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履在外感热病学术史上富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地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研读王履《医经溯洄集》中关于外感热病学的论述,重点探析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比较王履前后医家外感热病学术观点的差异、继承、发展和创新。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刘完素和朱丹溪,并能批判性继承、融合、折中上述医家。王履首次明确指出寒温有别,不得相混,温病病机为怫热内郁,治法当辛凉解散或苦寒清里,并首倡伤寒错简,主张温病初起慎用麻桂,发挥泻南补北之法等。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影响了叶天士、吴瑭、章虚谷、柳宝诒等一大批温病医家,并开启了明清伤寒学术流派之争,或可称之为温病理论发展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他融会新知,衷中参西,在内、外、妇、儿各科都多有建树,尤其对外感热病诊治用药诸方面皆有创新发明,对热病病因,详审内外因,重二者的结合;治疗上重视培护正气,时刻以祛邪不伤正为念;理论上发皇《黄帝内经》《伤寒论》旨意,融合伤寒与温病学说并多有独到见解;临证组方,师古而不泥古,推陈出新,并吸收运用西医药的新成果,大胆创立了诸多垂范后世的新方,不少新方是中西药合方;对中西药物经实践验证,留有发明、解说和用药案例,他的治法、医论、药物解等学术思想都值得深入发掘和整理.  相似文献   

3.
《小品方》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小品方》外感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 ,主要有分四个方面 :1 .外感热病的学术理论 ,主要是分治伤寒、热病 ;阐发冬温证治 ;注重热毒为病及疟病证治四方面。2 .治法 ,分内治、外治二法。内治法主要有解毒、清热、寒温并用等法 ;外治法分粉扑、外涂和洗浴等法。3.组方用药特点 ,重视单味药使用 ,注重药物配伍 ,随证加减变化。4 .对后世的影响 ,《小品方》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温病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研究"、"李振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中,"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报告之外感热病学术思想部分,略作修改补充。根据李振华老师的讲授和指导,进行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国医大师李振华经多年临证实践经验提出了外感热病学术思想:(1)伤寒的病理基础是损阳伤正;(2)重脾胃是《伤寒论》的重要思想:(3)温病的基本病理是损阴伤正;(4)温病治疗是用阴阳理论来解决阳证问题。同时阐述了李老外感热病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5.
黄星垣  杨进 《陕西中医》1990,11(3):97-105
外感热病包括温病、伤寒及传染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治疗颇为棘手的一类病症。近年来,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取得了很大进展,具有一定优势。为适应当前临床研究工作需要,特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法研究作以初步探讨,以期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周筱斋教授是新中国首批中医教育家、中医临床大家,擅长诊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他诊治外感热病经验丰富,卓有成效。认为治外感热病首先详辨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将"温热顾阴"、"透邪外达"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他治疗恶性疟疾,辨证结合辨病,制定十一种临床类型并自创和化裁古方;治疗天花险症,详辨虚实寒热,早期表里双解,后期祛邪与扶正。文中附验案3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正> 吕同杰主任医师,在多年临床中对外感热病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主张治外亦当调内,治热与保津并举的原则,验之于临床,尽收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1.顾护其虚,扶正祛邪吕老认为,温热疫毒是外感热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温为阳邪,极易化燥伤阴。在其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热势鸱张或高热稽留的急重征象,主要责之于阳热亢盛,水不制火之故。吕老非常注重吴鞠通关于温邪在表亦当“顾护其虚”的观点,并推崇其“增液保津”之品的应用。吕老的经验是,邪热和阴亏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8.
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莹 《江苏中医药》2008,40(5):18-20
外感热病主要包括伤寒、温病(风温、湿温、暑温)和时行疫疠。孟河医家丁甘仁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丁氏认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必须融贯伤寒、温病理论,即把《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方法联系起来,故在《丁氏医案》中治疗外感热病往往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把时方和经方划分界限。同时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由于人之禀赋不同、病之虚实寒热不同,在病程中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转寒,均随六经的传变而定。治疗上既有常法,又有非常法。  相似文献   

10.
11.
总结方邦江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以三维辨证为基础,临床辨治时倡导从“风”立论,重视表里双解、养阴生津、顾护胃气,并善用虫类药物。  相似文献   

12.
从《内经》的按热邪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到《难经》五输穴泄热,再到《伤寒论》六经辨证针刺,针灸治疗外感的热病的基本思想在春秋两汉时期已确立。晋代《针灸甲乙经》主要是具体辨治的发挥,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用穴上有更详细论述,并主张脉诊和针灸结合,并首先提出热病可灸,后世对此有所争议;宋金元是针灸的繁荣时期,虽然在理论框架上没有突破前人,具体临证理论和著述非常丰富,尤其是刺血泄热应用广泛;明代著述主要记述各种外感热病取穴,清代针灸逐渐没落,但各家的著述也有独到发挥。  相似文献   

13.
著名中医疑难病专家黄保中主任医师,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陕西分会副会长、西安市中医医院院长,同时,他也是国家二部一局确认的第二、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长达半个世纪,学验俱丰.在诊治疑难病,尤其是肝病、肾病及热病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作为黄老师的学术继承人,随师临诊,耳闻目染,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4.
外感热病统一辨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热病的辨证有六经,八纲,三焦,卫气管血,脏腑辨证之不同,但在分析其病因病机,归纳证型,确立治则,阐明疾病的传变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有着内在联系,各种辨证各具特色又彼此互补,旨在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渐而甚,病证由实而虚的发展规律。提出以脏腑为基,气血为例,八纲为用,形成任何证型都可以概括的辨证统一体,尝试把热性病分为表证,表里证和里证3期,以指导各种热性病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16.
17.
<正> 山东中医学院附院原院长、主任医师吕同杰对外感热病的辨治有独到的见解,临证建树颇多。他集多年之经验,提出“治热首当救阴”的理论,对临床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吕老认为,外感热病多因感触温热疫毒之邪所得,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极易出现热势炽盛或高热稽留,主要责之于湿热毒邪消烁阴液、迫津外泻,致水亏不能制火之故。若任其肄虐则邪愈盛阴愈耗,津愈亏火愈炽,终必形成虚虚实实之势。因此,机体阴津之存亡是病邪进退、病证机转的关键。正如吴鞠通所云:“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耗之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以敛,必气绝而死矣”。  相似文献   

18.
自拟“外感方”治疗外感热病广州市出租汽车公司诊所(510000)李民健【关键词】热病,外感,中医药治疗,外感方外感热病是门诊及急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占笔者门诊量的50%以上,而其证治在临床上遇到与方书同出一辙者甚少。经过多年的实践,勤求古训,依据中...  相似文献   

19.
外感热病 ,是感受外邪发病 ,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证候类型 ,并有不同程度发热的一类疾病。属祖国医学伤寒、温病范畴 ,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病和某些发热性疾病。临证时 ,遵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 ,按照伤寒、温病的治疗原则选方治疗。然由于患者体质因素各异 ,或误诊误治等原因 ,使用常法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效者屡见不鲜。笔者从多年治疗外感热病的临证实践中体会到 ,外感热病部分患者其病邪不易祛除的主要原因与患者机体阳气不振、不能驱邪外出有直接关系 ,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配伍附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述于下。1 “从治”用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