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哮喘组患儿124例,对照组患儿145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对比两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哮喘组患儿MP-IgM阳性率51.6%,显著高于对照患儿MP-IgM阳性率34.5%;在各年龄组支气管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比较中,发现学龄期儿童MP-IgM阳性率最高;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支原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病例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相关性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120例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肺炎支原体(MP)血清特异性MP-IgM、MP-IgG抗体,探讨哮喘患儿急性发作及临床控制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以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120例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病例中,检测出MP-IgM阳性22例,阳性率18.3%,MP-IgG阳性32例,阳性率26.7%,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P感染的32例哮喘病人中有15例(46.9%)单纯给予吸入治疗获得良好哮喘控制;有17例(53.1%)给予红霉素足疗程治疗,配合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方得以完全控制。结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有关,应作肺炎支原体相关特异性抗体检测,并须配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及规范吸入激素治疗,以早日达到哮喘的完全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明确诊断的CVA患儿50例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期50例岁数相当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两组患儿的MP-IgM。结果:实验组MP—IgM的阳率为34.O%;对照组MP-IgM的阳性率为1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975,P(0.05)。实验组MP—IgM的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纽(P〈0.01)。结论:CVA与MP感染有高度关联性,建议CVA患儿临床上应首先测定MP—IgM来除外MP的感染,阳性者给予抗MP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特点;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本组患儿的血清特异性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进行临床检验,同时对患儿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冷凝集试验以及痰细菌培养等其他临床检验;结果:本组240例患儿中MP—IgM阳性者76例(31.7%),其中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门榆测方面均呈现不同程度升高,冷凝集试验阳性率较低,仪为38.2%,心肌酶谱及肝功能指标均有增高,尿常规方面存在尿蛋白及潜血,痰培养支原体阳性为18.4%;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一种重要致病菌,由于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敞应埘其进行早期、正确的临床检验以提高临床诊治率,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5.
探讨肺炎支原体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和研究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niae,MP)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临床治疗上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12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用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咽拭子MP—DNA检测,然后用被动凝集法对呈现阳性的患儿进行血清MP—IgM滴度检测。并记录临床表现及体征。结果:对120例患儿检测及临床记录,MP—DNA阳性数为64例(占53.3%),其中MP—IgM阳性数为34例(28.2%),临床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结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关系密切,应该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尽早进行MP—DNA、MP—IgM检测、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2013年0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396例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检测结果.结果:396例肺炎患儿MP-IgM抗体总阳性率为29.5%;0-1岁年龄组MP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3-6岁年龄组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一、四季度MP-IgM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二、三季度(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比例高,阳性率与年龄、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超滤过病原微生物,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是儿童和青少年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肺MP既是感染原,也是一种特异性的过敏原,MP感染后,可促进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最终导致哮喘发作。本文探讨了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肺功能的改变,并观察联合使用哮喘治疗药物普米克令舒、顺尔宁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哮喘儿童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肺功能的变化。方法:观察202例儿童,其中哮喘患儿102例,对照组100例,分别计算BMI值,两组肥胖患儿进行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肺功能测定。结果:哮喘组肥胖发病率22.5%,而对照组肥胖发病率8%(P〈0.01);哮喘组患儿嗜酸性粒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哮喘组肥胖患儿肺功能(FEV1,FVC,PEF,FEV1/FV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哮喘与肥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雾化诱导痰液嗜酸性粒细胞诊断过敏性哮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雾化诱导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对过敏性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过敏性哮喘患者和 15例健康者进行超声雾化诱导排痰 ,检测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并同时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过敏性哮喘患者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为 6 7.2 % ,健康者阳性率为 0 .13% (P <0 .0 1) ;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为 11.3% ,健康者阳性率为 0 .0 7% (P <0 .0 1)。结论 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过敏性哮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并且较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更为敏感 ,且易于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哮喘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及与免疫蛋白E(Ig 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47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非感染性哮喘患儿5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儿童的MP抗体阳性率、Ig E水平以及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Mp抗体阳性率、Ig 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本组患儿中发热、心肌酶异常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通常具有明显临床特征,检测Mp抗体与Ig E水平可辅助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前后血常规的变化规律。方法:对确诊MP感染患儿50例在开始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常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5.1—13.5×10^9),治疗后白细胞总数可下降至5.7—8.7×10^9(P〈0.01),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值由0.36上升至0.58(P〈0.01),淋巴细胞比例均值0.56下降至0.42(P〈0.01),单核细胞比例均值由0.07下降至0.05(P〈O.01),绝对值0.35—1.39×10^9下降至0.1—0.8×10^9(P〈O.01)。结论:动态观察血常规变化比一次血常规检查更有意义。在常规头孢类抗生素无效情况下,早期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低。可使用阿奇霉素治疗5天,动态观察血常规变化,根据治疗效果,可临床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DNA(MP--DNA)、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的联合检测在诊断支原体肺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儿咽拭子标本中的MP--DNA,同时检测全血CRP的浓度,并与WBC计数进行比较。结果:632倒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DNA总检出率为35.4%;细菌感染组WBC、快速CRP与病毒感染组和MP感染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AN〉,MP感染组快速CRP与病毒感染组相比较,CR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AN〉。结论:MP--DNA、CRP及WBC的联合检测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痛原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肺炎支原体在婴幼儿阶段感染状况。方法:对2011年1一12月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802例婴幼儿用被动免疫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并统计学处理。结果:802例中MP—IgM阳性168例,阳性率20.9%;不同性别间NP-IgM阳性率男22.2%,女19.5%,P〉0.05,无统计学差异;各季度MP-IgM阳性率分别为28.2%、21.7%、23.O%、27.1%,P〉0.05,无统计学差异。各月龄MP-IgM阳性率,25—36月组28.6%,明显高于1—12月组(10.9%)和13—24月组(14.7%),P〈0.05,有统计学差异。混合感染细菌21%,肺炎衣原体17.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随月龄增长发病有明显增加,其混合感染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72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72例患者为15岁一83岁肺炎支原体感染住院患者,发热60例,占83.3%;持续性咳嗽52例,占72.2%;多数肺部闻及湿罗音,两肺呈斑片状阴影38例,占52.8%;呈间质性肺损害13例,占18.1%;大片状阴影8例,占11.1%。45例(62.5%)外周血白细胞正常。出现肺外并发症21例,占29.2%;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均阳性。所有病例用阿奇霉素治疗2~3周均治愈。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近年来常见的成人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易发生肺外并发症。血清学MP—IgM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必要手段;用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MP–IgM)及白细胞(WBC)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0至2018年10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门诊诊治的32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就诊之后均行MP–IgM、血常规检测,统计MP–IgM检测阳性患儿其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结合以患儿具体表现来做出最终感染类型的判断,比较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和病毒感染三类患儿中MP–IgM及WBC阳性率的差异。结果:32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经由检测,其中MP–IgM阳性者共计80例,阳性率为24.8 %。80例阳性患儿中,男、女阳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年龄分布上,3 ~ 6岁患儿阳性率明显要高于0 ~ 2岁、 7岁患儿的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三个阶段中,WBC阳性率及MP–IgM阳性率均呈下降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IgM及WBC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有MP–IgM检测阳性率高、WBC检测阳性率高的特点,两者可作为临床初步鉴别呼吸道感染类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在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中的意义,提高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检测为阳性),和同期健康儿童各70例,分别作为感染组和对照组,两组儿童出生时均为足月儿,且抽血研究时性别、年龄组成以及营养状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儿童进行血常规分析其结果.结果:与同期健康儿童相比,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WBC、RBC、Hb及Pt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均增高(P<0.05);单核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均增高(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均降低(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血常规检查,可以从其变化初步判断小儿是否有MP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别诊断单纯以发热和皮疹为主的麻疹与支原体感染的皮肤损害,为社区医院有效治疗提供佐证。方法:将50例以疑似麻疹住院的患儿全部送检血清麻疹抗体,同时送检肺炎支原体咽拭子培养和3天后查血清MP—IgM;治疗以一般抗病毒治疗为主,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立即加用抗支原体感染的药物治疗,观察病例全部治愈。结果:4例被确诊为麻疹,46例被确诊为支原体感染。结论: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侵犯呼吸道,易合并肺外感染,尤其合并麻疹样皮疹者不易与麻疹合并肺炎相鉴别,需及时送检血清麻疹抗体IgM,同时排除支原体感染,以便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本研究探讨感冒后哮喘发作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及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特点及其与该类患儿五脏偏虚类型关系,为预防及治疗患儿感冒后哮喘反复发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临床证据。方法:对已诊断为哮喘、并于感冒后哮喘发作的100例患儿及同期就诊的已诊断为哮喘、并于感冒后无喘息发作的100例患儿进行五脏偏虚类型调查统计,并进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定量检测。结果:感冒后哮喘发作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绝对计数及比率均高于感冒后哮喘未发作患儿。哮喘发作组肺肾不足质的患儿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最为显著。而感冒后哮喘发作患儿各五脏偏虚类型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无明显差异。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可做为临床预测和治疗患儿感冒后哮喘发作的可靠依据。感冒后哮喘发作患儿当中,肺肾不足质患儿的外周血EOS升高更加明显,而血清ECP与五脏偏虚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平喘合剂治疗儿童哮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平喘合剂对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中药组、西药对照组各50例,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IL-4及IFN-γ水平。结果:平喘合剂可以明显改善哮喘患儿的症状、体征,其总有效率97%,降低血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IL-4及r-IFN水平。结论:平喘合剂治疗儿童哮喘效果良好,其作用机制与抑制气道炎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抗体复查结果在判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4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进行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后1个月、3个月、5个月进行支原体抗体复查,分析抗体复查结果在判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中的作用。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抗体复查结果进行比较之后发现,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MP–IgM、MP–IgG阳性率都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炎性指标比较之后发现,观察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接受系统性治疗后,痊愈率达91%。结论: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效果良好,MP–IgM、MP–IgG抗体能够揭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情及预后状况,可作为基本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