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肢体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肢体骨折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n=60,给予神经肌电促通仪配合康复训练干预)和对照组(n=60,给予康复训练干预),以徒手肌力评定(MMT)比较其肌力,以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BBS)比较其肢体功能,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Barthel指数比较其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肌力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4周肌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BB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4周两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IM、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4周两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以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能够有效提升肢体骨折患者肌力,改善患肢功能,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2.
用传统徒手肌力检查(MHF)和MVC-I型电子肌力仪定量检测技术对70例神经肌肉障碍者瘫侧膝伸肌、肘屈肌和髋屈肌的最大等长随意收缩肌力(MVC)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获3个肌群百分率显著相关(P<0.001),但差异显著(P<0.01)。这意味着两种测力方法可以互相取代,但在反映量的程度上有明显区別。作者认为在临床康复肌力评定中,对于3级以上的肌力辅以定量检测较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3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3月的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例(22髋),对照组17例(22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连续12周。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测试测定屈髋肌、伸髋肌、髋外展肌、伸膝肌肌力,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10m步行测试测定步行能力,表面肌电图仪评估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2组患儿肌力(屈髋肌、伸髋肌、髋外展肌、伸膝肌)、RMS值(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肌力、RMS值、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10m步行能力测试步行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伸髋肌、髋外展肌肌力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屈髋肌、伸膝肌肌力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直肌、臀中肌平均RMS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臀大肌平均RM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有助于改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疗法联合上肢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患侧上肢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给予sEMGBF疗法和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次,其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20 min/次,神经松动术15 min/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估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FMA)、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关节活动度(ROM)、患侧伸腕肌力(MMT评定法)及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2组U-FMA评分、患侧腕关节主动ROM、伸腕肌力、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松动术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093-4095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联合康复治疗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患儿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仅接受常规脑循环、推拿等康复疗法,观察组患儿则接受神经肌电促通仪联合康复治疗,记录两组患儿关节被动活动度、肌张力及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变化情况,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腓肠肌肌张力分级降低至1.2±0.1级,足背屈角缩小至71.2±1.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提升至70.5±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神经肌电促通仪联合康复训练方案,可有效重建患儿神经网络,强化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带电刺激的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足背屈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将66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带电刺激的肌电反馈治疗(Est-EMGBFT).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胫前肌徒手肌力测定(MMT)及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范围(I-ROM)测定,治疗组患儿同时经表面肌电图测定肌电积分值(iEMG)及均方根值(RMS).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儿肌力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EMG及RMS增加(P<0.05),主动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Est-EMGBFT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足背屈功能康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老年人下肢肌力进行量化评估。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50名老年受试者纳入研究。确定了老年人下肢肌力评估指标,包括髋外展肌、髋内收肌、髋伸肌、髋屈肌、膝伸肌、膝屈肌、踝背屈肌、踝跖屈肌,并结合手持式肌力测试仪(HHD)进行等长肌力测试。建立灰色关联分析法数学模型进行决策与评估,通过徒手肌力检查(MMT)给出的老年人下肢肌力的分级标准进行评判。结果能力完好的老年受试者为13名,其余37名属于轻度障碍水平。结论基于对老年人下肢肌力量化评估需求,建立了一种老年人下肢肌力的客观评估模型,便于为老年人下肢肌力分级,进而进行不同的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等张肌力测定系统对膝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及重建术后患者进行肌力评定,了解其变化规律,指导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膝ACL断裂患者15例,膝ACL重建术后康复3个月患者20例,术后康复12个月患者20例。使用EN-TreeMExplosivepulley等张肌力测试系统测试双侧伸、屈肌肌力。对照比较各项肌力参数。结果:膝ACL断裂后患膝伸肌及屈肌最大输出功率、最大收缩速率、最大力量较健侧有显著差异(P<0.05);疲劳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康复3个月屈肌肌力大部分参数与健侧无显著差异;伸肌除耐力外,各项参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康复12个月患膝伸、屈肌肌力大部分参数与健侧无显著差异。结论:等张肌力测定可以提供多项量化的肌力参数,是一项实用的功能性肌力评定方法。膝ACL断裂后膝关节屈伸肌力下降,重建术后经康复治疗屈肌肌力首先恢复,伸肌于12个月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表面肌电测试联合等速肌力评估用于不完全腰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精准量化评估。方法:60例腰髓不完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康复+等速肌力训练)和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各3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膝关节肌群徒手肌力评定(MMT)、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等速耐力比(RO)]和表面肌电测试,包括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和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腘绳肌峰力矩体重比(H-PT/BW)、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Q-PT/BW)、股二头肌肌电积分值(BF-iEMG)、股直肌肌电积分值(RF-iEMG)、腘绳肌耐力比(H-RO)、股四头肌耐力比(Q-RO)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股二头肌平均功率频率(BFMPF)和股直肌平均功率频率(RF-MPF)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股四头肌徒手肌力分级(H-MMT)、腘绳肌徒手肌力分级(Q-MMT)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表面肌电测试联合等速肌力评估较传统的徒手肌力测试能精准量化不完全腰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后下肢肌力和肌耐力的改变,可以作为这类患者的康复评估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促通治疗仪加神经促通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02-03/2004-12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按治疗单的序号分为促通仪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30min/次,1次/d);促通仪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最大治疗电流19.5mA,治疗频率调整选择(1~1000Hz)自动治疗选择(3~100Hz),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正负电极的放置部位,首先是脊髓通电治疗时间为15min,然后分别给予上下肢通电治疗各15min,共45min。以上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评估方法评定患肩关节活动评分和疼痛评分;同时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60例患者均结果分析。①Fugl-Meyer肩关节活动评分:治疗后促通仪组30例总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60比116分,P<0.01)。②Fugl-Meyer肩关节疼痛评分:治疗后促通仪组30例总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62比78分,P<0.001)。③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促通仪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12,P<0.005)。结论:神经促通技术合并神经肌电促通治疗仪治疗能显著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对脑和肢体造成的功能损伤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帮助其功能重建.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患者脑和肢体功能重建的效应.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介入医学科.对象所纳入的对象为1996-01/2003-10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的经CT,MRI证实为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共56例.方法56例脑出血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动静脉畸形,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或结合放射外科治疗同时行康复干预治疗.康复治疗的方法电刺激治疗采用SJ-Ⅱ型神经肌肉治疗仪刺激患肢的屈肌、伸肌,刺激强度由弱渐强,开始时每天二次,酌情渐增至每天三四次.针灸治疗选择风池、风府、印堂、上星、百会、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合并失语者加廉泉、金津、玉液.1次/d,2周为1个疗程.肢体肌力<Ⅰ级者行患肢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肌力Ⅰ~Ⅱ级者行床边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肌力>Ⅱ级者行步行训练等,活动度从小到大.伴有语言功能障碍者同时行语言功能训练.肌力评定参照Lovett的6级分级法.主要观察指标[1]患者栓塞程度变化.[2]患者语言流利程度、肢体的感觉及肢体肌力的变化.结果56例均纳入分析,无脱落病例.[1]栓塞程度变化56例患者中43例在1~3次栓塞后病灶完全消除,占77%,7例栓塞90%,占12%,6例栓塞60%~80%,占11%.[2]语言流利程度变化治疗前语言不同程度障碍者14例,治疗后语言流利程度改善者14例,其中明显改善者11例.[3]肢体的感觉变化治疗前肢体感觉障碍者23例,治疗后肢体感觉均有改善,其中明显改善者18例.[4]肢体肌力变化治疗前肢体肌力<Ⅰ级3例,Ⅰ~Ⅱ级11例,>Ⅱ级15例.治疗后肢体肌力0~Ⅰ级中2例恢复到Ⅱ~Ⅲ级,21例达到Ⅳ级,6例达Ⅴ级.结论经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而栓塞后的康复治疗是脑神经功能的康复的必要手段.康复治疗对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66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3例,均按脑出血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训练组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早期良肢位保持及床上训练、痉挛期体位转换及恢复期步态及行走平衡训练,训练中针对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Fugl-meyer(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时,2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时,训练组各项指标评分与4周时比较继续上升(P0.01),对照组则上升不明显。结论: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早期康复对手外伤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42例手外伤患者分为2组各21例,训练组(40指)术后5 d即开始规范的康复训练,包括理疗,主被动伸指、牵引、按摩等;对照组(42指)行对症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以TAN法及Lovett法评定患者总主动活动度(TAM)及肌力(MMT).结果:治疗3个月后,训练组患指TAM优良率100%;对照组19.0%.MMT评定,训练组M4-5 29指,M311指;对照组分别为M4-5 6指,M3 36指,训练组患指的功能活动度及肌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手外伤后规范的康复训练介入愈早,手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愈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护理心理学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6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常规神经科治疗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在治疗过程中康复组配合健康教育,个别心理疏导等心理干预。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4项评价心理障碍;Brunnstrum评价肢体功能;Barthe指数评价ADL。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HAMA有所下降。肢体功能和ADL均有提高,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的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均有很大影响。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A 41例和观察组B 42例(最终脱失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加用tDCS假刺激治疗;观察组A加用tDCS假刺激治疗及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观察组B加用tDCS治疗及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患者患侧上肢的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屈肘肌肌张力分级、FMA-UE评分、ARAT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观察组A、观察组B患者与对照组组间屈肘肌肌张力分级、上述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观察组B与观察组A患者间屈肘肌肌张力分级,上述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及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均可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tDCS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有着更为明显效果;与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比较,疗效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脑卒中患侧双上肢对患侧上肢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9例脑卒中患者根据TAES治疗的部位分为2组,单侧组14名和双侧组15名。两组对象在治疗前分别接受Brunnstrom上肢运动恢复分期(RSB),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部分(FMA),手法肌力检查(MMT),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在3周治疗后再次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各量表评分除MBI评分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4个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变化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TAES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的功能,双侧TAES治疗对患侧上肢功能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纳洛酮针剂对急性重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A组30例,治疗B组28例,对照C组38例;C组仅给予基础治疗,A、B2组在C组基础上予纳洛酮1.6mg,3.2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0d1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评定;并比较治疗24h,3d各组的转醒率,1周内肌力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等。结果:A组显效率60.0%,有效率86.7%,B组分别为75.0%,96.4%,C组28.9%、68.4%;A组用药24h、3d转醒率分别为36.7%、90.0%,B组为67.9%、100%,C组18.4%、71.1%;各组治疗1周肌力增加Ⅰ组的比例分别为A组48.5%、B组56.4%及C组39.2%。结论:纳洛酮针剂有利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大剂量疗效更好,并有明显促醒作用,早期大剂量应用则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早期康复效果.方法 急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实施以运动肌力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入院第1天及5周后对肌力进行评定.结果 5周后康复治疗组肌力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脑溢血后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肌力恢复和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8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106例接受系统康复治疗,83例未接受治疗.对这些病人按年龄、性别和Jenson分类11配对,比较治疗前后的手法肌力检查(MMT),关节活动度评定(ROM)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结果共配对成72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MM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均<0.05).康复组的患肢髋膝ROM和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康复训练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选择性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临床康复护理要点.方法 对10例实施选择性胸小肌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患者,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及进行心理护理.术后进行严密观察,早期辅助电刺激及功能锻炼,重点辅助其拇对掌动作训练.结果 10例患者经术后6~12个月随访,拇对掌功能恢复,肌力均达到4级以上,大鱼际部外形满意.结论 术前充分的心理护理及术后有效的康复治疗对确保手术成功,恢复拇对掌功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