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预后情况将4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APACHEⅡ评分、PiCCO监测指标,并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PiCCO监测指标与死亡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3例患者中存活21例(48.8%),死亡22例(51.2%),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感染部位、MAP、CVP、ITBVI、SVRI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前APACHEⅡ评分、CI、EVLWI及PVPI方面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CI与患者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1),EVLWI、PVPI均与患者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0.31,P〈0.01;r=0.19,P〈0.01)。结论 PiCCO仅通过中心静脉及动脉导管即可精确、持续地监测多项指标,创伤小,危险性低,其中CI、PVPI、EVLWI等指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具有密切相关性,对于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胱抑素C(CystatinC),早期评价肾功能损伤程度,并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自2008年3月1日~2008年11月30日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8例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参照2004年国际脓毒症治疗指南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分别于0、6、24、48h4个时间点,用ELISA法测定血浆CystatinC的浓度,同时记录患者体温、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及小时尿量和24h尿量、CVP、APACHEII评分,根据预后再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结果液体复苏前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Cystatin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h血浆CystatinC水平较液体复苏前显著下降,P〈0.05;死亡组血浆Cys.tatlnC水平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CystatinC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存在急性肾损伤;早期充分的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肾功能状态;血浆CystatinC水平与r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反应患者早期的肾损害,与肾损害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降钙素(PCT)原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法选择本院ICU严重感染患者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脓毒性休克组),治疗后死亡12例(死亡组),存活53例(存活组)。同时期选择本院接收的63例非脓毒性休克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脓毒性休克组患者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 d的PCT、CRP水平。结果治疗前,脓毒性休克组患者PCT、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接受治疗后3、6、12 d,脓毒性休克组及PCT、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在治疗后3、6、12 d,PCT、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水平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发展程度具有重要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儿各免疫指标的变化以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18例脓毒症及36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于发病3d、7d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和IgG、IgA、IgM,同时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和预后转归,其中死亡病例5例归入死亡组。同期19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结果:脓毒症组发病3d内的CD4+、CD19+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较正常组和严重脓毒症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IgA、IgM在发病3d内各组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发病7d复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功能,死亡组CD3+、CD4+、CD8+、IgG、IgA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脓毒症的免疫状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随着病情进展免疫抑制状态持续并恶化预示了疾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反应性。方法对2008年2月~2010年2月38例采用早期目标定向治疗方案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按是否存活进行分组,就中心静脉压、心率、平均动脉压、输液量、尿量、血乳酸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38例采用早期目标定向治疗方案治疗6h均达标,存活21例(55.26%),死亡17例(44.74%),两组患者输液总量及输液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6、24h尿量及血乳酸清除率明显优于死亡组(P〈0.05)。结论血乳酸清除率及尿量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有效的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层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长期预后心肌分层应变的变化趋势。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苏北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38例脓毒性休克存活患者(作为脓毒性休克组)进行长期随访跟踪,并选取35例正常对照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GE vividE9和Echopac工作站的分层斑点追踪技术,比较其左心室总体及左室心肌内膜、中层、外膜的心肌纵向、环向应变结果。 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性休克组心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68,P=0.177);脓毒性休克组治疗后1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峰值速度(E/Em)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脓毒性休克组各时间节点组内比较,心率、E/Em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LVEF、GLS绝对值、GRS绝对值、GCS绝对值明显降低,LVEDV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脓毒性休克组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心肌的纵向应变及环向应变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左室心肌内膜、中层、外膜三层心肌收缩功能均减弱,分层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发现其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变。且为脓毒性休克患者评估心功能不全提供了无创参数体系,从而指导临床诊疗,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陈桂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10):953-953,955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和Griess法检测创伤性休克患者外周血NO、TNF-α和IL-6水平。结果外周血NO在轻度休克组、中度休克组、重度休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P分别〉0.05、〈0.05、〈0.01),休克三组问比较,重度休克组与轻度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中度休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轻度休克组、中度休克组、重度休克组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P〈0.01,P〈0.01),休克三组问比较重度休克组与中度休克组、轻度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在轻度休克组、中度休克组、重度休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P分别〉0.05、〈O.05、〈O.01),休克三组间比较,重度休克组与中度休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轻度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N0、TNF—α和IL-6显著降低(P〈0.05)。结论NO、TNF—α和IL-6参与了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和病理过程,其细胞因子的活性有助于病情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并多巴酚丁胺治疗脓毒性休克伴顽固性低血压的疗效。方法 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并多巴酚丁胺治疗28例脓毒性休克伴顽固性低血压,对照组18例应用大剂量多巴胺并多巴酚丁胺,评价治疗前及治疗12h后两组的血压、心率、尿量、CRT、乳酸水平及EF值。治疗72h后统计两组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12h后,治疗组血压上升。心率下降,尿量增加,CRT缩短,乳酸下降,EF值增加,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两组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甲肾上腺素并多巴酚丁胺用于脓毒性休克能有效地升高血压,改善循环与灌注,提高脓毒性休克伴顽固性低血压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持续性高通量血液滤过(HV-CVVH)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两组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HV-CVVH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APACHEII评分、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氧合指数(PaO2/FiO2)、血小板计数、血乳酸水平、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V-CVVH治疗脓毒性休克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氧合,维持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以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mvO2)为终极目标的早期达标治疗这一液体复苏手段对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谢与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通过液体复苏使20例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达到CVP8—12mmHg(机械通气者CVP12—15mmHg),65mmHg<MAP<90mmHg;SmvO2>70%,测定液体复苏前后的全身氧代谢、组织灌注的变化。结果液体复苏后,全身氧代谢指标:氧输送(DO2)有明显增加(P<0.01),氧摄取率(O2ex)显著下降(P〈0.05),而氧耗(vO2)变化不明显(P>0.05);液体复苏前vO2与DO2有显著正相关性(r=0.32,P<0.01),液体复苏后Vq与002仍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38,P<0.01)。组织灌注指标:胃黏膜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02)复苏后明显下降(P<0.01);存活组Pg—acO2液体复苏后有明显下降(P<0.01);死亡组虽然Pg—aCO2液体复苏后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复苏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迭标治疗能达到提高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氧输送之目的,但能否改善全身氧代谢本研究无法定论;早期达标治疗能改善组织灌注;为提高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必须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于6h内行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对照组于6h后行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比较2组脏器功能恢复情况,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4h后观察组患者各脏器好转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腹内压(IAP)检测在危重病患者监测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分析比较危重病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的IAP结果、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结果,及计算腹内压正常组和增高组的APACHEⅡ评分和MODS评分及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即刻、第1天、第2天、第3天IAP值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05、2.56、3.22、3.95,P均〈O.05)。监测腹内压死亡组与存活组的入院IAP及入院24hAPACHEII和MODS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05、2.56、3-22、3.95、3.07、2.89,P均〈0.05)。腹内压增高组与正常组入院24hAPACHEⅡ和MO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9、2.16,P均〈0.05);腹内压增高组的预后病死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P〈0.05)。结论腹内压升高与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对重症患者入院后进行腹内压测定有助于对病情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乳酸(lactic acid,LA)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入住本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脓毒症患365例,依据入住PICU 24 h内的血清 LA水平分为重度组(≥4 mmol/L)47例,轻度组(2 mmol/L≤LA<4 mmol/L)108例,正常组(<2 mmol/L)210例。分析血清 LA水平、6h乳酸清除率(lactate clearance rate,LCR)与脓毒症患儿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LA重度组,轻度组及正常组并发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分别为53.19%%、38.89%%、14.29%(P<0.05),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44.68%、33.34%和13.34%(P<0.05)。脓毒性休克组、严重脓毒症组和一般脓毒症组 LA水平分别为(4.00±3.85)mmol/L,(2.98±2.54)mmol/L,(1.85±1.52)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8.55,P =0.000)。三组患儿的6 h后 LCR分别为(8.01±0.70)%,(12.34±15.89)%,(22.28±1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01,P=0.000)。随着时间延长,入院时、入院24 h及入院48 h其 LA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存患儿与死亡患儿入院时 LA水平分别为2.09±1.67 mmol/L,4.27±4.16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424.00,P=0.002)。低LCR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高L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脓毒症乳酸变化及乳酸清除率的变化有利于掌握病情变化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抗炎灵在预防重度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作用。【方法】重度烧伤患者43例,随机分为中药组22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按常规烧伤处理,中药纽在对照纽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抗炎灵煎剂。观察两纽治疗前后胃黏膜改变(胃镜下)及胃黏膜pH值(张力计法),中毒性肠麻痹、SIRS/MODS的发生率。【结果】治疗10d后,胃镜观察显示:中药组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为31.82%,明显低于对照组61.90%(P〈0.05);胃黏膜pH值:治疗72h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纽均有提高,但中药组(7.335±0.063)比对照组(7.013±0.102)升高明显(P〈0.05);中毒性肠麻痹、SIRS/MODS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抗炎灵能有效预防重度烧伤后SIRS/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血液净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连续2~13d的CVVH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免疫细胞水平,并观察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有上升,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7、2.05、2.23,P均<0.05);治疗组CRP、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86、5.49、2.45,P均<0.05)。结论 CVVH能加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减轻脓毒症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16.
徐海燕  王武军 《新医学》2009,40(5):295-297
目的:探讨影响创伤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TDH)或膈肌损伤痛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1例TDH或膈肌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死亡者(死亡组)与存活者(存活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12种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例中,死亡9例,病死率为18%,死于早期(入院24h内)失血性休克4例,死于术后严重并发症5例,其中严重感染并ARDS2例、严重感染1例、ARDS1例、MODS1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间的年龄、损伤严重度记分分值、围手术期输血量、入院时有休克表现、术后并发症、入院时收缩压、脾脏损伤等级共7个因素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围手术期输血量等于或大于1400mL、脾脏损伤等于或大于Ⅲ级等2个危险因素是TDH或膈肌损伤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比数比分别为41、74,P〈0.05—0.01)。结论:TDH或膈肌损伤患者术前有严重合并伤尤其是脾脏严重损伤,围手术期大量出血或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与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01-2012-03入住我院内科ICU的231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139例)和死亡组(92例),比较2组患者早期不同时段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比较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不同时段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早期不同时段乳酸清除率与APACHE Ⅱ评分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血乳酸、入院后6h及12h乳酸清除率、入院后各时段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及〈0.01),入院后24h、48h和72h乳酸清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后6h乳酸清除率的差异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6h和12h乳酸清除率与同时段APACHEⅡ评分存在负性直线相关关系。结论: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入院后6h和12h)乳酸清除率对于判断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儿科重症病房(PICU)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感染性休克患儿资料,其中存活好转58例,死亡6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PICU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达5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与成活组患儿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数目、低血压、PCIS评分、中性粒细胞数、紫癜或凝血障碍、入院24h尿量、血清白蛋白浓度、血乳酸浓度及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支持治疗9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ODS数目、紫癜或凝血障碍、PCIS评分降低及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是感染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较高,当其PCIS评分降低或发生MODS、紫癜、凝血障碍,或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时死亡风险更高,需早期检测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目标治疗后左心室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5例胆囊、小肠、结肠与直肠穿孔并发脓毒症休克患者,行早期目标性指导治疗(EGDT)与急诊手术后由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医生做液体管理,记录24小时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72小时内超声心动图及部分治疗措施,根据28天生存状况分成存活组(9例)和死亡组(16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初始APACHEⅡ、72小时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分级高于存活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LVEDD与日累积液体正平衡、心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0.81,均P<0.05);死亡组LVEDD与日累积液体平衡、心率均无显著性关联。组合功能障碍死亡患者日累积液体正平衡高于单纯舒张性心功能障碍死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近期肾损伤发生率低于单纯舒张性心功能障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休克目标治疗后,普遍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不增大、左心舒张功能障碍与EGDT达标后预后不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乳酸清除率对早期脓毒性休克患儿组织缺氧情况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液体复苏治疗48例早期脓毒性休克患儿,在液体复苏治疗前、24 h后分别测定血乳酸水平,计算乳酸清除率,并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作比较.结果:治疗成功组乳酸水平在液体复苏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MODS组则无显著意义(P<0.05).成功组的乳酸清除率为55.2%±32.4%,MODS组为(25.1±38.7)%(P<0.01).乳酸清除率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存在明显相关.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儿预后的-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