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对甲状腺手术113例患者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术中静脉辅助一定量氟芬合剂。结果113例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总的麻醉有效率为95.6%,其中阻滞效果优者75例,良者23例,可者10例,差者5例,5例阻滞效果差者术中改用其它麻醉方法完成手术。副作用:本组所有病例中有1例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1例出现膈神经阻滞,2例出现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颈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的优越性。方法:选择0.375%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的甲状腺一叶/全切除术患者480例,与1%利多卡因组(450例)相比较。评价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后对心率、血压变化的影响以及声嘶、呼吸困难并发症的比较。结果:罗帕卡因与利多卡因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罗哌卡因组发生心动过速(P=0.007)、血压升高(P=0.001)、声嘶(P=0.011)及呼吸困难(P=0.026)频率远远低于利多卡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375%罗哌卡因用于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行,对心率、血压的影响以及声嘶、呼吸困难并发症较1%利多卡因轻,在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麻醉中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对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甲状腺肿瘤术中喉返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和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拟施择期甲状腺肿瘤手术的成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R0组),0.375%罗哌卡因组5mL组(R5组),0.375%罗哌卡因组10mL组(R10组)和0.375%罗哌卡因组15mL组(R15组)4组,每组20例。R0组患者不做任何神经阻滞,直接予以全麻诱导插管。R5、R10、R15组三组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行超声引导下的双侧颈浅丛阻滞麻醉成功后,予以全麻诱导插管。记录患者入室(T0)、切皮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探查时(T3),4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HR)和指脉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如果T2,T3较T1时刻血压升高>20%或心率增快>20%,则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ug/kg。记录R5,R10,R15组双侧颈浅丛阻滞15min后SpO2的数值。观察所有患者对喉返神经电生理监测刺激的反应情况。对所有患者麻醉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后30min(T4)进行疼痛数字评分(NRS)。结果:R5组患者在T2和T3两个时点的 MAP 和 HR 均高于患者切皮前(T1)(P <0.05),R10组和R15组患者在 T2 和 T3 两个时点的 MAP 和 HR 与患者 T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0组患者比较其他3组的舒芬太尼追加量最多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组患者均未出现对喉返神经电刺激无反应的病例;R15组患者颈丛神经阻滞15min后出现“胸闷”症状者最多。拔管后30min疼痛NRS评分R10、R15组较R0组降低且差异与统计学意义(P <0.05)。4组患者术后清醒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麻复合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双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0mL,对喉返神经电生理监测功能无明显影响。并能够有效抑制甲状腺肿瘤手术中的应激反应,可以显著减少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并且更少患者发生“胸闷”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丛阻滞加浅全麻同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0例具有可比性的病例随机分成全麻组和颈丛浅全麻组,比较其手术开始前,切皮时,结扎甲状腺上极动脉前5分钟、结扎时、结扎后5分钟的血压心率值,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术毕清醒评分达1分所需时间及静脉麻醉药用量。结果颈丛加浅全麻组的血压心率变化与全麻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术毕苏醒时间短,麻醉药用量少。〔结论)颈丛阻滞加浅全麻值得进一步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复合麻醉在喉癌根治术中的麻醉及术后止痛效果。方法 浅全身麻醉加两次双侧单点颈丛神经阻滞(分别在气管切开置管前和手术结束缝皮前),且在第2次颈丛神经阻滞药液中加入少量吗啡。此外分别在气管导管和气管套管壁上涂抹利多卡因胶浆,并在插管前行气管黏膜表面麻醉。结果 28例患者均能按时苏醒、换管,且围麻醉期各种全身麻醉药用量明显少于常规用药量,术后72 h无痛率达93 %,无一例发生麻醉并发症。结论 喉癌根治术采用复合麻醉既增加了全身麻醉的可控性,又降低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麻醉成本,同时可延长术后止痛时间  相似文献   

6.
颈丛神经阻滞常伴有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等循环副反应 ,其原因多为颈动脉窦及迷走神经被阻滞 ,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强 ,这对患者尤其伴有心血管疾病者极为不利。异丙酚具有镇静催眠 ,降低血压 ,减慢心率的作用。本文旨在观察异丙酚对颈丛阻滞循环副反应的影响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甲状腺腺瘤手术病人40例(均经病理证实) ,年龄25岁~50岁 ,体重40kg~65kg,ASAⅠ级~Ⅱ级 ,无心血管及内分泌疾患 ,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各20例。1.2麻醉方法二组病人均未用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芬太尼利用微量泵在颈丛神经麻醉下对手术中病人循环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甲状腺癌病人30例,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实验组利用微量泵输注芬太尼,观察两组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中应激反应小,血压、心率基本保持在术前水平,而对照组则出现血压升高并心率加快.结论微量泵输注方法的选择既能减轻心血管反应又能保持无呼吸抑制,避免了芬太尼的副反应,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体瘤病人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定成 《肿瘤防治研究》2006,33(12):908-909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至2005年间我院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其中8例采用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行颈神经前支阻滞,2例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行颈神经前支阻滞。结果10例颈动脉体瘤选择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较小的颈动脉体瘤选择神经阻滞麻醉行外科手术是安全的,但充分行颈动脉压迫训练是手术麻醉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丛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甲状腺癌30例随机分为二组:Ⅰ组颈丛+全麻组(n=15例);Ⅱ组全麻组(n=15例)。两组病人术前年龄,体重,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差异,全麻诱导和用药种类相同。结果:Ⅱ组手术探查时血压和心率高于Ⅰ组(P<0.05),术中全麻用药量均大于Ⅰ组。Ⅰ组还有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结论:Ⅰ组比Ⅱ组对循环功能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更适合于甲状腺癌手术。  相似文献   

10.
内脏与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胰腺癌晚期癌性疼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CT引导经椎间盘穿刺法行内脏与腹腔神经丛阻滞对胰腺癌晚期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48例晚期胰腺癌伴有上腹部癌性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CT引导下分别行腹腔神经丛(N组)或经椎间盘穿刺行内脏神经(S组)无水乙醇毁损性阻滞。记录术前(Tn)、术后1d(T1)、15d(T15)、30d(T30)、60d(T60)、90d(T90)VAS评分,评估疗效;记录两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结果]各组内术后T1-T90时的VAS评分均较R时降低(P〈0.01),S组在k、k时较N组同期降低(P〈0.05)。术后第1d,S组与N组显效率分别为87.5%和83.3%,随时间延长疗效均逐渐降低,至T90时分别为60.O%和42.9%。两组在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脏神经阻滞应用于晚期胰腺癌癌性疼痛的治疗,其远期疗效优于腹腔神经丛阻滞。CT引导下经椎间盘穿刺法行内脏神经阻滞,操作方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超前镇痛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的一种措施,可防止神经中枢敏感化,减少和消除伤害引起的疼痛。本研究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超前镇痛,采用多药物多途径的多模式联合超前镇痛,以尽可能消除外周和中枢敏化的形成,从而取得完善、长效的镇痛效果。方法:2009年6-8月间,选择60例择期行单侧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和C3组,A组:氟比洛芬酯+颈丛神经阻滞作为的联合超前镇痛;B组:颈丛神经阻滞作为超前镇痛;C组:单纯全麻组。A组术前30min及皮肤缝合毕即刻分别给氟比洛芬酯50mg稀释至20mL静脉缓慢(1min以上)推注,B、C组分别在相同时点给予生理盐水对照,A、B组均行双侧浅颈丛神经阻滞,给予0.375%罗派卡因20mL。记录A、B两组颈丛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术后1、4、8、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静息和活动),以及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上A、B组分别是(7.47&#177;1.04)和(8.75&#177;136)min,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B和C组芬太尼用量分别是(0.36&#177;0.04)、(0.40&#177;0.06)和(0.45&#177;0.07)mg,A组与B组、A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方面,术后4h和8h(活动)A、B组与C组分别是(26&#177;8)和(32&#177;6)、(25&#177;6)和(37&#177;5)、(36&#177;6)和(40&#177;6)mm,A组与C组、B组与C组、A组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24h(静息和活动)A、B和C组分别是(25&#177;4)和(34&#177;5)、(27&#177;5)和(36&#177;5)、(31&#177;5)和(40&#177;6)mm,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恶心呕吐发生情况A、B与C组分别是1、0和5例。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超前镇痛可以提供更加快速、完善、长效的镇痛效果,起到阿片类药物节约效应,可有效地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986年5月~8月共手术治疗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11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42~62岁,瘤体重量在500~750克。2例行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余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麻醉。由于手术前、后准备充分,没有发生出血、气管塌陷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均未输血,均7天拆线康复出院。本文重点讨论手术体会。  相似文献   

13.
颈丛阻滞加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霞  陈玲玲 《浙江肿瘤》1998,4(2):114-115
目的探讨颈丛阻中浅全麻同用于甲状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0例具有可比性的病例随机分成全麻组和颈丛浅全麻组,比较其手术开始前,切皮时,结扎甲状腺上极动脉前5分钟、结扎地,结扎后5分钟的血压心率值,用t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手术疆对拔管时间,术丝清醒评分达1分钟时而时间及静脉麻醉药用量。结果颈丛加浅全麻组的血压心率变化与全麻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且术结苏醒短,麻醉药用量少,结论颈丛阻滞加浅全麻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上腹部顽固性癌性疼痛的止痛效果。方法105例晚期癌症患者,67例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并包绕神经、血管,均有顽固性上腹痛,经CT导引穿入膈脚前及后腹膜肿大淋巴结内行两侧腹腔神经丛乙醇阻滞术。结果经4个月随访观察,在2周,1,2,3,4个月,止痛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98.1%、97.1%、93.8%和90.4%。止痛效果显著的患者,可观察到乙醇扩散较完全,能从两侧包绕腹主动脉,肿大的淋巴结有明显坏死。本组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导引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上腹部顽固性癌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昆  邵月娟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4):1492-1494
腹腔神经丛阻滞术(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NCPB)是缓解胰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所致上腹部及背部疼痛的有效方法。腹腔神经丛松解术是治疗上腹部癌痛的常规和有效方法,在缓解疼痛的同时减少了镇痛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临床常用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的方法学研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李英 《肿瘤防治研究》1997,24(4):209-209
 我院自1988年3月以来,用颈丛一针阻滞法行甲状腺手术48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72例,女412例,年龄10---69岁。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377例,甲状腺大部切除术99例,甲癌根治术8例。  相似文献   

17.
张彧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2):731-733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高龄甲状腺瘤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0例年龄≥65岁的甲状腺瘤手术老年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分为全身麻醉组(A 组,30例)和颈丛阻滞组(B 组,30例),由同一试验者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技术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2h 和术后24h 的认知功能。排除有精神病史或长期服用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药物的患者。结果:二组术后12h 的MMSE 值低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12h 和24h POCD的发生率为分别16.7%和3.3%,B 组的术后12h 和24h POCD的发生率为分别10.0%和3.3%(P>0.05)。 结论:与颈丛阻滞相比,全身麻醉不会增加高龄甲状腺瘤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丛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癌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甲状腺癌 3 0例随机分为二组 :Ⅰ组颈丛 +全麻组 (n=15例 ) ;Ⅱ组全麻组 (n =15例 )。两组病人术前年龄、体重、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差异 ,全麻诱导和维持用药种类相同。结果 Ⅱ组手术探查时血压和心率高于Ⅰ组 (P <0 0 5 ) ,术中全麻用药量均大于Ⅰ组。Ⅰ组还有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结论 Ⅰ组比Ⅱ组对循环功能影响小 ,不良反应少 ,更适合于甲状腺癌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CPB)对老年甲状腺癌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糖和激素水平及炎性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 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78例接受甲状腺癌根治术的老年甲状腺癌患者分为全麻组和联合组,每组39例.全麻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联合CPB.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毕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三野清扫根治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与麻醉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的方法。方法:2000年3月-2001年1月37例食管癌三野清扫术,其中19例行硬膜外+全身麻醉方法为I组,18例采用硬膜外+双侧浅颈丛阻滞+全身麻醉方法为Ⅱ组,对照比较。结果:37例患者术后共有7例急性呼吸衰竭,占全组19%,经抗感染,呼吸支持全部康复,其中I组5例,Ⅱ组2例,Ⅱ组明显优于I组。结论:术中使用硬膜外+双侧浅颈丛阻滞+全身麻醉的方法可减少静脉麻醉药物的用量及缩短拔管时间,降低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但术前呼吸道的充分准备,可改善呼吸功能,术中控制输液的种类和输液量,也是预防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