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次性胃肠减压器根部与胶管连接处容易打折、扭曲,以致不能确保减压液充分引流,不便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工作实践中,我科探索出一种简易防止引流管打折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制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避免医源性感染的一次性胃肠减压器,以便为临床胃肠减压获得理想的减压器。方法 该装置由器体主体、弹簧钢丝、胃管连接管、胃管连接管阀、压力表、固定装置、排气管、排气管阀、排液管和排液管阀10部分组成。结果 护士通过调节阀门开关、压力表,可以便捷地完成负压吸引、倾倒引流液,减压器底部排液口的设计为漏斗形利于引流液积聚,便于护士倾倒引流液,固定装置既可以将减压器悬挂在床边或床头,也便于患者下床活动时携带。结论 一次性胃肠减压器安全可靠,操作简单,能解决临床上减压器经常漏气、操作者受分泌物污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周淑冷  蔡丽萍 《全科护理》2013,(16):1519-1519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留置胃管并保留鼻饲,是常规性护理技术操作,如何牢固地固定胃管是广大护士普遍关心的问题。传统的固定方法是:用2条窄胶布缠绕胃管并分别固定于鼻翼两侧及面颊部。由于胃管较粗硬、体外部分较长,因重力作用及病人辗转活动有自行脱出的倾向,加上病人面颊部出汗和皮脂腺分泌较多,使胶布失去粘贴作用而导致胃管滑出。为此,我科自行研制了一次性胃管固定带,在我科临床使用20余例,固定效率100%。这种方法还可以起到给氧与固定胃管双重作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留置胃管过程中检验环节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置胃管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一项操作技术,传统的留置胃管操作步骤都是将胃管置人预定长度后再检验胃管是否在胃内,并列出了检验胃管是否在胃内的三种方法。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将三种检验方法结合起来,选择胃管置人长度在20cm时进行快速检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留置胃管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护理操作。临床上用的一次性胃管接头为喇叭形,与一次性注射器乳头不匹配,出现衔接不紧,松动漏气现象,导致检查胃管时因不能形成负压致抽吸胃液困难或注气时漏气现象,影响到胃管判断。近年来,笔者发现将一次性静脉输液针接头应用于衔接胃管中,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珍波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638-1638
留置胃管常为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固定方法通常是用胶布粘贴于鼻翼和面颊部,这种方法往往由于患者颜面部皮肤溢脂、出汗,使胶布失去粘性,加上患者躁动等因素,极易发生胃管滑脱情况。而反复的重插胃管不仅给护士增加了工作量,同时带来患者躯体的损害,还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加长型输液针头一根(剪去针头端和连接输液器端),废弃输液器上的橡胶皮管两段(长2cm)。1.2使用方法确认胃管已插入胃内后,先将输液针头皮管在鼻孔处胃管上打死结,…  相似文献   

7.
胃肠减压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普遍而实用的技术操作之一,对于一些急诊病人,此项操作必不可少而又需争分夺秒.下面介绍一种一次性胃管、胃肠减压器留置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俊红  王丽芹  张聪 《护理学报》2018,25(22):76-77
目的 研制一种安全、实用,又可以避免分离管路时造成的职业暴露的一次性胃肠减压器。方法 该装置由减压器主体桶、弹簧钢丝、吸引管、三通阀、固定带、排泄口6部分组成。结果 护士通过调节三通阀,可以便捷地完成负压吸引、注入药物和冲洗胃管,减压器底部排泄口的设计便于护士倾倒分泌物,固定带既可以将减压器悬挂在床边,也便于患者下地活动时携带。结论 改良一次性胃肠减压器安全便捷,体现出对护士和患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邓春华 《全科护理》2013,(33):3159-3159
危重病人为了及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往往需要留置胃管.对合并有鼻腔损伤的病人,只能经口留置.如病人躁动容易将胃管咬扁,需要胃肠减压时达不到减压效果.我科2012年共经口留置胃管12例,留置时间7 d~22 d,均采用一次性牙垫固定胃管,胃管滑脱、没有出现咬管.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插胃管是基础护理中最常见的技术操作。检验胃管是否插在胃内的方法有三种:(1)接注射器抽吸,是否有胃液抽出;(2)用注射器注气于胃管内,听诊胃部是否有气过水声;(3)置胃管出口于水中,是否无气泡溢出。相比之下,前两种方法更直观、明确。因为第三种方法最能说明的是胃管没有误入气管。原有的一次性胃管(包括硅胶胃管和橡胶胃管),由于管尾的口径与注射器乳头不配套,易漏气,给临床上检验胃管是否确在胃内带来了一定困难。我们于2001年12月研制出一种在管尾加带蒂空心活塞的一次性硅胶胃管并应用于临床。经76例病人(口服药物中毒病人)使用,证实了新一次性硅胶胃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正>胃肠减压是消化内科和普外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一般采用一次性胃肠减压器外接胃管以达到胃肠减压的目的,但此种胃肠减压器操作复杂并存在缺陷。笔者设计了一种新型胃肠减压器且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材料及制作方法本产品的器体选用优质透明塑料,器体内部设有弹簧,弹簧设置于产品内部两侧,器体上端设置胶管和吊耳,胶管管体末端设置接头,胶管的管体上设置有与胶管匹配的输液三通管,器体顶部设置有压力表,用于进气和排气的气管,气管上  相似文献   

12.
刘星  龙德蓉 《护理研究》2007,21(9):2445-2446
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成人留置胃管的改进、插管方法、插入深度、固定方法、留置时间以及缓解留置胃管期间不适的一些方法,强调对病人心理行为干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胃管置入是儿科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小儿重症营养不良的支持疗法。各种中毒后洗胃、手术后胃肠减压以及不明原因的呕吐进行钡透检查等均需要留置胃管。常用的小儿胃管因其重复消毒而硬度较低或管径粗细不适宜,容易造成置管置入失败,增大患儿的痛苦。我科室在2004年1月-2005年1月期间使用一次性腹腔引流管代替常用小儿胃管进行鼻饲,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儿科临床应用的胃肠减压器不能准确记录引流物的量,且医护人员在记录引流量的操作过程中易污染双手。我院儿科自2009年以来,使用一种用一次性注射器自制的小儿胃肠减压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蔡敏 《家庭护士》2009,7(1):49-49
留置胃管是普外科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用传统方法为清醒病人留置胃管时尚有部分不能顺利完成[1].如何提高留置胃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留置胃管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操作,临床上固定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固定方法为不同材质胶布固定,但因鼻黏膜薄,无脂肪组织,局部受压加之分泌物的存在造成局部潮湿环境,使用胶布固定容易发生鼻压疮。为保证留置胃肠管的安全固定,患者的舒适度,本科室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和小线绳,制作一次性胃肠管固定器,用于留置胃肠管患者的固定,经过1年多的临床应用,护士及患者均反映该固定方法经济实用、简单方便、舒适度得到提高。现介绍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7.
螺旋胃管的留置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肠内营养 (enteralnurtrition ,EN)在普外科胃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已比较普遍。传统观念认为 ,胃肠疾病患者 ,特别是围手术期患者不能耐受EN〔1〕,特别是以往的EN使用的是传统的胃肠减压管 ,很难达到治疗需要所要求的肠内深度 ,使EN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通过为 19例患  相似文献   

18.
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是普外科常见的护理措施,我们采用的材料为一次性胃管、风琴式负压吸引器。传统的方法为:将胃管插人到事先测量好的部位,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证明胃管在胃内,然后接负压吸引器。自2000年2月起我们改进了操作方法,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胃肠减压器与DRW型胃管的巧妙连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减压是腹部外科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缝线张力及切口疼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但有时常因胃肠减压器与DRW型胃管连接不当出现漏气,或连接处脱开,使其失去正常负压吸引状态,影响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胃肠减压器与DRW型胃管连接时,只需将胃肠减压器接头处的胶皮管完全包于胃管接头的外端,使其形成密闭状态,不易脱开。  相似文献   

20.
一次性引流袋在胃管注入时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管内注入药物、营养物质是临床常见护理操作。一次性胃管尾端开口较大,不易连接注射器。常用方法有:(1)胃管尾端接玻璃接头再接橡皮管最后接注射器;(2)剪去胃管尾端后接注射器。但两者均有弊端,前者玻璃接头与橡皮管不是一体,承受压力后极易脱开,导致药液浪费和病床污染;后者则导致胃管破损,不易再连接负压盒,均不理想。2006年至今,我科利用引流袋连接胃管注入,并用引流袋头端保护帽阻断引流,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