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以住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浆中CNP的含量,比较CNP在实验组120例患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60例健康体检者中含量的变化,以及CNP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氧分压和血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的CNP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CNP显著高于临床缓解期(P〈0.01);(3)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CNP随着血氧分压的降低而升高,两者呈负相关(r=0.302,P〈0.05)而与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不相关(r=0.205,P〉0.05)。结论:CNP参与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CNP的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红花注射液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7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前均评价心功能厦监测动脉血气、右室压(R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定量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然后,红花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合并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d,稀释后静脉点滴,疗程2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2周后,复测上述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红花组心力衰竭纠正动脉血气改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红花组治疗前后比较,RVP、mPAP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3)红花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高切粘度、仝血低切粘度、血浆粘虞、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定量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具有纠正心力衰竭、降低肺动脉和右心室压力、改善血液流变和动脉血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丽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32-2233,223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与血气分析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75例(A组)、COPD稳定期患者50例(B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C组),分别检测三组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动脉氧分压(Pa02)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析凝血指标与动脉血气值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Fbg和D-D含量显著高于B组患者和C组(P〈0.01),B组Fbg和D-D含量也显著高于C组(P〈0.01),PT、APTT、TT含量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与PaO7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易并发血栓形成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导致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行凝血功能和D-D水平的监测,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适当的抗凝治疗可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的辅助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输注,以14天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P〈0.05)。两组治疗后均可以明显提高血氧分压,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黏度和红细胞集聚指数(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血氧分压,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改善血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糖代谢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无糖尿病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32例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同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血糖峰值为(8.95±1.47)m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56±0.52)mmol/L(P〈0.05);平均高峰时间为(0.63±0.17)h,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78±0.20)h(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糖代谢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6.
375例妊娠晚期孕妇凝血4项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1):858-858,860
目的探讨检测妊娠晚期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5例晚期孕妇组(实验组)与133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组(对照组)的凝血4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晚期孕妇组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FIB明显增多(P〈0.01)。结论妊娠晚期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及时监测凝血4项指标对预测、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炎症细胞因子与肺通气功能之间的变化规律。方法测定90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及30例健康人痰中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覆肺功能。结果COPD患者息性加重期痰中IL-8、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肺功能指标则明显低于缓解期(P〈0.05),当感染控制后,痰中IL-8、IL-6、TNF-α较急性加重期明显下降,而肺功能指标则相应提高(P〈0.05);缓解期痰中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6则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IL-8、IL-6、TNF-α相互影响是气道炎症反应的特点之一,也是肺通气功能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d、3d、7d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其中21例同时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Ⅲ complex,TAT)。并与正常健康对照19名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TAT升高(P〈0.05),2例进展性卒中患者TAT明显增高(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TT、PT、APTT无明显动态变化(P〉0.05),FIB含量入院后7d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普通凝血指标不能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TAT明显增高对进展性卒中早期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急性心肌梗死(1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0例)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其它各组明显缩短(P〈0.01);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各组间4个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合适比例。2011年1月-2013年1月,因各种原因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151例,按照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138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13例),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之比为1:1作为分界,每组均分为高血浆(2:1)、中血浆(1:1)、低血浆(〈1:1)3个比例组。输血前和大量输血后24h检测凝血功能。结果表明,大量输血24h后,凝血功能正常组的低血浆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降低(均P〈0.05);高、中血浆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凝血功能异常组的中血浆和低血浆组在大量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仍在异常水平(P〉0.05),高比例组的凝血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应根据患者凝血功能进行调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建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2:1,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建议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为1:1,减少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高血容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4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对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TT、PT、APTT、Fib的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TT、PT、APTT明显延长(P〈0.01),Fib明显降低(P〈0.01),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及时对此类患者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凝剂和离心条件对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同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在室温条件下2h内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抗凝剂与血液之比为1:6、1:7时,PT、APTT、TT、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1:10、1:11时,PT、APTT和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离心速度、不同离心时间,PT、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和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不同离心速度,PT、TT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Fbg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杜绝凝血功能检测的外界因素,保证检测结果具有最佳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PT、APTT、FIB检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轻度肝炎的Pr,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中度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阿有显著性差异(0.05〉P〉0.01),对慢性重度和慢性重型性肝炎的阿,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轻度和中度性肝炎的APTT、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的APTT、FIB有显著性差异(0.05〉P〉0.02),对重度和重型性肝炎的APTT、FIB,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肝炎患者PT、APTT、FIB凝血指标变化的检测,能反映慢性乙肝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对肝病病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孕妇血浆中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普利生双通道(2000—2)血凝分析仪,对门诊及住院妊娠各期及产褥期孕妇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凝血酶原时间(PT)早期、中期至晚期进行性缩短(P〈0.05),晚期到临产期无显著变化(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早期至中期明显缩短(P〈0.01),维持晚期妊娠,到临产期又缩短显著(P〈O.05);纤维蛋白原(FIB)早期到中期升高显著(P〈0.01),维持晚期妊娠,到临产期急剧升高(P〈0.01);凝血活酶时间(TT)妊娠期直到临产期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随着妊娠期的延长,出现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这一妊娠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妊娠期应密切检测PT,APTT,TT及FIB。  相似文献   

15.
临产孕妇全血细胞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全血细胞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K-4500血细胞分析仪、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对530例临产孕妇和140例健康妇女进行全血细胞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白细胞计数、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纤维蛋白原等指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淋巴细胞百分比、中间细胞百分比、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平均体积、凝血酶时间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且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血栓通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下称肺心病)患者部分出、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本文对45例慢性肺心病住院患者进行了血栓通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全血低切黏度、中切黏度、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凝血功能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81例临产孕妇和83例非孕健康妇女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的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及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以及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患者不同病期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时40例高原慢性肺心病患者在息性加重期和缓解期,采用红细胞-酵母菌免疫粘附试验法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g)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采用生物素-链亲合素(S-P)一步酶染色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并与30例健康人对比.结果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RBC,C3bRR、RBC.C3bRR/RBC.ICR比值、CD4、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RBC,ICR,CDB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比较亦差异显著(P〈0.01)。经直线回归分析。RBC.C3bRR与CD4和RBC.ICR与CDB呈显著正相关(r=0.678、0.592、0.554、0.613,P均〈0.01),RBC.C3bRR与RBC.ICR和CD4与CD8呈显著负相关(r=-0.484、0.563,O.575,0.508,P均〈0.01)。结论高原慢性肺心病存在明显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T淋巴细胞亚群活性降低,二者有显著相关性,且随病情的进展更明显。提示红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均参与了高原慢性肺心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检测其可作为选择免疫治疗的依据和判断疗效厦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409例妊娠期妇女从早期妊娠至临产时血浆中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检测,找出妊娠妇女从早期、中期、晚期及临产期凝血四项的变化趋势。方法:用德国BE Thrombolyzer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随机对我院门诊及住院409例妊娠各期及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比较各期数据相关性。结果:PT早期、中期至晚期进行性缩短(P〈O.01),且持续到临产;APTT早期至中期明显缩短(P〈0.01),维持晚期妊娠到临产,动产时又缩短显著(P〈0.05);FIB与APTT一样,早期到中期FIB升高显著(P〈0.01),维持晚期妊娠到临产,动产时急剧升高(P〈0.01);TT妊娠期直到动产无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妊娠期的延长,妊娠中、晚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特别是到了妊娠晚期以及临产期,凝血功能有增强的趋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临产孕妇凝血及血细胞常规分析结果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凝血常规4项指标及全血细胞发生生理性变化的状态,探讨其对分娩过程和产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关联及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50自动血凝仪及迈瑞BC-3000plu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316例临产孕妇和1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进行凝血常规4项及全血细胞检测和分析。结果1)临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Fbg)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产孕妇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参数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白细胞总数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P〈0.01);血小板计数低于健康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动态监测凝血及血细胞指标,对预防和诊断分娩过程或产后发生的DIC及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