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辩证分型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5年09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住院,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15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医的辩证分型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后面可统一用IMN)患者临床症状、病理的影响。结果:研究共入组IMN患者150例,男性87例,女性63例,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50.0±12.3(18~74)岁,发病至肾活检时间0.5~48个月(中位数4.0个月)。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气阴两虚居多,其中气阴两虚较脾肾阳虚型患者病程长,尿蛋白量多,肾小球滤过率低,脾肾阳虚组较之气阴两虚组更容易发生高胆固醇血症或高脂血症。结论:IMN的中医辩证分型与临床及病理密切相关,探讨IMN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有助于更好的指导中医辩证分型及提高疗效水平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中医辨治规律。方法制定统一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知网(CNKI)等7个国内外电子数据库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4月,将文献导入EndnoteX8进行查重,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核查,将最终纳入文献的信息统一录入Excel 2010并进行数据清洗,借助SPSS Statistics 22.0及SPSS Modeler 14.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构建网络模型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1)最终纳入文献139篇,治疗IMN患者共计3447例,涉及辨治方案199种,中药212味;(2)通过频数分析得到IMN最常见的本虚辨证为脾肾气虚证,标实辨证以瘀血内阻证最为常见,气虚、血瘀是IMN最主要的病性要素,脾、肾为IMN的主要病位;(3)IMN治疗常选用的经典方剂包括参芪地黄汤、真武汤、参苓白术散、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4)治疗IMN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包括黄芪、茯苓、白术、山药、党参、丹参、当归等,其中黄芪可能是组方的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物配伍规律20条,证候要素与用药物规律14条。结论脾肾气虚,瘀血内阻可能是IMN的基本病机,脾、肾是其核心病位,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的IMN的处方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病理特点、实验室指标及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8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病理特点及其他相关因素。结果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年龄在50~69岁之间人数最多,男性多于女性,中医辨证分型中脾肾阳虚证最多,病理分型中膜性肾病II期的患者最多,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36例有高血压病史。肾络瘀阻证高血压病史较脾肾阳虚证高血压病史长,湿热蕴结证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肾络瘀阻证、湿热蕴结证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医证型与高血压、病理类型及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毛加荣  刘建红  程小红 《陕西中医》2012,(10):1330-1331
目的:分析膜性肾病(MN)的中医证侯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将101例MN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中医证侯、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期膜性肾病(92.02%)、大部分Ⅱ期膜性肾病(72.31%)以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为主,Ⅲ期膜性肾病(90.14%)及少部分Ⅱ期膜性肾病(17.58%)表现为脾肾阳虚、湿热已去为主要证型,各期均有少部分气阴两虚、水瘀互结及脾肾衰败、湿毒内盛。结论:在肾穿刺病理确诊的基础上,通过中医辨证分型,症候可见脾失健运、湿热蕴结,脾肾阳虚,气阴两虚、水瘀互结,脾肾衰败。认为本病病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侵袭为标,配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提高疗效,减少了激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近年来中医药辨证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文献及临床研究,笔者从中医辨证分型的视角概括出特发性膜性肾病具有以八纲为领,本虚标实、脏腑定位、标实定证的中医特色;并总结了中医名家辨证论治该病的思路与经验。同时联系现代医学的临床研究,从影响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学因素与中医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所影响的现代学指标这两方面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归纳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特色与优势,旨在达到科学合理运用中医思想与中医药辨证论治诊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文献。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2方面概述本病的中医特征,总结了名家经验及临床试验研究,同时按是否配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分类进行概括。归纳出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特色与优势,并阐释当今关于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挖掘单纯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单方及中成药治疗、针灸及其他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但也应看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来证实IMN患者可以单独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建立统一的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医药治疗IMN的靶点机制有待阐明,以期为中成药开发提供依据。在治疗方式上,中医辨治疾病方式多样,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作为辅助疗法治疗IMN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列举周锦教授辨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3则验案,分别为气虚血瘀型Ⅱ期IMN案、气阴两虚型IMN伴反复感染案及脾肾气虚夹湿浊、肺热型IMN案。周师认为,多数IMN患者以脾肾气虚或脾肾气阴两虚为本,风湿、湿浊兼瘀血为标,在治疗上多主张“治肾当先调脾”,选择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参苓白术散等进行加减,同时还强调治疗肾脏病应善于关注患者咽喉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13例IMN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肾脏病理分期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测,并分析其间关系。结果 IMN的证型以气阴两虚证(42.5%)和脾肾气虚证(35.4%)为主,兼证以湿热证(25.7%)和瘀血证(23.9%)为主;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病理多见于Ⅰ、Ⅱ期;气阴两虚证除见于Ⅰ、Ⅱ期外,也见于Ⅲ和Ⅳ期。气阴两虚证患者24 hUpro、LDL值较高(P0.05),ALB较低(P0.05);脾肾阳(气)虚证患者血Scr水平较肝肾阴虚证高(P0.05),较气阴两虚证低(P0.05);肝肾阴虚证患者ALB水平较高(P0.05)。结论 IMN的中医证型与其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关系,结合病理和生化改变有助于IMN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述近年来名老中医诊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经验的相关文献,从辨证论治、辨证分型论治、辨证分期论治等三方面概述,归纳中医药诊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特色与优势,以期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诊治特发性膜性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仁科  赵正辉 《陕西中医》1997,18(12):539-540
采取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将成人难治性肾病分为滋阴利水,分解湿热,益气活血行瘀,温补脾肾及敛阴固肾等进行治疗。缓解率达73.7%。提示在类固醇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无效的成人难治性肾病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仍可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中医药治疗在临床中效果显著。兹就IMN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并阐述现阶段尚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此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肾脏疾病,近年我国IMN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IMN的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疗效不佳、复发率高、继发感染风险高等问题。洪钦国教授认为IMN病机属虚实夹杂,其中脾肾亏虚是IMN发病的基础,而风湿、血瘀和湿热等证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临证主张分阶段论治,水肿期以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为主,治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非水肿期以脾肾气虚、精关不固为主,治宜健脾固肾,方用二至丸、水陆二仙丹合玉屏风散加减;同时临证中善用雷公藤制剂治疗蛋白尿,辨证使用中药以减轻激素的毒副作用,并联合活血化瘀之法可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4.
难治性特发性膜性肾病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理类型之一,现代医学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存在副反应明显、复发率高、不易缓解等缺点,缺乏理想治疗方案。赵文景教授师承名家,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膜性肾病,其主要学术特点为:复"气化"以畅三焦而水肿自消,调"气血"以通肾络而尿浊自除,尤重活血利湿与通涩共施。  相似文献   

15.
肾性水肿是肾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属于中医"水肿"病范畴。其病机关键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分属上中下三焦。从三焦辨证的角度探析远方教授对于肾性水肿的治疗经验,为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膜性肾病(MN),特别是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作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重要原因,目前仍属临床治疗难点。杨洪涛教授长期致力于IMN中医药防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对IMN的中医病机演变与治疗颇有心得,依据病变进展之不同阶段,开展对本虚之脾肾亏虚与标实之风湿瘀毒辨治,灵活应用疏利三焦、祛邪畅络、温肾助阳、善用藤药等治法,临证长于化裁古方经典、施用药对。同时,将西药治疗所致"药毒"之防治纳入IMN中医药治疗整体规划中,减毒增效,临证多能取得较好疗效,为完善与发展IMN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与研究空间。笔者在跟随杨洪涛教授学习的过程中受益良多,特撰文报告,浅述相关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属于病理术语,是指病因未知的膜性肾病[1],以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为特征[1-2]。临床上需排除乙肝、药物、肿瘤、毒物等引起的继发性膜性肾病,才可定义为IMN[3-4]。中医古籍无此病名,但根据其水肿、大量蛋白尿等临床症状,一般将之归于"水肿"、"尿浊"等范畴。石君华教授是湖北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中医师承人员,现  相似文献   

18.
肾病综合征是小儿常见肾系疾病,湿邪停聚为其重要病理机制,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相关,中医辨证治疗强调以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19.
难治性特发性膜性肾病常表现为顽固性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利尿治疗效果差。孙鲁英教授认为,此病主症为水肿,病机为肺脾肾三脏虚损,三焦不利,水液代谢的开阖枢机失常,治疗需结合水肿主症和辨证分型特点,症证结合,标本兼治,以病统证,以症和证统方,重视恢复水液代谢的枢机功能,强调扶正为主,调畅气机,通利三焦,利水消肿,同时还要兼顾精微下泄、肾络受损的病机,重视补肾填精、祛湿通络,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以水肿、蛋白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大多从"水肿"论治,将中医辨证理论与膜性肾病病理相结合,可以通过分析得知膜性肾病以脾肾虚衰兼湿热内蕴为主要证型,且脾肾虚衰证贯穿膜性肾病各期始末。因此可以从脾肾两脏论治,将补火生土理论与祛湿法应用于膜性肾病的治疗,选方《脾胃论》中的升阳益胃汤加肉桂、附子,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