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情转归。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及乙肝病毒E抗原系统,同时检测肝功能(ALT、TBIL、ALB)和凝血功能(PT),筛选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患者127例与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HBV重叠HEV感染(简称重叠组)127例(60.76%),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39.24%)。重叠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厨时间(PT)、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或P〈0.01)。结论与单纯HEV感染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者的肝脏损害更严重,死亡率更高,且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感染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戊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4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组患者与40例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白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重叠感染组HBeAg阴转率、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使病情急性加重并形成重症化,但戊型肝炎病毒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卫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7,21(6):677-677,679
目的:进一步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乙肝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同期单纯乙肝患者各38例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重叠感染组与对照组TBil、ALT、ALB、PT,黄疸消退时间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重叠感染组患者临床症状较严重,并发症多。结论:HBV与HEV重叠感染肝细胞损害加重,病情趋向重症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戊型肝炎患者重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变化及预后.方法 收集急性戊型肝炎患者65例和急性戊型肝炎重叠慢性乙型肝炎感染48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HBV标志物及抗HEV IgM.结果 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重型肝炎发病率及病死率在重叠感染组和单纯急性戊型肝炎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戊型肝炎重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何姗  龙尧 《河北医学》1998,4(3):10-12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对病情转归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症状与体征,肝功能损伤程度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患者(乙戊肝组),单纯性戊型肝炎患者(戊肝组)各33例及单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乙肝组)60例,对戊肝组和乙戊肝组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对慢乙肝组和乙戊肝组患者的血清HBV标志物进行对比。结果 乙戊肝组乏力,恶心呕吐,脾大较戊肝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戊肝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戊肝组,分别为(34.2±0.9)g/L和(37.4±1.1)g/L,两组相比较,t值为2.127,P值为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乙戊肝组的AST/ALT水平较戊肝组高,且两周后TBil的下降值也低于戊肝组,TBil的下降值分别为(22.15±15.85)umol/L和(71.27±13.25)umol/L,两组相比较,t值为2.378, P值为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戊肝组HBeAg, HBV DNA阳性率均比慢乙肝组为低,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病情较单纯性戊型肝炎为重,肝细胞损伤更为严重,肝功能恢复也较慢;重叠HEV感染后,HBV复制可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57例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中,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和硬化者占多数,重叠感染后病情加重,但预后尚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41例慢性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重叠感染后病情加重,肝功能损害更严重,易发生腹水,出血倾向和继发感染,重型肝炎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57例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中,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者占多数,重叠感染后病情加重,但预后尚好。  相似文献   

10.
薛来英  黄一方 《浙江医学》1996,18(3):154-154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多数为自限性,但与乙肝病毒(HBV)重叠感染后导致病情变重。现将我院自1992年9月~1993年10月临床收治的64例戊型肝炎及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重症肝炎病例作一分析。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64例中男58例,女6例。年龄19~79岁,平均43.3岁。诊断参照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标准。其中急性重症肝炎8例,亚急性重症肝炎48例,慢性重症肝炎8例。病程3天~2年,平均37天。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及其与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临床对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感染状况及重叠感染对病情的影响. 方法对单纯HBV感染者与HBV重叠HEV感染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72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EV阳性率为12.25%(89/726).其中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抗-HEV阳性率分别为22.41%和18.83%;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分别为8.69%和7.24%.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HEV阳性率高于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P<0.01).各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后其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延长(P<0.05),且在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型肝炎和肝硬化重叠感染戊型肝炎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P<0.01).重叠感染者并发症及病死率较单纯感染者高. 结论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是病情加重及重症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肝重叠戊肝病毒感染临床分析及病毒间干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慢性乙肝重叠戊肝病毒感染后其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对HBV的影响。方法:对30例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对临床表现、肝功能以及HBV复制指标(HBeAg,HBV-DNA)与单纯乙肝和戊肝病人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其临床类型偏中,重型多,与单纯慢性乙肝,戊肝血清总胆红素,ALT、AST比较明显增高,与单纯乙肝比较,HBeAg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与戊型肝炎病毒(HEV)重叠感染致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HBV与 HEV重叠感染致ACLF患者35例(重叠感染组);并筛选同期单纯HBV感染致ACLF患者37例作为对照(单纯HBV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肝肾功能、HBV DNA水平、血小板计数(PBC)、凝血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预后情况。比较重叠感染组存活和死亡患者临床特点,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与HBV及HEV重叠感染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与单纯 HBV感染组比较,重叠感染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 )、M ELD评分、肝性脑病发生率和24周病死率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重叠感染组存活患者比较,重叠感染组死亡患者肌酐(Cr)、MELD评分和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升高,PTA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P=0.024,OR=1.006)、血小板计数(P=0.019,OR=0.983)、PTA(P=0.001,OR=0.795)、MELD评分(P=0.005,OR=1.497)及并发症肝性脑病(P=0.001, OR=4.147)与预后相关。结论 HBV与HEV重叠感染致ACLF患者病情更加严重,预后更差。TBIL、MELD评分及肝性脑病发生率越高,血小板计数和PTA越低,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熊良仕  唐宁  常茂华 《重庆医学》2000,29(4):298-29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丁、戊1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其混合感染对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EIA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DV IgM、和抗-HGV IgG并比较与临床间关系。结果 各型乙肝患者中单纯HBV感染占69.9%(100/143),混合感染占30.1%(43/143);混合感染病例中,二重感染达95.3%(41/43),三重感染占4.6%(2/43);古1戊、庚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5  相似文献   

15.
The appearance of HBV DNA in the liver and serum of 15 patients with hepatitisB conifected with HDV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13 HDV-negative cases.Itwas found that HBsAg titer was lower than or equal to 1:4 in 8 HDV-positive patients,inwhom it was temporally negative in 5,and negative during the,two-day hospitalization in 1.No similar result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HDV-negative cases.The detection rate of HBVDNA in both the HDV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s was 20.0% (3/15) and 25% (3.12) in se-rum,and 46.7% (7/15) and 61.5% (8/13) in the liver rcspective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The HBV DNA grains detected with in situ hybridization,with biotinylated HBV DNAprobe were demonstrated in the sparse type of distribution in 3 cases and lightly stained in 2.Itis believed that HBV DNA replication activity might be suppressed by HDV.However activeHRV DNA replication was also present in some HDV-positive patients and HBV DNA was posi-tive in both the liver and serum in 3 such patients.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difference of the detection rate of HBV DNA in HDV-positivepatient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HD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免疫沉淀法对187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作了DNA聚合酶(DNA--P)的测定。在各类肝炎中DNA—P的阳性检出率以慢活肝最高为66.6%,依次为急性肝炎45%,携带者33.5%,慢迁肝31.5%。本文分析了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与DNA—P检出率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DNA—P检出率与HBsAg滴度增高呈正相关γs=0.99,P<0.01。HBeAg阳性组DNA—P检出率为62.4%,抗—HBe阳性组DNA—P检出率为29.5%,抗—HBs阳性8例、DNA—P均为阴性。抗—HBc—IgM强阳性组DNA—P检出率为86.4%。作者认为1/3无症状携带者DNA—P活力增高表明病毒在复制,因此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可忽视。又鉴于18例抗—HBe阳性血清DNA—P活力增高,因此在判断HBeAg~-/抗—HBe~+患者病毒复制情况时,应予慎重。  相似文献   

17.
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BV感染后可呈现多种临床表现,本文分别从高危因素、病毒变异、基因整合及宿主免疫状态、遗传背景等方面探讨感染HBV后发展成AsC的机制,从而有助于发现预防、治疗AsC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84例肝癌病人和80例非肝癌病人血清中的戊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抗体和乙肝表面抗原,结果:两种人群相应抗体抗原的阳性率依次为:10.7%,30.0%,0.1%和5.0%,5.0%,10.0%,两组比较,相应阳性率的P值分别为为P〉0.05,P〈0.01,P〈0.01,OR值为1.1.6.8。  相似文献   

19.
HBV、HCV、HBV和HCV重叠感染与HCC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V、HCV、HBV和HCV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在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分别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的HCC病人78例作为病例A组(肝癌高发区组)、B组(肝癌低发区组),并分别选择相同乡镇、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年龄±5岁、同性别的原籍健康人群2组分别78人作为对照组C组(肝癌高发区正常人组)和D组(肝癌低发区正常人组),应用PCR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HBVDNA、HCVRNA,并对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HBVDNA、HCVRNA、HBVDNA HCVRNA阳性率分别为:A组69.2%(54/78)、20.5%(16/78)、16.7%(13/78);B组52.6%(41/78)、6.4%(5/78)、5.1%(4/78);C组18.0%(14/78)、7.7%(6/78)、3.8%(3/78);D组10.3%(8/78)、2.6%(2/78)、1.3%(1/78);其中A组与C组,A组与B组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D组中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BV、HCV、HBV和HCV的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HBV的感染及复制在肝癌的发生中最为重要,高发区中HCV、HBV和HCV的重叠感染的致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合理选择拉米夫定的临床策略。方法:入选2002年9月-2006年8月期间10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HBeAg情况分为HBeAg(+)组和HBeAg(-)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长期治疗,随访终点至2009年9月。结果:108例患者随访37~84月,平均(58±13.6)月,两组患者的病毒学突破率与HBVDNA阴转速度有关,阴转速度越快,以后发生耐药的机会越低;2周内HBVDNA阴转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率为0%,临床耐药率为0%,HBeAg血清转换率为62.5%;3~4周内阴转患者,在随访期发生病毒学突破率分为8.3%和11.1%,临床耐药率为0%,HBeAg血清转换率为50%;5~8周、9~12周、13~24周发生阴转患者,随访期间发生病毒学突破率分别为44%~52.6%、75%~80%和100%。结论:2周、4周的病毒学应答能更精确地预测慢性HBV感染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远期疗效和耐药,对临床早期筛查拉米夫定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