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药五味中甘味的中医药内涵、甘味药的基原、甘味药在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分布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甘味味觉受体、味觉表达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概述甘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为甘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甘味药在中药当中所占比例较大,如作一粗略统计,大约占全部药物的三分之一。《神农本章经》载药365种,以甘味为主体的药(上品药)有120种。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载药500种,标有甘味的药达160种以上。这些甘味药多集中见于补益药一章,也有一部分散见其它章节。大部分药除了甘味以外,还往往兼有它味,如有兼苦、兼咸、兼辛、兼酸之别,加之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补泻、归经的不同,作用各异,难以概括。本文所要讨论的甘味药,是独具甘味,而且甘味显著,药性平  相似文献   

3.
邵文慧  汪磊  蒲煜琴  林才志 《新中医》2016,48(12):195-197
目的:纳总《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方剂用药,分析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兰室秘藏》为检索源,对《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方剂、用药进行收集、分类,利用频数统计确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并对其药性、药味、归经及配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55首,涉及中药110味,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常用药为陈皮、升麻、炙甘草、柴胡等17味中药,常用中药主要为补虚药、理气药、解表药为主,药性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药味主要以辛味、甘味、苦味、酸味为主;归经主要归为脾经和胃经等。结论:李东垣先生在《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时以温补脾阳、升脾扶正为法;用药主要以辛温升阳,辅以甘味药补益滋养。  相似文献   

4.
"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的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数据库,对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研究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目前国内对中药性、味或归经都作了较多的研究,着眼点或拘于单因素(四气、或五味、或归经)研究,或双因素(性-味、味-归经、归经-性)研究,较少将四气、五味、归经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迄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思路及成果在指导中药临床应用或产品开发或进一步深入研究等方面实用价值小。结论:为发挥中药药性研究的指导作用,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开展系统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理论的共性规律,构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中药药性学”,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药物的甘味与归经、作用及化学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药性气味理论,我们已经作过一些探讨[中中药通报1981;(4):39、1987;(1):53、现代应用药学1987;(5):12]。甘味药在常用中药中所占比例较大,本文就甘味药与归经、作用及化学成分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并从理论上作了一些阐述,现介绍如下。常用中药中甘味药的概况1.甘味药在460个常用中药中所占的比例:甘味药(包括兼有其它味者,以不同)在全部460味中药中有172味,占37.4%;从寒凉、温热、平性三类来看,平性甘味药61味,比例最高,为全部平性药的55.0%,其次为寒凉性甘味药和温热性甘味药,分别占常用寒凉药196味和常用温热药153味的33.7%和29.4%,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甜味受体整合中药“效味”和“滋味”探索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甘味药性物质基础,为中药药性物质研究提供新视角。方法 以多糖、皂苷、黄酮成分为玉竹甘味药性物质筛选对象,分析其对“阴虚”小鼠体质量、体温、食量、饮水量、大便含水量、皮肤含水量及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和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AQP1)、AQP3 m RNA表达量的影响,基于“效味”探索玉竹甘味药性物质;以典型甘、苦、辛、酸、咸味中药建立中药“五味”标准,利用电子舌技术及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别比较玉竹多糖、皂苷、黄酮与中药“五味”的欧式距离及投射的区域,基于“滋味”探索玉竹甘味药性物质。将基于“效味”和“滋味”相同的甘味药性物质确定为玉竹甘味药性物质基础,并采用整体动物考察其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分泌的影响,分子对接考察甘味药性物质与甜味受体...  相似文献   

7.
勿日汗  年莉 《天津中医药》2014,31(12):760-762
海洋中药是中药群体中特殊的一类药物,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药性和功效的特殊性。整理古代海洋中药共128味,并按功效、入药部位、自然属性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发现海洋中药中补益药和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居多,缺少解表药、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海洋中药多数为动物肉类药物。同时对药物的性味、归经、毒性与功能主治进行了作图分析,发现海洋中药中寒性药物和平性药物居多;甘味药物和咸味药物居多;归肝、肾、肺、胃经的药物居多;海洋中药多数无毒。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路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规律、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功能、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气、五味及归经为中药药性理论纲领部分,功能主治是药性理论的核心部分。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理论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药物的有关性质及临床应用后的反应,归纳总结并又不断修改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类似于现代药理学的范围。1研究意义中药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药内服与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近30年在国内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中药内服与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复方,统计文献中125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毒性。结果:内服用药频数最多的是柴胡,外敷药最多的为冰片;内服寒性、平性、甘味、苦味、补虚药物的使用较外敷药多(P0.05),两者的归经、毒性未见明显不同(P0.05)。结论:内服止痛的药物一般药性温和,外敷药药性峻烈。  相似文献   

10.
刘敏  唐德才 《辽宁中医杂志》2010,(12):2326-2327
升降浮沉和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将引经理论与升降配伍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研究及靶向给药思想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以引经药桔梗、牛膝升降配伍为例,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通过分析归纳其引经的历史沿革、配伍意义、实验研究等内容,对其"载药上行"及"引药下行"作用进行简要辨析,为阐明揭示中药引经理论的作用实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药性刚柔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经》载药起始,气味阴阳、补泻、有毒无毒已成药性定论,为洞明药理,诸家论述升降浮沉、气味厚薄,创归经理论,然而对药性刚柔始终未成体系。用药贵于精专,认识药性只求至精至微,故将中药刚柔理论  相似文献   

12.
张静雅  曹煌  龚苏晓  许浚  韩彦琪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2016,47(16):2797-2802
对中药五味中咸味的中医药内涵、咸味药基原的分布特征以及咸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关联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咸味味觉受体、味觉表达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概述了咸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咸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中药五味中苦味的中医药内涵,苦味药的来源及药用部位,苦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及化学成分间的关系进行归纳与总结。并阐述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在苦味表征中的运用,同时提出基于系统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的苦味药物质基础拆分及化学表征思路。探讨苦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为苦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的处方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相关病症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利用频数分析确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并对其药性、药味、归经及配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60首,涉及中药139味,治疗脾胃相关病症使用频次最多的单味中药是陈皮,其次是茯苓、白术,常用中药主要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为主,配伍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芳香化湿药等;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味、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主要归为脾经、胃经、肺经等。结论:《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治疗脾胃相关病症时,陈皮为治疗脾胃相关病症的核心药物,六君子丸为基础组方,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兼温中散寒为基本法则,味辛、性温、归脾经之药可作为首选,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药症相应,探讨历代本草文献中治疗痒症的思路。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中本草类的全部文献数据,收集整理治疗痒症的本草信息,对筛选纳入的本草(中药)进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以痒症辨治病机要素进行分类统计,提取各类本草(中药)的辨治内容。结果 在76部历代本草专著中,筛选出119味治疗痒症的本草(中药)。治疗痒症的本草(中药)药性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药味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肺经为主,病机要素为风邪袭扰、湿邪闭阻、火热毒损、气血郁闭、正虚失荣。结论 痒症辨治常用祛风散邪药、祛湿化浊药、清热泻火药、理气活血药、补虚扶正药,且药物之间多互相配伍使用;邪扰、郁闭、正虚为痒症辨治主要病机特点,符合邪气袭扰作祟、气血郁闭不通、正气亏虚不足的机体功能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药功能与药性的关系,建立基于功能的药性预测模型,通过模型预测药物缺失的药性,为药性研究与完备提供支持。方法:以200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功能、药性数据为依据,利用决策树学习算法,分别对功能与四气、功能与五味、功能与归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预测模型;根据相应模型,对缺失药性进行预测。结果:建立四气、五味、归经预测模型共20个,表明多数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利用模型对药性的预测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结论:所建立预测模型可用于缺失药性的补遗与完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研究中医治疗肺问质纤维化所用中药规律。方法:借鉴统计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现代文献进行研究,统一信息录入标准,用SPSS17.0进行频数统计。结果:肺间质纤维化常用中药频数由高到低以黄芪、甘草、当归等32味药较多;归经以肺经、脾经居多;药性以微寒、平居多;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结论:中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主要在补气活血、兼有清热、化痰平喘中药。  相似文献   

18.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发挥中药的最大价值,以期能够为中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中药是一对孪生姊妹。没有中医理论和实践,中药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而离开了中药理论,中医的理、法、方、药就失去了关键的环节,中医临床也将会失去凭依,更无从保持其本身的特色。中药理论——中药从生产到使用过程中所有及有关的理论,其中与治疗目的直接有关的称为药性理论。中药理论是中药的主要特色。药性理论则是特色的核心。中药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无论其性状、产地、使用方式方法如何,也不再具有本质上的特色,不成其为中药,与世界上其它民族传统药、植物药、天然化学药亦无所区别。中药药性理论是从临床实践归纳出来的理性认识,是先于对其活性物质的认识,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四气(四性),即寒、热、  相似文献   

20.
咸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一个方面,它是直接从药物所具有的味来确定的,但实际上,它不仅表示药物的实际性能,同时还反映各种药物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若干规律性的联系。随着祖国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有必要加强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此以《中药学》教材为依据,以书中所载48种咸味药为研究对象,从药物来源及药用范围、咸味药与中药四性及归经关系、咸味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咸味药的配伍作用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