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皮氧分压(PtcO2)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了解其在ARD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经皮氧分压监测仪对49例ARDS患者实施连续动态监测PtcO2,记录通气前和通气后4、8、16、24 hPtcO2值,同期抽取动脉血检测PaO2、SaO2,记录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不同时间PtcO2的差异.结果 SaO2、HR、MAP随时间变化的程度不明显(均P>0.05),PtcO2和PaO2随时间变化显著(均P<0.05);存活组(35例)与死亡组(14例)Ptc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PtcO2监测对ARDS治疗能提供连续、可靠的指导作用,PtcO2早期的变化对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LTV)加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MV)治疗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以18例常规潮气量(8~l2ml/kg)MV为对照组,20例小潮气量(5~7ml/kg)加用PEEP的MV模式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血气,RR、HR、MAP、CVP、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及ARDS病死率。结果两组PaO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PaCO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VILI、MODS及死亡病例发生,对照组2例VILI、2例ARDS并发MODS死亡。结论在ARDS治疗中采用小潮气量加PEEP及允许范围内高碳酸血症(PHC)的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明显改善缺氧,减少VILI发生,从而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心脏手术后患者撤机时比例辅助通气(PAV)的效果。方法46例心脏手术后患者,年龄18—72岁,体重40—65kg,ASAⅠ或Ⅱ级。测得呼吸系统弹性阻力(Ers)及气道阻力(Rrs),先按80%辅助比例行PAV(PAV80),以PAV80时潮气量(VT)确定压力支持通气(PSV)的目标VT,再随机先后予PAV80、PSV及持续气道正压(CPAP)各通气30min,观察每种模式下呼吸方式指标[VT、呼吸频率(RR)、分钟通气量(VE)、浅快呼吸指数(RSBI)、吸气时间占呼吸周期比(Ti/Ttot)、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aw)、呼气末正压(PEEP)、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呼吸作功指标[(压力-时间积分(PTP)、患者呼吸功(WOBp)、呼吸机呼吸功(WOBv)];血液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与CPAP时比较,PAV80、PSV时WOBv、PIP、Paw、VT、PaO2、SaO2升高,PTP、WOBp、WOBp/WOBt、RR、RSBI、Ti/Ttot、pH、PaCO2降低(P〈0.05或0.01);与PSV时比较,PAV80时肿、WOBp和WOBp/WOBt升高(P〈0.01),PIP、Paw降低(P〈0.05)。PAV80与PSV间PaO2、SaO2、MAP、HR和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AV是适宜于心脏手术后患者撤机的一种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4.
暴发性胰腺炎急性反应期治疗经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Mao EQ  Li L  Qin S  Liu W  Lei RQ  Tang YQ  Zhang SD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7):1185-1188
目的探讨暴发性胰腺炎(FAP)急性反应期治疗的对策。方法将64例FAP患者分为死亡组(27例)和治愈组(37例)。分析急性反应期内休克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液体复苏参数;机械通气前24h氧合指数(PaO2/FiO2)及肺泡动脉氧差(AaDO2)、持续血液滤过(CVVH)应用率、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发生率和疾病严重度。其次,分析外科干预方式及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休克持续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治愈组显著延长(P〈0.05);入院至入院后72h的晶体量两组无显著差异,而治愈组输注的胶体总量和胶晶比值显著高于死亡组,且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人院日治愈组的液体输注速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机械通气前24h死亡组PaO2/FiO2和AaDO2较治愈组呈负性变化(P〈0.05)。发病72h内,治愈组CVVH应用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入院72小时内死亡组ACS发生率高于治愈组(P〈0.05);入院后3d内,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治愈组(P〈0.05)。7—14d内接受手术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7d内和14d后接受手术的治愈率(P〈0.05);手术组第1次手术时间较穿刺引流组显著提前(P〈0.01),且治愈率明显低于穿刺引流组(P〈0.05)。结论缩短缺氧时间、控制持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合理的外科干预是FAP急性反应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气道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例ARDS患者分为BIPAP通气模式组(BIPAP组)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组(IPPV组),行机械通气治疗,每组各10例。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结果:BIPAP组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为13天,显著低于IPPV组的21天(P<0.05)。BIPAP组患者安定、吗啡和万可松用量显著低于IPPV组(P<0.05);IPPV组吸气峰压、平台压和呼气末正压均显著高于BIPAP组(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体循环阻力和心脏指数两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IPPV组肺血管阻力显著高于BIPAP组(P<0.05)。两组间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BIPAP组混合静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IPPV组(P<0.05)。结论:BIPAP通气模式人机关系协同性好,能够降低肺血管阻力,增加混合静脉血氧分压,缩短了ARDS治疗的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对开胸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的病人30例,全麻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侧卧位后,行双肺通气,待开胸后行单肺通气。所有病例按单肺通气模式不同分为3组:C组:传统单肺通气;P1组: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通气;P2组:单肺通气时。每维均在相同时间点记录呼吸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作血气分析,检测血浆IL-6、IL-8、IL-10的表达,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结果单肺通气时P1、P2两组与C组相比:气道峰压(Ppeak)明显下降(P〈0.01),PaCO2升高(P〈0.05),PaO2升高(P〈0.05),MAP、HR无显著差异;血浆IL-6和IL-8释放减少,IL-10释放增多;与C组相比P1、P2两组免疫功能抑制减弱。结论低潮气量单肺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可改善单肺通气氧合、降低气道压、减少炎症反应以及免疫抑制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ALI患者42例、ARDS患者33例,随机分2组,APRV组(n=37)、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组(n=38);两组均用SIMV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30min后,APRV组采用APRV模式通气,SIMV组仍用初始参数,分别于APRV前(基础值)、APRV1、8、16、24h测定动脉血气、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PaO2/FiO2)、心率(HR),并记录芬太尼、咪达唑仑、多巴胺用量及尿量。结果与SIMV组比较,APRV组APRV1~24h各时点Ppeak、Pmean降低,APRV16、24h时动脉血PaCO2降低,PaO2/FiO2升高,APRV1—24h时CVP和HR降低,芬太尼用量和咪达唑仑用量明显减少,APRV8—24h各时点尿量升高,多巴胺用量减少(P〈0.05或0.01)。结论APRV用于ARDS或ALI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不仅能提供更好的通气,而且血液动力学平稳,减少镇静剂和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结合喉罩通气用于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本研究将60例直肠癌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结合喉罩通气(A组),一组选择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B组),比较两组在诱导前、诱导后、插管(置喉罩)即刻、拔管(拔喉罩)即刻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电图(ECG)、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气道峰压(Pmax)、气道平均压(Pmean)、血氧饱和度(SPO。)、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等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记录全麻用药量及患者苏醒时间。结果显示,A组患者全麻药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插管即刻和拔管即刻,B组患者HR明显增快,MAP明显增高,明显快于和高于A组(P〈0.05)。结果表明,连续硬膜外麻醉结合喉罩通气用于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而且可减少全麻药的用量,达到苏醒快、术后恢复快的目的,但使用喉罩时仍存在返流误吸的危险,应加以注意和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雾化吸人前列腺素E1(PGE1)对急性肺损伤(ALI)猪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18头健康家猪,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50mg/kg,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持续静脉输注氯胺酮100mg、2%普鲁卡因100ml、氯化琥珀胆碱100mg混合液维持麻醉。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顺应性(Cdyn)、心排出量(CO),计算动静脉分流值(Qs/Qt)、肺血管阻力(PVR)和体循环阻力(SVR)作基础值,经气管导管向肺内注入0.1mol/L盐酸溶液,至PaO2〈100millHg并持续30min为ALI模型成功,记录上述指标。动物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头。A组机械通气,B组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PEEP),C组机械通气PEEP,雾化吸人PGE1。观察4h,每1h记录上述指标一次。结果 ALI成功后,三组MAP均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MPAP升高,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PaO2较A、B组升高;C组Cdyn高于A组;C组CO高于A组;三组Qs/Qt升高,C组低于A、B组;C组PVR低于A组(P〈0.05)。结论 雾化吸人PGE1能降低盐酸致ALI猪的氧合,改善肺气体交换,减少肺内分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与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ARDS患者30例,年龄19—46岁,男18例,女12例,ASAⅢ或Ⅳ级。先应用IPPV模式,吸入氧浓度60%,PEEP为0,潮气量(VT)10ml/kg,吸呼比(I:E)1:2,维持8h后随机选择换用ASV或继续IPPV通气模式,通气时依次按0、5、10cm H2O增加PEEP,每一PEEP水平的通气时间为60min,在同样的分钟通气量的设置下,4h后更换另一种通气模式,仍按0,5、10cm H2O增加PEEP,每一PEEP水平的通气时间为60min。每个PEEP水平通气50min时,用Swan-Ganz导管、心电监测仪、呼吸机监测记录血液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代谢数据。结果 与IPPV模式比较,ASV模式下气道峰值压降低,肺动态顺应性(Cdyn)、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供(DO2)增加(P〈0.05)。两种通气模式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模式比IPPV模式更有利于ARDS患者的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治疗前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aO2)、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每小时尿量、升压药物剂量、血浆乳酸及脑钠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经IABP治疗后48h,患者的循环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为MAP、PaO2、SpO2升高,RR减少,尿量增加,升压药物的剂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后48h患者的血浆乳酸、脑钠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2±2.8)mmol/L比(5.7±2.1)mmol/L,(457.4±61.9)ng/L比(889.8±76.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ABP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循环功能、组织缺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用于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插管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最佳剂量。方法选择120例65~90岁ASA分级Ⅱ、Ⅲ级拟行纤支镜插管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1、D2、D3、D4组(每组30例),分别于10rain内输注负荷量为0.2、0.4、0.6、0.8μg/kgDex,然后4组患者均按0.2μg·kg^-1·h^-1Dex维持,记录入室时(T0)、插管前(T1)、纤支镜经声门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插管后10min(T5)的MAP、HR和警觉与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并记录插管所用时间,评价插管耐受度、满意度。结果与T0时点比较,T1-T5时点Dl、D2、D3、D4组OAA/S评分明显降低(P〈0.05),D2、D3、D4组MAP明显降低(P〈0.05),T2时点的Dl组和D2组HR明显增快(P〈0.05),D3组和D4组HR明显降低(P〈0.05);与Dl组比较,T2~B时点D3组和D4组OAMS评分、HR和MAP明显降低(P〈0.05);与D2组比较,即T4-T5时点D4组OAA/S评分明显降低,T2~T5时点D4组MAP和HR明显降低。4组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D2、D3、D4组插管时间短于Dl组(P〈O.05),插管耐受度和满意度均优于D1组(P〈0.05)。结论Dex用于老年患者纤支镜插管时,使用负荷剂量0.4~0.6μg/kg镇静充分,而且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七氟醚与异丙酚用于全麻诱导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七氟醚和异丙酚用于全麻诱导,比较两者麻醉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LC手术患者,ASAⅠ级或Ⅱ级,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两组(n=20),七氟醚组(S组),吸入1 MAC七氟醚麻醉诱导,异丙酚TCI组(P组),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3mg/L,异丙酚麻醉诱导。患者入室静卧5min后记录血压(B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2min(T2)、5min(T3)、10min(T4)的BP、HR、血糖和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结果与基础值比较,T1、T2时两组BP、血糖均下降(P〈0.05),S组HR减慢(P〈0.01);T2时P组BP下降(P〈0.01);T4时P组BP下降(P〈0.05);组间比较,T4时P组HR较S组快(P〈0.05),S组BP较P组升高明显(P〈0.05),P组血糖较S组高(P〈0.05)。S组意识消失时间短于P组(P〈0.01)。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比异丙酚静脉麻醉应激反应小,血流动力学变化小,更适合于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14.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舒芬太尼对患者镇静效应的准确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与警觉/镇静(OAA/S)评分对比,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舒芬太尼镇静效果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30-60岁,55-75 kg,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0例,分别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μg/kg(Ⅰ组)或0.4μg/kg(Ⅱ组),记录给药前(基础值)、给药后1、2、3 min的OAA/S评分、BIS、BP、HR及SpO2。结果 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后,两组BIS均下降(P〈0.05),Ⅱ组与Ⅰ组相比BIS降低更为明显(P〈0.05);OAA/S评分Ⅰ组无明显变化(P〉 0.05),Ⅱ组降低明显(P〈0.05),Ⅱ组低于Ⅰ组(P〈0.05)。两组BP、HR及SpO2均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 与OAA/S评分相比,BIS监测舒芬太尼的镇静效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身性感染患者血乳酸浓度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预后的相互关系。通过测定乳酸浓度以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方法:调查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患者30例,记录入住时及入住后12h.24h、48h的血乳酸浓度,婀对记录PaO2,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入住时及入住后12h、24h。48h乳酸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存活组和死亡组入住时及入住后12h.24h.48h乳酸浓度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存活组患者入住时及入住后12h、24h.48h的血乳酸浓度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入住时乳酸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7.P〈0.05),且存活组、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与入住时乳酸浓度亦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5;r=085,P〈0.05)。经治疗乳酸浓度下降幅度越大.预后越好。结论:血乳酸的测定是评估严重藏染或感染性休克的良好指标,动态监测可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同时结合APACHEⅡ评分,有助于指导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病情的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常温和低温心肺转流(CPB)期间门静脉血流量(PBF)和氧代谢的变化。方法:测定11号杂种犬在常温(N组)或低温(H组)CPB期间PBF和氧代谢指标。结果:CPB中低温组SpO2升高,PDO2、PVO2降低(P<0.05或P<0.01);常温组PpO2、PDO2降低,而PERO2和PBF升高(P<0.05或P<0.01)。CPB后两组SaO2、PaO2、SpO2、PpO2、PBF、PDO2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而PERO2明显升高(P<0.01),常温组PVO2减少(P<0.05)。两组相比,CPB中低温组PaO2、SaO2、SpO2高于常温组,PVO2、PERO2、PBF低于常温组(P<0.05或P<0.01)。CPB后低温组SaO2、PDO2、PVO2和PBF都高于常温组(P<0.05)。结论:常温和低温CPB期间门脉系统都存在氧代谢障碍,但常温CPB期间PBF、门脉组织氧利用明显优于低温CPB,CPB后PBF、门脉组织氧代谢低温组优于常温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完成的58例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比较术中不同的后腹腔建立方法、CO2气腹压力、肾上腺中央静脉处理策略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结果在后腹腔建立期,与术前相比,A组的MAP(平均动脉压)和HR(心率)明显增高、增快(P〈0.05),B组无明显改变;在肿瘤游离期,两组的MAP和HR都明显增高、增快(P〈O.05),B组变化程度低于A组(P〈O.05);在肿瘤切除后期,两组都有MAP降低和HR增快(P〈0.05),B组的变化程度比A组低(P〈0.05)。两组各期CVP(中心静脉压)无明显改变(D0.05)。结论后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采用指扩法、低CO2气腹压力、优先处理肾上腺中央静脉在后腹腔建立期、肿瘤游离期、肿瘤切除后期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影响较小,血液动力学环境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用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效果。方法 MODS患者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0—87岁,ASA分级Ⅱ级7例、Ⅲ级13例,均符合MODS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经右侧股静脉置管,使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机以高容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HV—CVVH)模式治疗。于第1次CBP前、CBP开始后2、4、6h及CBP停止后6h测定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肺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阻力(Raw),同时抽取静脉血2ml测定血液BUN、Scr、Glu、Na^+、K^+、Cl^-的浓度。结果 与第1次CBP前比较,pH、PaCO2、Na^+、Cl^-、G1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O2、PaO2/FiO2和Cdyn在CBP开始后2、4、6h时明显升高(P〈0.05);Raw、BUN、Scr和K^+明显降低(P〈0.05);HR于CBP开始后2、4、6h以及CBP停止后6h时降低(P〈0.05)。结论 CBP能促进MODS患者的氧合功能,改善血液生化指标,维持内环境稳定,对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麻醉诱导时病人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Ce)及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以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的合适用量。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病人60例,ASAⅠ级或Ⅱ级,年龄20-60岁,体重45-80 kg,随机分为3组(n= 20),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后开始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靶浓度为2μg/ml),同时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F组)、舒芬太尼0.3μg/kg(S1组)、舒芬太尼0.45μg/kg(S2组)。待病人意识消失后或BIS降至75以下时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2 mg/kg,BIS降至55以下时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调整异丙酚靶浓度维持BIS 40-60。记录入室时(基础值)、气管插管前即刻、插管后即刻、插管后3、5、10、15 min时BP、MAP、HR、BIS及Ce。结果 与F组和S1组比较,S2组插管后即刻和插管后3、5、10、15min时Ce降低(P〈0.05),但F组和S1组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F组和S1组插管后即刻和插管后3 min时BP、MAP和HR增加(P〈0.05)。与S2组比较,F组和S1组插管后即刻和插管后3 min时BP、MAP和HR增加(P〈0.05)。F组和S1组各时点BP、MA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人在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诱导时,舒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效价是芬太尼的7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应用七氟烷吸入复合丙泊酚或瑞芬太尼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ASA1—2级择期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患者,经相同方法诱导后,按照麻醉维持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七氟烷一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烷一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20例。在持续吸入0.65MAC七氟烷的基础上,P组复合静脉输注2-6mg·kg-1·h-1丙泊酚,R组复合静脉输注2-6μg·kg-1·h-1瑞芬太尼。手术结束前15min停吸入,手术结束即刻停静脉麻醉药。记录术中不同时点的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观察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术毕至出室时间及拔管时OAA/S评分和从术毕至OAA/S评分达5分时间。记录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于诱导后MAP和HR均有下降,但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俯卧位后,两组患者MAP下降均较术前显著(P〈0.05)。各时点两组间SpO2和PETCO2无明显差异。拔管时的MAP和HR两组间无明显差别。两组间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患者睁眼时间、术毕至出室时间均小于P组(P〈0.05或P〈0.01)。R组患者拔管时OAA/S评分高于P组(P〈0.05)。R组从术毕至OAA/S评分达5分时间短于P组(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均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但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苏醒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