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张建宏  范建中  彭楠 《中国康复》2004,19(6):338-339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的变化。方法 :5 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手法组及常规组各 2 5例 ,治疗前及治疗 2周后检查SEP。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手法组 96 % ,常规组 88% ;临床治愈率手法组为 6 0 % ,常规组 4 0 %。 2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SEP异常率为 5 6 % (2 8/ 5 0例 ) ,主要表现为N9、N11及N13 潜伏期延长 ;治疗后 2组各潜伏期均有改善 ,手法组N11潜伏期改善较常规组更显著 (P <0 .0 5 )。结论 :手法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电生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电生理检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9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F波传导速度(FWCV)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并与50名正常人组对比。结果 EMG异常率为62.6%,半数以上的腋神经运动潜速率减慢,FWCV有非常显著性减慢(P<001),SEP的N9-N13峰间潜伏期有显著性延长(P<0.05)。结论 综合电生理检查能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率,帮助定位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肌电诱发电位仪 ,刺激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两侧C4~T1,皮节 ,,在刺激同侧Erb点和对侧头皮C3′/C4′点分别记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和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并对记录信号行叠加处理 ,将结果与患者颈椎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检出率达 10 0 % ,与CT检查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上肢皮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变定位及神经功能改变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同时观察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2001—09/2002—06在安徽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30例帕会森病患者作为帕金森病组和2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刺激正中神经,记录顶叶N20、P25、N30波和额叶P20、N3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刺激胫后神经记录顶叶P40、N50、P6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3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全部完成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均进入结果分析。帕金森病患者上肢额叶N30和下肢N50波幅明屁降低(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上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同时出现异常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缺乏的结果,下肢N50波幅比上肢N30波幅与临床症状的严再性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对预防颈前路椎间孔开放术中神经根损伤的意义。方法:对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孔开放术,术中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节段性神经根监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并发症,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结论:在颈前路椎间孔开放术中,使用SEP监护预防神经根损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的脑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PTBIS)患者的脑诱发电位改变特点及脑诱发电位对PTBIS患者脑功能的评定价值。方法 对38例PTBI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对比。结果 SEP、BAEP及ERP异常率分别为71.1%、38.9%、50%。SEP异常主要为P15、N60波波峰潜伏期延长和N20波波幅降低,BAEP异常主要为Ⅲ、V波波峰潜伏期延长或I~Ⅲ、I~V峰间期延长,ERP异常主要为P3潜伏期延长。结论 多项诱发电位异常提示PTBIS患者存在大脑半球、脑干功能的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脑诱发电位检查为PTBIS患者的脑功能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电生理学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同时观察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01-09/2002-06在安徽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3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帕金森病组和2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刺激正中神经,记录顶叶N20、P25、N30波和额叶P20、N3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刺激胫后神经记录顶叶P40、N50、P6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3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全部完成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均进入结果分析。帕金森病患者上肢额叶N30和下肢N50波幅明显降低(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同时出现异常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缺乏的结果,下肢N50波幅比上肢N30波幅与临床症状的严重性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P300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肝硬化患者常规P300 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各组P300 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P<0.05~0.001) ,肝硬化肝功能B级和C级组振幅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 ,体感诱发电位N9~N13、N 9~N20 峰间期及P、N60 峰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P<0.01)。结论 :P300及SEP检查可以为亚临床肝性脑病诊断提供帮助 ,P300 优于SEP。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DM)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事件相关电位(ERP)的表现与临床参量的关系。方法 用Nicolet Viking TV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30例2型DM患者(DM组)及年龄和性别与之匹配的本院医务人员正常人30例(对照组)进行VEP,BAEP,SEP,ERP检测。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DM组的EP表现及其与临床参量(病程、血糖、血脂、肾功能、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 DM组(1)VEP异常20例,BAEP异常18例,MNSEP异常为20例,PTNSEP异常22例,EPR异常11例。(2)VEP的P100潜伏期(PL)明显延长,BAEP的左侧Ⅰ波PL、双侧Ⅴ波PL,波幅(Amp)和各波间期(IPL)明显异常,SEP周围电位N9至皮层电位P25/P38的PL,Amp以及ERP中N2,P3a,P3b的PL,Amp都有明显异常,与对照组比较(F=5.131-45.213,t=2.695-3.472,P&;lt;0.05-0.01)。(3)EP改变与各临床参量有关。结论 DM患者VEP,BAEP,SEP,ERP都有不同程度异常。异常程度和病程平行。  相似文献   

10.
脉冲磁疗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脉冲磁疗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随机分为脉冲磁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在治疗前后采用40分法评定颈椎脊髓功能状态并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对照分析脉冲磁疗对CMS疗效以及对神经传导的影响。结果:磁疗组和常规组治疗后颈椎脊髓功能状态评分均有提高,磁疗组治疗后发较常规组改善显著(P<0.05)。40例CSM治疗前SEP异常率为80%,主要表现为:N11、N13及N20潜伏期延长,治疗后均有改善,磁疗组N13及N20潜伏期改善较常规组显著(P<0.05)。结论:脉冲磁疗对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疗效,SEP可为脊髓型颈椎病的功能及疗效评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 颈椎病常见于中年人,许多病例因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颈髓病变。诊断常根据临床症状和X 线检查发现椎管狭窄和骨质增生。当没有脊髓压迫的直接征象,没有节段体征及放射学发现,体感诱发电位(SEP)是一种非创性检查感觉通路功能的方法。作者对17例临床和放射学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了刺激腓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价冠心病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刺激43例无明显中枢神经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慢性期25例)以及14例正常对照的正中神经,同时记录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观察中枢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的N13、N20、P25波潜伏期及中枢传导时间(CC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5~0.001);心绞痛患者的N20、P25波潜伏期及CCT均较心肌梗死患者明显延长( P〈0.01~0.001).结论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其脊髓到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的中枢躯体感觉通路存在亚临床损害.  相似文献   

13.
背景: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易受麻醉药物的影响,需组合受麻醉药物影响小的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脊柱矫形手术以增加监测的准确率。目的:观察采用皮层及皮层下记录点组合应用的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脊柱矫形手术的优点。设计:两种诱发电位组合应用的验证性观察。单位: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7-07/2001—1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收治的应用皮层及皮层下记录点组合监测脊柱矫形手术患者104例。男40例,女64例,年龄5~19岁。干预:采用美国NICDLET公司生产的Viking Ⅳ D诱发电位仪,记录患者麻醉平稳后的皮层诱发电位波形及皮层下诱发电位波形,并分别标记P37及N45,并将其定制为基准线,在术者行固定撑开时观察波幅变化情况。以波幅下降超过50%为阳性。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中皮层及皮层下诱发电位变化。结果:10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皮层体感诱发电位阳性者31例,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阳性者11例,其中3例与手术操作有关,经过相应处理后恢复正常。皮层记录点的准确率75%,皮层下记录点准确率92.2%,采用皮层及皮层下记录点组合监测的准确率96.7%。结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受麻醉影响大,但信号好,容易读取;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受麻醉影响小,但信号弱。组合不同记录点监测脊柱矫形手术可增加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结合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本院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36),分别采用颈椎牵引和SET结合推拿进行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检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峰潜伏期、上肢电流感觉阈值(CPT),观察治疗显效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显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58.33%(Z=2.093,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显著加快(t>12.059,P<0.001),试验组明显快于对照组(t>3.266,P<0.01);两组的臂丛电位(N9)和颈髓电位(N13)的SEP峰潜伏期显著缩短(t>7.061,P<0.001),试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t>8.033,P<0.001);两组CPT分级均显著降低(t>8.895,P<0.001),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t=8.913,P<0.001)。结论SET结合推拿治疗可促进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5.
顾斌  姜浩  谢峰  李青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87-189,F0003
背景:电击伤后,确定神经损伤和移植神经吻合的部位,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所在。临床上常把在手术显微镜下看到神经正常轴索作为神经正常之起始。但术后效果常表明此方法不可靠。 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在电击伤后神经损伤检测中的运用价值。设计:病例回顾性分析。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对象:选择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2例腕部严重电击伤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为6-54岁。 方法:对受损神经连续测定体感诱发电位值,并相应作病理切片观察。以体感诱发电位选择平面行神经移植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受损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潜伏期,相应的病理切片情况以及体感诱发电位选择平面行神经移植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1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波幅、潜伏期与神经干质量呈正相关,病理检查支持这一结果。②12例通过体感诱发电位确定神经移植的吻合部位,8例术后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7~26个月,平均22.7个月。其中5例术后两点辨别觉达到Ⅱ或Ⅲ级(美国手外科协会标准,二点辨别距〈6mm为Ⅰ级,6~10mm为Ⅱ级,11~15mm为Ⅲ级,〉15mm为Ⅳ级)。 结论:电击伤后神经损伤的病理改变复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能有效地评估和选择神经移植的吻合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谱指数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异丙酚诱导下窥喉插管所致应激反应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16-40岁ASAI-Ⅲ级无神经精神系流疾病患者15例,异丙酚和司可林麻醉后行气管插管,记录插管前、中、后的MnSSEP、BIS、SBP、DBP、HR。结果插管即刻MnS,SEP的P15N20、N20P25波幅增高,插管后N20P25恢复,P15N20仍增高,其余波幅无改变。插管前后MnSSEP各波潜伏期均无改变,并BIS无明显改变。插管即刻和插管后SBP、DBP较插管前增高而HR无明显改变。结论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N20P25适于反映气管插管对神经系统的影响,P15N20适于反映气管插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BIS值不能反映窥喉插管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7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过程,观察手术前、减压前、减压后及内固定术后SEP结果,分析原因。结果手术前SEP检测以潜伏期延迟最为显著;减压前受麻醉、室温影响SEP检测以波幅下降最为显著;减压、内固定过程中SEP稳定。结论SEP监测是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最常用、可靠的方法,为手术过程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正> 作者研究了电生理检查对颈椎病和周围神经损伤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以腕管综合征最高。对象为颈椎病的脊髓型65例,神经根型25例,臂丛神经损伤21例,桡神经麻痹20例,肘管综合征64例,腕管综合征112例(双侧者28例,计140只手)。其中8例有复合病灶,30例初诊时诊断不明。方法:检查记录M 波、F 波、复合感觉神经活动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和颈部传导时间,肌电图观察失神经电位及动作电位。测20名健康人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9.
0引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通过声音刺激反映脑干听神经通路病变时电位活动异常,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上肢大神经在臂丛、颈髓、脊束核和感觉皮层产生一组波形。当颈椎病患者脑供血不足和颈神经根受压时,BAEP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有不同的改变。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本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1岁,病程6个月~20年。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颈脊神经根受压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除外神经科疾病),BAEP、SEP皆异常7例,仅BAEP异常8例,仅SEP异常15例,如按BAEP与SEP分组,BAEP异常25例,其中双侧皆异常1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患者在轻度昏迷,中度昏迷和深度昏迷状态下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分别符合轻度昏迷、中度昏迷和深度昏迷的患者共20例进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10例轻度昏迷忠者的N20-P25潜伏期均见延长,波幅正常,N9潜伏期和波幅均正常;6例中度昏迷者N20-P25未能引出,N9潜伏期和波幅均正常;4例深度昏迷者N20-P25和N9均未能引出。结论:上肢体感诱发电位是了解大脑功能的一种科学的手段,对昏迷患者的预后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