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七年制教育改革的实施,面对将七年制学生培养成“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目标,制定了优化时间结构、优化授课方式、走名中医培养之路、提高实践能力、医一教一研全面发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医专业七年制培养的是临床型的中医学人才,七年制毕业生临床技能水平是体现七年制作为中医高级人才的标志之一,体现学校与临床医学院对七年制学生培养目标的正确与否。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经过两年的综合性大学的学习,三年的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一年的临床轮转实习,一年的专科实习后,学生的医学知识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挥,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临床操作动手能力是否娴熟,毕业后能不能胜任一  相似文献   

3.
面对越来越多医院承担培养临床七年制学生的趋势,医院应从医学生本身出发,从基础知识、临床思维、科研能力和医德医风等方面对临床七年制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作为"七年一贯,本硕融通"的培养方式,它既区别于五年制本科,又不同于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七年制中西医结合的培养方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本文针对七年制中西医专业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提出改革,并在部分教师和2009-2011级七年制学生中展开调研,对计划不断进行监控改良,努力探索出一条七年制中西医专业教育的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七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扩招,中医学七年制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通过加强德育教育、调整课程安排和优化临床实习安排等措施能进一步提高中医学七年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七年一贯”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通过实施“5+2”培养计划、推行半开放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标准化病人考核、设立七年制论坛基金、建立优胜劣汰学制互通制度等措施进行前期教育的改革,以培养具有硕士学位水平的高层次l临床研究型中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7.
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教育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设立的一种旨在培养中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而中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故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全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也是考核医学教育质量,检验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分析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强化实习过程管理等对策,为完善七年制中医人才后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七年制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掌握较高临床技能,具有较大发展潜能的临床医学人才。为了达到七年制麻醉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应该在七年制医学生硕士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鼓励学生早期深入临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加强麻醉学理论与临床技能培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学训练和自学能力提高,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学习。通过改进临床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能够得到教师更细致的指点,并且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及临床带教医生的教学水平。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改进我国现有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使其更加完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的医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达到硕士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为此中、西医院校都开设了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但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探讨和不断钻研的课题.本文对中医院校七年制学生在普外科临床实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高等院校七年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摸索和建立符合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途径、多方法综合教学模式,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基础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建立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相似文献   

11.
广州中医药大学从2001年开始推行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教育教学改革,2003年得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立项资助研究。2年多来,课题组在深入调查、总结、实践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拓展和强化学生管理育人功能“”、落实和推进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为主线的研究思路和工作目标,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和管理进程的要求,构建了中西医结合七年制学生阶段式综合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这一管理模式,明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绩效。1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教育发展现状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设置的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针灸方向七年制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为临床教学提供改革方向.方法 本研究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针灸方向七年制四个年级学生发放问卷,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以反映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临床轮训安排方面,中医专业针灸方向七年制平均约48.59% 的学生认为基本合理;时间安排上,平均87.99% 的学生希望增加临床实习的时间;临床实习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平均32.08% 的学生认为是轮训科室较少,23.97% 认为是基本临床操作技能时间机会少,18.93% 认为是轮训时间不够,17.25% 认为是带教不规范.结论 合理安排临床轮训时间,严抓临床三基训练,完善针灸专业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和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几个方面是今后对于中医专业针灸方向七年制学生的临床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七年制教育作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医学高等人才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世界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旧的七年制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下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就启发与文献检索式教学应用于七年制教学的可能性进行讨论,以期探索出一条新的、更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七年制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是七年制中医专业的必修课.但目前的七年制中医学人才培养就其模式而言基本是五年制的沿袭,七年制与五年制使用同一教材.如何在利用有限的学时为七年制学生上好中医妇科学这一门课,我们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刘步平 《中医教育》2004,23(4):7-10
目的探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心理学角度总结七年制教育得失.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随机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178人和五年制学生170人.结果七年制女生的恐怖因子和因子总分显著低于男生(P<0.05或P<0.01),因子分≥3的检出率居前10位的多是强迫、抑郁症候;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分、恐怖异常发生率、因子分≥3的总检出率及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3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同校五年制学生(P<0.05或P<0.01);七年制学生多数因子分显著低于大学生总体和本科生(P<0.05或P<0.01),与临床医师近似(P>0.05).结论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说明文理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期望值、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严格学分制、实行软淘汰等是提高七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在本校中医学七年制学生中开展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一些经验,这种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推理能力,更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7.
韩燕  张冰 《中医教育》2000,19(6):16-17
中医七年制教育创办于 1991年,从首批 3所院校(北京、广州、上海)进行中医专业七年制试点以来,至今已有 11所院校(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南京、山东、黑龙江、湖南、辽宁、天津、浙江)招收七年制学生。这种本硕融通的七年制教育,经过 10年的尝试,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门人才,适应了社会对中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调查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了解该专业临床教育现状,为提高中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建设性意见。方法:以调查法为主,对已经进入临床实习的七年制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临床实践时间太少。临床教学的总体质量有待提高,综合测评内容有待完善。结论:增加临床实践时间、采用床边教学和病历讨论等教学方式、完善综合测评制度等是提高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七年制中医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本科生有明显的区别,但又有别于三年制的硕士生,如何在实习阶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七年制后期教育所探讨的重要话题。笔者结合我科多年来临床带教的方法和经验,对中医七年制妇科专业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的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探讨。1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20.
“读经典,多临床,拜名师。”是古今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经验,其中蕴藏着中医教育实践的某种真谛和内在规律。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当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同行中正逐步形成,并已有不少实践研究成果报道于世。许多名老中医和老一辈的中医药学教育家对此更是有高度共识。为此,作为中医教育的后辈实践者,我们在中医学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的二级阶段培养中融入了师承教育模式。为了使“教”与“学”双方确认师徒关系并切实履行责任,我们郑重地举行了拜师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