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DC治疗颅内动脉瘤2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半年均无复发,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术后3例3个月后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 术前、术后造影对比,术后随访1~58个月.结果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47个,其中36个100%栓塞(76.5%),6个90%栓塞(12.8%),2个80%栓塞(4.3%),1个50%栓塞(2.1%),2个栓塞失败(4.3%),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4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手术顺利,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结论GDC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可控电解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GDC血管内栓塞后作回顾性分析。选择动脉瘤的瘤顾比例大于2,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C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后,用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栓塞,无1例并发症及死亡。结论:GDC性能良好,操作简便,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应用GDC栓塞治疗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方法 25例颅内动脉瘤均经DSA证实,并在全麻下应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25例均获得完全栓塞,再出血2例,无死亡.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观察与护理对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5.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100%栓塞5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术后随访1-12个月,无一例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余永铭  郭奕浩  覃成安 《广西医学》2009,31(12):1802-1803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DCS)及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等对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包括前交通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椎基底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2例。1例梭形推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2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行NBCA栓塞,其余采用GDC或DCS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2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完全填塞23例,不完全填塞3例。1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行GDC不完全栓塞后3个月复发,再次行NBCA栓塞成功;术后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亦无神经功能障碍、瘫痪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随访3~36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再出血。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宽度2.0~6.5 mm,体/颈比≤2)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对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并与30例传统方法栓塞的宽颈动脉瘤患者做对比。 结果:25例患者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使动脉瘤成功栓塞;5例患者仅行支架封堵动脉瘤开口,其中1例于术后2周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29例临床随访3~20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对照组30例患者中10例因动脉瘤颈过于宽阔,弹簧圈无法在瘤腔内停留而致栓塞失败;另20例患者术后6个月,5例动脉瘤颈部复发,1例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优于传统方法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及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采用GDC及DCS对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包括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颈内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椎基底动脉瘤2个;其中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栓塞2次,3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Remodeling technique)或血管内支架(Neuroform)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23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完全填塞20例,不完全填塞3例;2例巨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栓塞;术后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亦无神经功能障碍、瘫痪和死亡等永久性并发症;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在栓塞后24个月行造影随访发现局部复发,再次行动脉瘤栓塞治疗。随访2-42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出血或再出血。结论GDC及DCS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病情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41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体会。方法Seldinger技术穿刺动脉,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作动脉瘤内栓塞治疗。结果34个致密栓塞,3个>90%栓塞,4个>80%栓塞;1例重残,2例死亡,余38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中、术后处理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术前、术后造影对比,术后随访1~58个月。结果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47个,其中36个100%栓塞(76.5%),6个90%柃塞(12.8%),2个80%栓塞(4.3%),1个50%栓塞(2.1%),2个栓塞失败(4.3%),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4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手术顺利,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结论 GDC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的疗效、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采用GDC对40例43个颅内破裂动脉瘤进行栓塞,分析其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本组颅内动脉瘤成功栓塞43个,其中100%栓塞36个,95%栓塞6个,90%栓塞1个,术中无死亡。1例于术后3d发生脑梗,经治疗后好转,1例于术后2周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404例患者随访6-12个月,经DSA复查示24例动脉瘤复发,1例共济失调,1例支架内狭窄,其余均恢复良好,全组术后均无再破裂出血。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实用,疗效可靠,针对病情选择术式和技巧、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注意事项。方法对32例患者共34个动脉瘤采用GDC栓塞,其中宽颈动脉瘤1例,采用支架辅助后栓塞。结果34个动脉瘤采用栓塞治疗,100%栓塞24个动脉瘤,95%以上栓塞8个,90%栓塞2个。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一例病人出现再出血或死亡。结论使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进行术前、术后及心理护理。方法对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及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18例颅内动脉瘤病人通过术前及术后护理,除1例术后3个月出现脑积水外,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完善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术前和术后护理,能有效保证治疗效果及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颅内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用NeuroformΠ支架配合可控性GDC栓塞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后随访.结果 14例宽颈动脉瘤致密栓塞,2例宽颈动脉瘤不全栓塞.6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梗塞并发症.9例造影随访1例有轻度血管狭窄,其远端血流丰富.结论 血管内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水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及腹股沟股动脉局麻,用GDC作动脉内栓塞,采用Seldinger插管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应用微导管技术,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以GDC为材料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栓塞程度达100%的22例,95%的达7例,90%的2例,术中8例发生脑血管痉挛,1例宽颈动脉瘤栓塞完毕后拔管弹簧圈移入载瘤血管内.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介入植入电解可脱弹簧圈术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瘤腔致密栓塞16例,栓塞90%以上7例,栓塞85%~90%2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半年内再次出血2例,在外院行GDC致密栓塞,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余患者无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近期疗效佳的优点,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和医用生物胶NABC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4例颅内动脉瘤、6例脑动静脉畸形,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颅内动脉瘤用GDC栓塞,脑动静脉畸形予NBCA栓塞。结果 成功栓塞动脉瘤3例,1例因微导管无法到位未行栓塞;4例脑动脉畸形1次性栓塞彻底,2例巨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2次后畸形面积减少50%。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静畸形、颅内动脉瘤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对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及DSA复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4例的DSA影像、介入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动脉瘤直径2.0~20.0mm,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Ⅰ级7例,Ⅱ级21例,Ⅲ级5例,Ⅳ级1例。全部患者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采取血管内栓塞治愈,并经DSA随诊见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无复发,1例栓塞90%的动脉瘤复发,改行手术治疗;1例假性动脉瘤复发,经载瘤动脉内支架植入后治愈。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和检验动脉瘤栓塞效果的可靠手段,近期随诊结果表明采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效果可靠,大宗远期随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 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成功栓塞183例188个动脉瘤,痊愈182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