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豆胚轴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血浆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方法 ]给GK/JclⅡ型糖尿病大鼠饲喂添加 10 0g/kg大豆胚轴提取物的饲料 2 0周 ,检测其血浆脂蛋白过氧化脂质含量 .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分离采用序列超速离心分离法 .[结果 ]长期食用大豆胚轴提取物的GK/Jcl糖尿病大鼠血浆总过氧化脂质和高密度脂蛋白过氧化脂质明显减少 ,低密度脂蛋白过氧化脂质表观水平有所下降 .[结论 ]大豆胚轴提取物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浆总过氧化脂质和高密度脂蛋白过氧化脂质 ,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起有效的防治作用 .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豆胚轴甲醇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过氧化脂质代谢的影响 .[方法 ]甲醇提取大豆胚轴中的异黄酮类和皂甙 ,以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组成 .给GK/Jcl糖尿病大鼠长期食用添加 10 0 g/kg大豆胚轴甲醇提取物的饲料 ,观察和测定相应生物化学指标 .[结果 ]长期食用大豆胚轴甲醇提取物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下降 ,血清过氧化脂质降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 ,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却无明显变化 .[结论 ]大豆胚轴甲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降低脂质过氧化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豆异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类对α 葡萄糖苷酶 (EC 3.2 .1.2 0 )和α 淀粉酶 (EC 3.2 .1.1)的抑制作用 ,以期为揭示大豆异黄酮类在糖尿病中的作用及机理提供依据 .[方法 ]以C18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大豆异黄酮类 ,以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核磁共振检测各组分 ,并用比色法测定各单体组分对酵母α 葡萄糖苷酶和猪α 胰淀粉酶的抑制活性 .抑制酶活性 5 0 %时所需的抑制剂浓度定义为半抑制浓度 .[结果 ]大豆异黄酮具有很强的α 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其半抑制浓度值为 2 0~ 15 0μmol/L,其中金雀异黄素的为最强 ,而大豆异黄酮葡萄糖苷形式对α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较其游离配糖体形式为弱 ,其半抑制浓度值为 2 0 0~ 6 0 0 μmol/L .大豆异黄酮及其糖苷形式均具有α 淀粉酶抑制作用 ,当抑制剂浓度为 1g/L时 ,对α 淀粉酶的抑制率为 10 %~ 2 0 % .大豆异黄酮的丙二酰葡萄糖苷形式则无α 葡萄糖苷酶和α 淀粉酶抑制作用 .[结论 ]大豆异黄酮类具有α 葡萄糖苷酶和α 淀粉酶抑制活性 ,且呈剂量依赖性 .表明 ,食用富含异黄酮类的大豆及其制品对改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症状、防止血糖升高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对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在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上,测定血糖及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浆中血栓素A2(代谢产物为TXB2)、前列环素(代谢产物为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糖尿病大鼠的血糖、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浆中TXB2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浆中6-Keto-PGF1α的含量低于正常组。亚硒酸钠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下降,血浆中TXB2的含量降低,6-Keto-PGF1α的含量升高,TXB2/6-Keto-PGF1α比值降低。结论亚硒酸钠能抑制糖尿病大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机制与调节TXA2/PGI2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红豆杉片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聚率的影响.方法:制造大鼠体内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血栓湿重;采用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凝聚,测定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以及最大聚集率.结果:复方红豆杉片2g/kg、1g/kg组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体内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抑制由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结论:复方红豆杉片可明显对抗血栓的形成,并具有明显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注射用血栓通(冻干)(XST)由三七主根为原料制成,本文探讨了其对GK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理结构的影响,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并发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GK 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0 mg/kg血栓通组,50 mg/kg血栓通组。血栓通组每天给予血栓通腹腔注射,另设Wistar对照组,对照组和模型病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大鼠均于屏障环境中饲养治疗60 d。[结果]血栓通对糖尿病大鼠的体质量、血糖未见影响,能有效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收缩,改善各层的细胞结构。[结论]血栓通可改善GK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金钱草总黄酮提取物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聚率的影响.方法:制造大鼠体内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血栓湿重;采用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凝聚,测定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的聚集率以及最大聚集率.结果:金钱草总黄酮提取物30、20mg/kg组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体内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抑制由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结论:金钱草总黄酮提取物可明显对抗血栓的形成,并且有明显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超微结构及其聚集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的血小板形态不规则,伪足增多,血小板内贮存的颗粒数量减少,空泡结构增多;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其原因可能与红细胞内ADP增多,血小板内ADP含量及释放量增多影响TX_2和PGI_2的合成及两者之间的平衡有关。结果提示,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与聚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海洋贝类提取物抗氧化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研究海洋贝类提取物 (EMS)抗血小板聚集及抗氧化作用 ,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 (AS)作用机制。②方法 采用二磷酸腺苷 (ADP)和胶原作诱导剂进行体内及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观察EMS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采用快速微量法检测EMS对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 SOD)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含量的影响。③结果 EMS体外用药 (9.76、2 9.2 7、4 8.78g/L)可显著降低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 (F =1 2 .6 1~ 6 7.2 0 ,q =2 .76~ 1 1 .37,P <0 .0 5、0 .0 1 ) ;在体内实验中 ,EMS(5、1 0、2 0 g/kg)灌胃给药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影响 (F =0 .39~ 2 .0 1 ,P >0 .0 5 ) ;EMS(5、1 0、2 0g/kg)灌胃给药可显著升高大鼠血清T SOD的活性 (F =85 .4 3,q=9.2 0~ 1 9.6 1 ,P <0 .0 1 ) ,EMS 1 0 g/kg灌胃并可降低MDA含量 (F =9.6 8,q =3.6 1 ,P <0 .0 5 )。④结论 EMS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参皂苷Rg1对血小板聚集及环磷腺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三七活血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大鼠血小板,采用比浊法观察不同浓度Rg1(0.5、1.5、2.5、3、4 mmol/L,)对体外大鼠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阳性药阿司匹林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Rg1对大鼠血小板环磷腺苷(cAMP)的影响。[结果]0.5 mmol/L人参皂苷Rg1组对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阿司匹林组及人参皂苷Rg1(4、3、2.5、1.5 mmol/L)组最大聚集率均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P<0.01),其抑制率分别为18.95%,59.04%,40.37%,29.77%,9.77%;不同浓度Rg1组对ADP诱导后血小板cAMP的含量与ADP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Rg1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其机制并不是通过升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而抑制血小板激活。  相似文献   

11.
大豆异黄酮对去势大鼠生长发育及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对模拟妇女绝经的去卵巢大鼠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骨营养状况及子宫增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月龄雌性SD大鼠腹腔假手术或切除双侧卵巢,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对照组(Ovx)和3个大豆异黄酮刺量组。用自行配制的舍有不同荆量大豆异黄酮的饲料喂养7周,实验期间记录各组大鼠的体重和摄食量,并计算食物利用率。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股骨密度、骨钙含量,同时对子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大豆异黄酮能明显有效地减少骨量的丢失,增强骨密度,对骨钙含量也有增加的趋势;但短期内对去卵巢大鼠的体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和血液尘化指标无影响,对子宫的增生作用也不明显。结论大豆异黄酮能够增加去势大鼠的骨密度,可有效防治卵巢切除大鼠的骨量丢失,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但对子宫的增生作用不明显,因此用于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大豆异黄酮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药物效应,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大豆异黄酮处理SGC-7901细胞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1)MTT法证实大豆异黄酮对SGC-7901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关系.(2)流式细胞仪分析大豆异黄酮处理SGC-7901细胞后细胞滞留于G2/M期,并可见凋亡峰.(3)透射电镜可见SGC-7901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大豆异黄酮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与诱导胃癌细胞凋亡、阻抑细胞周期进程有关,诱导胃癌细胞凋亡、阻抑细胞周期进程是大豆异黄酮抗胃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灯盏乙素对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评价灯盏乙素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应用Born比浊法测定灯盏乙素体内外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灯盏乙素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引起的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灯盏乙素体外显著抑制AA和ADP和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其半数抑制浓度(m ed ium inh ib 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70.5、39.8和97.7mg/L;灯盏乙素静脉注射也能明显降低AA和ADP、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率,且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灯盏乙素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机制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大豆异黄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大豆异黄酮(包括染料木黄酮和大豆苷元)的含量,探讨样品的提取方法及测定影响因素。方法:样品经0.50mol/L盐酸回液和乙醇提取大豆异黄酮后,采用甲醇-0.01mol/L乙酸铵溶液(pH4.5)(60 40)作为流动相分离待测物质,等度洗脱,采用紫外检测器于254nm波长下测定。结果:染料木黄酮的检出限为0.04μg/ml,大豆苷元为0.05μg/m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1.4%-113.1%,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2.8%和2.9%-5.1%。结论:本法简便、快速,易于推广普及,为大豆及其制品和保健食品中大豆异黄酮的检测和膳食摄取植物性雌激素提供了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术内酯3在体外对人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采用比浊法测定不同浓度白术内酯3对血栓烷类似物(U46619)诱发的人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运用荧光素酶检测白术内酯3对血小板ATP分泌的影响;运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分子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蛋白激酶B(Akt47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白术内酯3可抑制U46619诱导下人血小板的体外聚集,其抑制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各个浓度的实验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术内酯3可抑制人血小板在U46619诱导下ATP的分泌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各个浓度的实验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白术内酯3处理后人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中的Akt473、Erk1/2分子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与DMSO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术内酯3对U46619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及分泌均能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并影响其血小板活化过程中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提示白术内酯3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化合物,有望成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据报道,适量饮用红葡萄酒比其他酒精饮料更有益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这种有益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归功于红葡萄酒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如白藜三醇,本研究旨在观察白藜三醇对离体和在体条件下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凝血酶、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和胶原为诱导剂,采用Born氏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离体条件下白藜三醇明显抑制凝血酶、ADP或胶原诱导的健康人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高脂饮食造成的高胆固醇血症增强了ADP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反应;同时给予白藜三醇(4?mg*kg-1*d-1)虽未能降低血脂水平,但可以抑制高脂饮食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增强作用.结论 白藜三醇在离体或在体条件下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此作用可能为白藜三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据报道 ,适量饮用红葡萄酒比其他酒精饮料更有益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这种有益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归功于红葡萄酒中的多酚类化合物 ,如白藜三醇 ,本研究旨在观察白藜三醇对离体和在体条件下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凝血酶、二磷酸腺苷 (adenosinediphosphate ,ADP)、和胶原为诱导剂 ,采用Born氏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离体条件下白藜三醇明显抑制凝血酶、ADP或胶原诱导的健康人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高脂饮食造成的高胆固醇血症增强了ADP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反应 ;同时给予白藜三醇 (4mg·kg 1·d 1)虽未能降低血脂水平 ,但可以抑制高脂饮食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增强作用。结论 白藜三醇在离体或在体条件下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此作用可能为白藜三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红对血液流变学及血栓、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血瘀模型组、注射用丹红(2.5、5.0、10.0 g/kg)组及丹参注射液组(5.0 g/kg)。制备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注射用丹红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影响;采用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观察注射用丹红抗血栓形成作用。结果注射用丹红5.0 g/kg组可明显降低血瘀模型大鼠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10.0 g/kg组可明显降低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切变率5、1/s),血沉、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全血低切相对黏度。注射用丹红5.0、10.0 g/kg组可抑制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并可使体外血栓长度缩短、干湿重降低。结论注射用丹红的抗缺血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