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起治吐血三要法,大家都会想到明代医家缪希雍(1546-1627)。其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到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即世称治吐血三要法,对后世治疗血证影响极大。笔者近来在学习探讨明代医家王肯堂(1549-1613)的学术思想过程中,发现王肯堂在重订《灵兰要览》中也详细地阐明了治血三要法的观点,那么,“治血三要法”到底是王肯堂还是缪希雍首先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应是王氏而非缪氏,特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2.
提起治吐血三要法,大家都会想到明代医家缪希雍(1546-1627)。其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到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即世称治吐血三要法,对后世治疗血证影响极大。笔者近来在学习探讨明代医家王肯堂(1549-1613)的学术思想过程中,发现王肯堂在重订《灵兰要览》中也详细地阐明了治血三要法的观点,那么,“治血三要法”到底是王肯堂还是缪希雍首先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应是王氏而非缪氏,特作如下阐述。1 王、缪的学术交往 王肯堂与缨希雍同是行医于江苏金坛的明代杰出医…  相似文献   

3.
缪希雍临证重视升降。对病之宜升者,多法东垣;对病之宜降者,则自出机杼,提出降气以降火的方法,并用苏子、枇杷叶等药组方,是其独到之处。缪氏独特的降气组方,值得文献和临床研究。并举运用降气组方治疗胃痞、面部潮红医案为证。  相似文献   

4.
符坤  胡素敏 《江西中医药》2011,42(11):11-12
明代名医缪希雍将血证分为血虚、血热、血瘀三类,吐血一症为血证常见病症,亦是虚损主症之一,常见瘀、虚、热证候;并提出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而不宜降火.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介绍缪希雍、吴澄、张锡纯三家治疗脾阴虚的用药特色。方法: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萃取精华予以阐述。结论:三家均遵"欲令脾实……宜甘宜淡"之训。缪希雍采用"甘寒滋润益阴"之法治疗脾阴虚,重用甘剂,甘平、甘寒、甘酸合用,并少佐甘温升提脾气之品,鼓清阳,升脾气,共达治疗脾阴虚。吴澄从虚损出发,指出脾阴与脾阳的互生互济,倡导用"芳香甘淡之品,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的理脾阴法。还自制了有效方剂,使脾胃学说日趋完善。其所创的有效方剂、扶清阳与理脾阴的组方原则及选用血肉有情之品以组剂,为方剂配伍及现代临床治虚损证开辟了蹊径。张锡纯提出"淡养脾阴"的观点,充实了"甘淡滋脾"的理论,食疗组方并尤以"粥"为剂者,既可治病,又能久用,顾护胃气,滋养脾阴,更有特色。  相似文献   

7.
蔡林  张蜀  廖伯年  刘浩 《河南中医》2011,31(12):1376-1377
唐宗海治疗血证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其将止血列为第一法,提出对出血性疾病必须进行有效的止血,才能挽救生命;瘀血留于体内日久就会产生其他变证,为防他变,其将消瘀列为治血第二法;止血、消瘀后,要想有效防止血再潮动,完善治疗,必须用药安之,故宁血是治血第三法;以上三法可止血,但如因失血对机体造成的虚损状态不能得到有效纠正,仍可引起一系列病症,故补虚以扶正固本为治血第四法。  相似文献   

8.
初夏,友人岳母胡妪,年逾花甲忽患咯血。素有肺痨,初痰嗽,治不效,乃痰挟热血,盈口而出。曾住某院,中西合治凡三周。血量减少,即出院由中医调治,或予疏清肃涩,或予清金抑木,或予凉血清热,均未中病。后由吾诊,细辨,乃阴虚之质,复感风  相似文献   

9.
陈承  熊秀萍 《河南中医》2019,39(4):521-523
缪希雍认为泄泻的病因不外乎内外两方面:外则风寒暑湿之交侵,内则饮食劳倦之不节,即外感和内伤。气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气机之升降逆调为"病机之要最"。缪希雍治疗泄泻善用风药,除风胜湿;制肝实脾,调和肝脾;暑湿泄泻,清暑益气;久泄责肾,脾肾双补;专用黄连,配伍人参。  相似文献   

10.
从首倡脾阴之说、阐述脾阴证治、启迪医林后世3个方面探讨缪希雍的脾阴学说,它上承<内经>,下启后世,为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缪希雍(1546一1627年),明医学家,字仲淳,号慕台,海虞(今江苏常熟)人,寓居浙江长兴,后迁居江苏金坛。著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医学传心》、《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书。现存三部,即《神农本草经经疏》30卷、《本草单方}19卷、《先醒斋医学广笔记》4卷。  相似文献   

12.
明代杰出医学家缪希雍,尤精医道,勤于钻研,勇于实践,对疾病的辨治独具匠心,其诊疗特色可概括为:变而通之疗伤寒;创三要诀治吐血;重视脾胃善甘润;真假内外辨中风;辛凉发散疗痧疹。  相似文献   

13.
陈飞 《河南中医》2004,24(5):21-22
中风,又名卒中,其发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明代著名医家缪希雍(字仲淳)在前人论中风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在遣方用药上,独辟蹊径,颇获效验,现对其经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略论唐突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解 《中医研究》2000,13(1):10-11
  相似文献   

16.
耳鼻喉的多种疾病均可表现出血证特征,分型辨证又可出现血热、血寒、血瘀、血虚等多种证候,临床从血论治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从“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3方面,阐述明代医家缪希雍“治血三法”在肾性血尿治疗中的应用。肾性血尿多久病入络,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始终;行血之药久用易伤阴动血,故常与柔肝养血之品相互配伍;肾性血尿常兼夹湿热、风热之邪壅滞肾络,少佐升散之药可恢复全身气机而驱邪外出。  相似文献   

18.
童便的运用滥觞于神农氏,历代医家间有论及,至明代而达高潮,江苏名医缪希雍作为其中的主要代表,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对童便在临床应用、炮炙法特别是治疗急症方面作了丰富而独特的经验论述,承前启后,颇具特色.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20.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末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中药学家,江苏常熟人.因仕途多舛,改崇歧黄,悬壶于江、浙二省.<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和<神农本草经疏>为其代表作.缪氏在医学理论上有所发挥与创新,如伤寒时地议、内虚暗风说、脾阴说、吐血三要法等,对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