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通过对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在各机构的就医选择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确诊和治疗的患者比例逐步提高,但是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费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经济困难依然是慢性病患者不进行治疗的重要原因。应该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规范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将慢性病的经常性治疗落实在基层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农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并运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更易选择县级及以上医院和村级诊所就诊,而不是乡镇卫生院。(2)年龄、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健康状况、地区类型是影响农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就诊行为的显著性因素。据此,本研究认为农村慢性病治疗主体并未转移到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应该有针对性地提高慢性病医疗服务能力,积极强化其在慢性病防控与治疗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普洱市中小学教师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慢性病就医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普洱市辖区内577名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慢性病就医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普洱市中小学教师慢性病患病率为69.2%(399/577),患病后以县级医疗机构就医为主,及时就医率为39.3%;慢性病患者中有43.9%选择西医治疗,37.3%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98.0%在医院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治疗。职务、患病类型、疾病关注度、医疗费用是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普洱市中小学教师慢性病预防意识不高,慢性病就医行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职业特征。应加强普洱市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完善卫生政策,提高区域间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促进该群体就医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苏明阳  祝贺 《现代预防医学》2024,(5):859-864+876
目的 分析和比较我国不同年龄慢性病患者就医地点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横截面数据,筛选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n=5 231),包括18~44岁青年、45~59岁中年、60~74岁年轻老人和75岁及以上高龄老人,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在城镇地区,约60%或以上的慢性病患者一般会选择到医院就医;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60~74岁的慢性病患者相比,75岁及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去医院就医的可能性更高,青年、中年和老年慢性病患者亚组分析中,学历水平、就业情况和收入水平对就诊地点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农村地区,约50%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慢性病患者一般会选择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农村地区,与60~74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相比,18~59岁的慢性病患者去医院就医的可能性更高(18~44岁:OR=1.50,95%CI:1.00~2.24;45~59岁:OR=1.33,95%CI:1.05~1.70),青年、中年和老年慢性病患者亚组分析中,性别、学历水平、婚姻状态、地域、收入水平、健康状态、抑郁状态等因素对就诊地...  相似文献   

5.
吴辉  丁宇  桂立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8):1437-1439
目的 了解新乡市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按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新乡市5个农村社区的慢性病患者189人为调查对象,采用慢性疾病患者求医行为调查表,符合纳入标准.以入户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出现症状后多数患者选择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慢性病患者首次就诊机构选择一级医疗机构约占1/3,选择差异与患者的年龄(x2=9.785,P<0.021)、受教育程度(x2=26.078,P< 0.001)、首诊机构与家庭的距离(x2=40.784,P<0.000)、从家到首诊机构的时间(x2=44.264,P<0.000)有关.结论 居民对慢性病的重视程度较高,而选择一级医疗机构作为首诊机构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慢性病门诊待遇对患者就医行为、健康产出以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基于南京市样本地区城乡居民高血压参保患者2019年至2021年的就诊数据,利用个体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Utest检验,分析慢性病门诊待遇与患者就医行为、健康产出以及医疗费用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当慢性病患者的年门诊实际报销比处于(42.99%, 64.11%)此区间时,增强门诊保障待遇,方可同时促进患者合理就医、保障患者健康以及控制医疗费用。结论:适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门诊待遇,可以让慢性病患者有更合理的就医行为和更好的健康产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医疗费用的控制和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问题。方法2021年2月,采用网络调查,以321名慢性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调查的慢病患者中,37.1%出现就医延迟。就医延迟最多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23.5%);就医延迟影响的首位原因是患者出现"医院恐慌"现象,害怕院内交叉感染而不敢去医院(54.6%);未及时就医带来的首位影响的是康复变慢(43.7%)。结论就医延迟发生的主要社会人口学特征是年龄和自评健康状况,患者就医延迟的心理行为特征是风险感知和过度防护,新冠肺炎疫情下,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现象较高,就医延迟后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建议采取全方位的综合举措以缓解患者疫情期间的就医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干预研究,分析干预对江苏农村慢性病患者就诊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泰州市靖江市和淮安市淮阴区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标准基线共调查4 261人,其中干预组2 116人,对照组2 145人,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并对干预前后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诊流向、就诊次数及就诊费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后农村慢性病患者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有明显提高,达到了81.5%,与干预前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患者基层年平均就诊次数超过了10次,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农村慢性病患者就诊费用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干预前差异不明显。结论:经过一年干预,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慢性病患者比例提高,但是患者的治疗费用尚未达到很好的控制,仍然需要国家政策支持以进一步规范患者的就医行为。  相似文献   

9.
陈伟 《药物与人》2014,(12):302-303
目的:探讨进行行为与认知干预,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从医行为及慢性病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以高血压、糖尿病伴或不伴血脂异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对照组、实验组各36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对就医患者同时采用行为认知疗法进行心理干预. 结果:治疗及干预后,两组患者从医行为:复诊率;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患者坚持遵医嘱服药率;血压、HBA1c、LDL-C复查率及达标率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发挥社区优势,对就医的慢性病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及具体的行为指导,提高患者对相关疾病的认知水平,可以促进其遵从医疗活动;矫正不良行为或不良生活习惯,使医疗活动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研究在线就医从意愿到行为的影响因素, 为提高患者对互联网医疗服务利用情况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1年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自建互联网医疗平台上66 270人次患者数据, 对就医时间、就医地点、医生活跃度、医生职称、医生年龄、医生性别、就诊疾病类型等指标进行χ2检验和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明确不同指标对在线就医从意愿到行为的影响。结果 66 270人次有在线就医意愿者, 实现在线诊疗39 996人次, 占60.35%。互联网医疗能够有限度突破时空限制, 促进在线就医从意愿转向行为;医生职称对患者在线就医从意愿转向行为具有非线性影响;医生活跃度会显著促进在线就医从意愿转向行为;女医生、中青年医生促进了在线就医从意愿转向行为。不同类型疾病对在线就医从意愿转向行为具有不同影响力。结论对于患者在线就医从意愿转向行为, 患者的使能资源具有促进性影响, 需要因素具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探究影响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方法 利用2016年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监测中老年人口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利用〖XC小五号.EPS;P〗检验,多因素分析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调查的2545名老年人口中,患病率75.44%,主要以慢性病为主,慢性病患病率为64.24%,就诊率为45.83%。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市地区、广东地区、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未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未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以及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的就诊率较高。结论 老年患者的就诊率较低,其中城乡类型、不同地区、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是否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以及是否患有多种慢性病是影响老年患者就诊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了解城乡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消费能力以及在"4P"医学模式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需求,提出加大医疗投入及加强医患沟通等建议。方法以封闭式调查问卷以及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回收问卷后,对问卷进行描述,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并处理。结果城乡慢性病患者的社区卫生服务消费能力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不能从服务质量、心理服务等方面满足城乡慢性病患者的看病需求。结论加大力度解决患者看病问题和从"4P"医学模式上更好地为广大慢性病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对农村慢性病病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对农村慢性病病人的影响。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274名"零差率"政策实施前后均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农村地区全科医生进行了定性访谈。结果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农村慢性病病人遵照医生要求按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和规律服药情况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8.4%的患者认为每月药费支出降低,87.4%的农村慢性病病人认为"零差率"药品满足了治疗要求。结论北京市药品"零差率"政策降低了农村慢性病病人的医药费用负担,为农村慢性病病人的长期照顾管理提供了保障,但需进一步增加某些慢性病"零差率"药物品种、提高"零差率"药品质量、保证"零差率"药品供应及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全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慢性病患者就医状况及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影响因素,探讨新型慢性病管理模式以及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途径形成慢性病患者分级诊疗的有序模式。方法通过医保大数据系统筛查对蚌埠市近三年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慢性病患者在市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就医状况(人群、病种、次数)及相关医疗费用进行分级别、分段统计分析。结果绝大部分慢性病患者仍愿意选择治疗条件好、级别高的医疗机构作为自己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占比达90%。结论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有效引导部门慢性病病人能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起到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减轻慢性病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以及有效缓解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的关键作用。实行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引导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农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健康管理服务的认知与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农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570人,应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对健康管理服务的认知与评价。结果:绝大部分农村慢性病患者知晓健康管理服务,对疾病控制效果的满意率达82.28%,其中年龄低于60岁患者的满意率偏低(P0.05),为77.24%,患者认为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提供不足的方面主要有上门随访、健康体检和并发症防治(选择比例分别为11.90%、10.41%和9.29%);农村健康管理服务的问题主要有随访次数少、医疗设备不全和服务项目开展不足(选择比例分别为16.36%、9.29%和8.92%)。结论:构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机制,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合理安排上门随访、健康讲座等,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国中老年患病人群自我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中老年人群患病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慢性病人群更倾向于自我医疗(42.06%),一个月内新患病人群更倾向于就医(63.24%);在自我医疗与不处理的选择上,慢性病患者(OR=0.36,P0.001)倾向于不处理,在自我医疗与就医的选择上,慢性病患者(OR=4.13,P0.001)、居住城市者(OR=1.23,P=0.001)倾向于自我医疗。结论慢性病、男性、高龄和农村地区的中老年患病群体治疗率仍有待提高,慢性病、城市地区居民自我医疗率应降低。应采取增加农村卫生资源投入、健康教育等方式,改善城乡基层卫生服务公平性,降低自我医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survey of 374 disabled persons due to chronic non-specific lung diseases, residing in rural areas of two regions of the Ukrainian SSR and engaged primarily in agricultural industry it was found that 66.6 percent of them considered the harmful effect of industrial conditions as the main cause of their disability. Some other factors were also considered important: late applications for medical aid apropos of the major disease, inadequate treatment, insufficient and inadequate examination at curative establishments, smoking, similar diseases in the family anamnesis, etc. Among the interviewed persons unsatisfied with treatment (47.2%) the majority pointed out shortcomings in the performance of district and central hospitals. The study of different aspects in the provision of medico-social care for the disabled persons with chronic non-specific lung diseases permitted to suggest measure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 bodies and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常见病卫生技术利用情况,提出建议。方法根据预调研结果,确定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前10位常见病为研究对象;运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8家城乡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系统抽样,抽取样本医疗机构样本病种住院病历,统计住院病人基本信息及卫生技术利用情况。结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人的住院天数、检查项目、化验项目及药物使用大部分高于乡镇卫生院。结论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适用性基础设施建设及常规设备的配置与更新,贯彻与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基本卫生技术培训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比较,为实施早期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中共4 547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0)进行评分。结果:城乡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19,P<0.05),其中农村组抑郁发生率为44.0%,城镇组为29.5%。回归分析显示,城乡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共有的危险因素是女性、西部、睡眠时间较短、自评健康状况较差、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受损、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城镇组特有的保护因素是受教育程度初中、高中及以上,城镇组特有的危险因素是共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农村组特有的保护因素是有配偶、家庭月生活支出1 000~5 000元,农村组特有的危险因素是共患2种慢性病。结论: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与城镇相比,抑郁发生率更高,应重点关注高危群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以改善其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贫困农村地区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患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进行分析,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对降低家庭疾病经济风险所起到的作用,为政府控制这类慢性病的经济负担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取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式收集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患者家庭的卫生支出和费用报销资料,计算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家庭因病致贫情况。结果研究发现,高血压及其合并症具有很强的家庭致贫作用,因高血压及其合并症导致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为22.2%,经过新农合制度的费用补偿,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下降到19.2%。结论贫困农村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患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较高,但新农合对缓解这类疾病导致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作用有限,政府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降低该类疾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