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如复位手法不对或患儿不合作,可误将疝内容物推置至腹壁组织间造成假性复位.由于对嵌顿疝假性复位认识不足或丧失了疝内容物仍然嵌顿的警惕,将对患儿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我院共收治假性复位患儿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嵌顿疝手法复位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疝分腹外疝和腹内疝。腹外疝以腹股沟斜疝发病率最高,嵌顿机会也较多,如不及时复位可致肠坏、腹膜炎、中毒性休克而致命。尤远离医院的农村及时复位更显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嵌顿疝是疝气较严重的一种,可以引起肠坏死主要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变硬、不能回纳、有触痛,是疝气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况.嵌顿内容物为肠管时,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烧、烦躁不安.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如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疝.探讨嵌顿疝手法复位治疗时间及效果.方法:回顾28例嵌顿疝患者的诊断治疗资料.结果 手法复位前的诊断为100%.男患者22例.女患者占6例.其中小儿嵌顿疝占19例.成人占9例.斜疝嵌顿占22例.直疝嵌顿3例.腹疝嵌顿1例.脐疝嵌顿2例.结论 临床局部包块拌疼痛出现的较早为主要诊断依据,一般嵌顿疝在大小不超过24小时.小儿不超过35小时.而临床生命体征正常时.手法复位是最佳的选择.对择期手术:防止择期手术后再度复发都有着必要意义.笔者就嵌顿疝手法复位谈谈自己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食管旁疝与混合型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病况选择治疗方法.结论 食管旁疝引起的部分胃扭转和胃梗阻可以自行缓解,特别是在服钡检查时.也有用内镜使扭转复位成功的报道,但复位后仍有复发的可能.如内镜不能进入扭转的胃内,复位即不可能.经胸或经腹两种切口均可处理食管旁疝.如果内镜和钡餐检查表明食管胃连接部位置较高,有短食管的可能,很显然以经胸切口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嵌顿疝手法复位的方法、适应证及禁忌证。方法:分析30例嵌顿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复位手法。结果:30例小儿嵌顿疝用挤压疝囊旋髋法进行复位,一次成功效果满意。结论:严格掌握小儿嵌顿疝手法复位的方法、适应证及禁忌证。早期诊断、及时行手法复位是提高复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281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的相关问题,以提高疗效。方法选择嵌顿时间在12~24 h之间,一般情况良好的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281例试行手法复位。患儿仰卧,臀部垫高30~40°,屈髋、屈膝,术者于患儿右侧用左手握持疝囊颈部,右手四指于疝囊底部向腹股沟管方向挤压,吸气时持续均匀用力,同时左手放松。呼气时右手停止用力,左手固定内环,以防回纳疝内容物再次突出。此法反复多次进行,直至疝内容物全部还纳。结果 281例复位成功268例,占95.3%。结论只要严格掌握复位适应症及禁忌症,手法正确,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的常见病 ,大多数需手术治疗 ,但手法复位也很重要 ,特别在婴幼儿。我院自 1 985年来共收 4 3例腹股沟斜疝患儿 ,用手法复位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 4 3例 ,均为男性婴幼儿 ,年龄 3月~ 2岁 ,反复发生嵌顿者 3 2例。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后出现并发症而需急诊手术者为零 ,4 3例均以腹股沟痛性包块而就诊 ,均为嵌顿疝。2 手法复位要点2 .1 强手法 适用患儿哭闹、烦躁 ,疝块较硬 ,估计尚未形成绞窄 ,无腹膜刺激症 ,发病时间相对较长。首先在复位前要了解嵌顿发生过程 ,确诊为腹股沟斜疝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嵌顿斜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方法.方法 分析125例嵌顿斜腹股沟斜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方法.结果 125例病人均采用手法复位,其中儿童108例,成功复位101例,成人17例,成功复位12例.结论 掌握好嵌顿斜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方法和技巧,可提高复位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为择期手术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腹股沟区神经阻滞下小儿嵌顿疝手法复位的效果.方法 选择105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年龄3个月~3岁,ASAⅠ或Ⅱ级,据体征和辅助检查判断均无疝内容物坏死.随机分为两组:A组(38例)患儿在神经阻滞下手法复位,B组(67例)在镇静剂下手法复位,观察两组患儿在15 min内,复位三次以内的成功率、并发症、患儿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A组患儿复位成功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安静、无哭闹,B组患儿痛苦、挣扎,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股沟区神经阻滞用于小儿嵌顿疝手法复位成功率高,患儿痛苦小,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学龄前儿童腹股沟嵌顿疝无法手法复位患儿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6年10月之间收治的不能以手法复位治疗的腹股沟嵌顿疝学龄前患儿,以腹腔镜下疝内容物还纳、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5.3±15.3)min,而总体住院时间为(3.3±0.3)d。在手术后切口恢复良好,并未发生阴囊水肿、睾丸疼痛,也未出现缺血性坏死。术后随访至今无隐匿疝、切口疝及疝复发病例。结论:学龄前儿童嵌顿疝若无法手术复位,可采取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163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患者行手法复位术,并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手法复位成功158例,手术5例,手法复位时间3~15 min不等,手法复位后患者腹股沟肿块消失,患者哭闹停止,能安静入睡,无腹胀、呕吐,无血便.结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好,为减少并避免手术并发症,减少医疗风险提供了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2.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急诊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9年8月共进行了小儿嵌顿性斜疝手法复位术96例,采用腹股沟管皮下环附近局麻药物封闭加手法复位嵌顿疝42例,复位成功40例,成功率97.6%,并与传统应用镇静剂下手法复位54例作比较,现就其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腹股沟斜疝嵌顿为外科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患者通过手法复位而免除手术痛苦。我院收治1例嵌顿疝患者,通过手法复位而造成假性复位,延误诊治,而致肠坏死。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23岁,患右侧腹股沟斜疝多年。因斜疝嵌顿3小时收住院,疝囊较小,触诊约有枣大  相似文献   

14.
疝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多发病,但是出现嵌顿较少见,腹股沟嵌顿疝属外科常见急腹症,随时间的延长可能发生绞窄坏死,出现腹膜炎,严重者导致死亡.因此,嵌顿疝发生后,一旦明确诊断,应急诊处理,一种是手法复位,一种是手术修补,原则上行手术治疗,一般不主张手法复位,但对于儿童、有手术禁忌证的老年人、经济较差无条件手术治疗的患者及不具备急诊手术条件的基层单位,如能正确判断嵌顿疝的内容物无绞窄、坏死,手法复位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研究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技巧。方法:对223例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行手法复位及复位后手术治疗。结果:全组均采用手法复位,其中行腹腔镜手术时麻醉后复位55例,成功213例,成功率95.5%。130例行一孔法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患儿无任何不适。结论: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行手法复位及复位后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可及时解除嵌顿,避免发生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合并症,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86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复位方法。结果:186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均采用手法复位,其中成功175例(成功率94.1%)。其余11例行急症手术。结论:严格掌握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方法、适应症及禁忌症可提高复位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嵌顿性腹外疝临床表现典型,诊断容易,但是一些不典型及隐匿性疝临床常不易发现.嵌顿性腹外疝手法复位困难,常需急诊手术治疗,术前明确疝的类型、疝内容物的种类、腹壁缺损程度及并发症对于手术方案的合理制定非常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18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嵌顿性腹外疝的螺旋CT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嵌钝性腹股沟疝的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方法:对240例嵌钝性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法复位228例,成功218例,急诊手术22例,20例行疝修补术,术后复发2例,2例肠管坏死急诊处理后行二期手术.结论:正确的手法复位和及时的手术治疗是治疗嵌钝性腹股沟疝的有效方法,条件许可尽可能一次性行疝修补术,无条件者及1岁以下患者可优先选择手法复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腹股沟嵌顿疝肠坏死原因,探讨腹股沟嵌顿疝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腹股沟嵌顿疝临床资料.结果:46例行手法复位后行择期手术;32例发生肠坏死行急诊手术,其中18例行肠坏死切除行Ⅰ期吻合,14例经保守治疗肠管活力恢复后,返纳腹腔;32例中股疝14例、腹股沟斜疝12例、腹股沟直疝4例、闭孔疝2例.嵌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内疝发生的原因,提高腹内疝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68例腹内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证实为盲肠旁疝1例;毕Ⅱ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出段空肠疝入输入段空肠与横结肠系膜间隙6例,其中发生肠坏死1例,行疝复位、肠切除吻合后治愈;MjIes术后盆底腹膜裂开所致内疝4例;降结肠造口术后降结肠与侧腹壁形成的间隙致内疝6例;大网膜与乙状结肠造口肠壁粘连形成内疝1例,因手术、腹腔炎症引起的粘连与腹膜、卵巢、膀胱、子宫、肠壁或肠与肠之间的孔隙改变形成内疝50例(73.5%).其中肠坏死3例,行疝复位裂孔修补、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后治愈.结论 腹内疝术前诊断困难,对有手术史,经常腹痛或肠梗阻表现者应考虑腹内疝的可能,并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以防发生肠绞窄,肠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