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循环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血压调控时机及标准。方法:将发病24h内的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血压调控,对照组不控。结果:心功能Ⅱ级者血压控制对心衰有益,却影响脑灌注。Ⅲ~Ⅳ级者经合理血压调控后心功能及脑灌注改善。结论:前循环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合理地调控血压对心脑损害的改善都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血压控制对左室内径和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发病24 h内的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血压调控,对照组不控。结果:左室舒张末径≤55 mm者血压控制对心衰有益,却影响脑灌注。≥55 mm者经合理的血压调控后心功能及脑灌注改善。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衰经合理地血压调控后对心脑功能的改善都有益。  相似文献   

3.
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组加以早期康复治疗;每例患者入组时和治疗第3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脑血流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康复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TCD各项指标的改善也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血流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早期高压氧联合康复综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联合康复综合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高压氧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和康复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有协同治疗作用,两者合并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慧华 《临床荟萃》2005,20(5):267-270
目的研究巴曲酶在不同时间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和对照A组各25例;62例发病12~18小时患者,随机分为治疗B组和对照B组各31例。以上各组均予以丹参注射液20ml 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巴曲酶10U、5U、5U均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分3天予以静脉注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测定患者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经巴曲酶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电图、BAEP和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且12小时内使用巴曲酶者较12~48小时使用者改善更为明显。结论巴曲酶能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患者脑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尽早应用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应用于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58例,给予常规治疗)和观察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14d后观察组脑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和同时期对照组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和同时期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应用于脑梗塞治疗可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血流变化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对28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TCD监测,并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随血流信号的改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结论: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进行TCD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其血流改善与患者临床情况的改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31例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密切观察其住院半月内的血压变化。结果240例入院时血压最高,191例住院后继续升高,其中153例持续到住院3天内下降;抗高血压治疗与非抗高血压治疗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应遵循慎重适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对患者脑血流灌注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脑梗死急性期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情况、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血流灌注指标及认知功能评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脑血流灌注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灌注,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0.
脑循环治疗仪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循环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颅内血流的作用。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同时采用脑循环治疗仪。两组治疗前后进行TCD检查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TCD检查提示治疗组治疗后颅内血流速度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循环治疗仪是种有效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心功能分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Ⅰ级20例、Ⅱ级30例、Ⅲ级27例、Ⅳ级17例;将12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舒张压、收缩压、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检测两组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体质量指数及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患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均随心功能分级升高而依次升高(P<0.01).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临床上监测其血清水平变化,可为该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肾循环灌注减少、肾血流降低会造成肾损伤,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肾损伤会明显增加死亡率。但B型钠尿肽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目前存在较大争论,关于B型钠尿肽对心力衰竭肾灌注的研究很少。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重组人B型钠尿肽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生物工程模型肾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方法:应用前降支球囊闭塞结合微血栓悬液灌注构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约克猪模型共12头,随机分入重组人B型钠尿肽组和对照组(n=6)。重组人B型钠尿肽组给予重组人B型钠尿肽1.5μg/kg,2 min内匀速静推后,以0.010μg/(kg min)静脉泵入60 min,然后依次加量至0.020μg/(kg min)、0.030μg/(kg min)静脉泵入各60 min。对照组依照相同给药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在球囊闭塞前、成模后即刻、不同剂量重组人B型钠尿肽给药后60 min,行肾动脉造影,比较肾动脉管径的变化。多普勒导丝测定肾动脉平均峰值速率。计算平均动脉压和跨肾灌注压。 结果与结论:造模成功后与基线比较,肾动脉管径无变化,肾动脉平均峰值速率明显下降,肾动脉血流量显著降低,肾动脉血管阻力明显升高,跨肾灌注压明显降低。给予重组人B型钠尿肽0.010μg/(kg min)后可见肾动脉扩张,并随剂量增加,肾动脉直径继续增加。肾动脉平均峰值速率增高,但较基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后,随剂量增加,肾动脉平均峰值速率逐渐下降。给药后肾动脉血管阻力逐渐下降,呈剂量依赖性。跨肾灌注压随着药物剂量的升高进行性下降,至0.030μg/(kg min)泵入时显著低于对照组。给予重组人B型钠尿肽后肾动脉血流量逐渐升高,最高点出现在0.020μg/(kg min)。结果可见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模型应用重组人B型钠尿肽可增加肾灌注,0.020μg/(kg min)效果最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米力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AMI后出现心力衰竭患者103例,心功能KillipⅢ~Ⅳ级,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与治疗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控制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米力农,给予米力农负荷量50μg/kg,10 min缓慢静注,以后0.5μg/(kg.min)静脉持续泵入,5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评估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而治疗组治疗后BNP、LVEF、CO、HR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2组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短期、小剂量持续应用米力农治疗AMI后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诊断及分级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Ⅰ、Ⅱ、Ⅲ、Ⅳ级组各30例,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NT-proBN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组NT-proBNP水平分别为(398.3±54.3)、(1 259.0±380.6)、(3 401.0±655.5)、(15 802.0±6 577.6)ng/L,均高于对照组((116.6±50.7)ng/L)(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可有效反映心功能状况,可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分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sST2)水平变化,分析其与B型脑钠肽(BNP)的相关性,探讨sST2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4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已确诊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216例,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Ⅰ级组62例、心功能II级组58例、心功能III级组54例和心功能IV级组42例;并收集胸部X线片、心脏彩超和心功能正常的80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sST2浓度和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浆BNP水平;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心功能I~IV级组血清sST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心功能I~IV级组之间,心功能II级组高于心功能I级组(P<0.05),心功能III,IV级组均显著高于心功能I,II级组(P<0.001),而心功能IV级组虽然与心功能III级组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功能I~IV级组血浆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并且随着心功能分级递增而逐渐升高,四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相关性分析,sST2与BNP呈正相关(r=0.453,P<0.01);根据心力衰竭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sST2为0.812,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71%;BNP为0.913,灵敏度为88%,特异度为79%;两者联合诊断心力衰竭价值升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3%。结论血清sST2与血浆BNP呈正相关,可作为心力衰竭诊断的新的生化指标。sST2联合BNP检测可提高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分别对81例腩梗死患者和95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进行检测,根据斑块造影增强特点进行分级:Ⅰ级,斑块无增强;Ⅱ级,斑块基底部增强;Ⅲ级,斑块基底部和肩部增强;Ⅳ级,斑块基底部、肩部及内部增强.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增强类型Ⅰ级7例,Ⅱ级14例,Ⅲ级26例,Ⅳ级34例;非梗死组增型类型Ⅰ级26例3,Ⅱ级7例,Ⅲ级17例,Ⅳ级15例.脑梗死在Ⅰ级中所占比率为21.2%(7/33),Ⅱ级为27.5%(14/51),Ⅲ级为60.5%(26/43),Ⅳ级为69.4%(34/49).脑梗死组Ⅲ级比率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P=0.001,P=0.001),但与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以斑块造影分级大于Ⅱ 级为标准,评价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1%和66.3%.结论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级别是预测脑梗死的一个有效指标,增强级别越高,脑梗死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10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并绘制出血浆BNP的工作特征(ROC)曲线,找出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最佳临界点。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急性脑梗死组(P〈0.01)及正常组(P〈0.01);BNP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界点为299pg/mL,此时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3.5%,ROC曲线下的面积是0.888。结论血清BNP是一个判断急性脑梗死是否合并心力衰竭较为可靠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孟繁英  朱亚彬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57-1259
目的探讨有无慢性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收住院的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心绞痛病史情况分为4组,慢性心绞痛组(Ⅰ组)、梗死前心绞痛组(Ⅱ组)、慢性心绞痛伴梗死前心绞痛组(Ⅲ组)、无心绞痛组(Ⅳ组),分别观察心肌梗死范围,测定心脏肌酸磷酸激酶(CPK)、同功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T)、C-反应蛋白(CRP)和尿微自蛋白分泌率(AER)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心脏并发症(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结果小面积心肌梗死前发生率Ⅰ、Ⅱ、Ⅲ组明显高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CTnT峰值浓度、CRP、AER变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脏并发症,除心律失常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Ⅱ、Ⅲ组明显低于Ⅰ、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病死率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死前有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血管血液力学 (CVHD)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61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在发病1w内进行CVHD检测 ,分析各检测指标的特征 ,并与正常男性70岁年龄组的指标作对照。结果全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CVHD的测定值与正常男性70岁年龄组CVHD测定值比较 ,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和舒张压临界压的差值均有明显降低(P<0.01) ,而脉搏波速、外周阻力、特异性阻抗以及临界压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病1w内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变。CVHD检测能较敏感地反映脑梗死、脑血管供血不足或预警进一步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