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累及75处骨骼骨梗死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多双侧发病。骨梗死急性期、亚急性期X线平片、CT表现无明显异常或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慢性期X线平片及CT表现为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检查可诊断早期骨梗死,明确侵及范围,反映不同时期病理学变化,X线平片有助于亚急性期及慢性期骨梗死诊断,CT检查较X线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累及75处骨骼骨梗死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多双侧发病.骨梗死急性期、亚急性期X线平片、CT表现无明显异常或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1呈等或稍高信号.T2W1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慢性期X线平片及CT袁现为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1及T2W1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检查可诊断早期骨梗死,明确侵及范围,反映不同时期病理学变化,X线平片有助于亚急性期及慢性期骨梗死诊断,CT检查较X线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潜水性骨梗死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非潜水性骨梗死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非潜水性骨梗死急性期X线平片、CT表现为病变区骨质疏松,MRI检查T1WI梗死灶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亚急性期X线平片、CT主要表现为虫蚀样改变和斑片状、条索状钙化,MRI检查T1WI梗死灶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T1WI梗死灶边缘呈环状低信号,T2WI上分为二层,内层为高信号带,外层为低信号带,病灶边缘呈地图状改变.结论:非潜水性骨梗死在慢性期X线平片、CT和MRI均有特征性表现,在急性期、亚急性期MRI特征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检查.  相似文献   

4.
骨梗死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临床随访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1例骨梗死X线平片、CT及MRI征象,并结合骨梗死早、中晚期病理改变,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骨梗死早期X线、CT阴性或仅局部骨小梁模糊,MRI表现为骨梗死灶中心区呈等至短T1、T2信号改变,周边环绕花边状长T1、长T2信号带,示梗死灶内出血肿胀,与正常骨髓间有充血水肿;中晚期X线、CT表现为斑片状、条索状及不规则骨质硬化和钙化;MRI表现为病变中心等或稍长T1、T2信号改变;病灶边缘T1WI呈花边状低信号带,T2WI呈内层为高信号、外层为低信号的双信号带。最后MRI呈长T1、短T2信号影,示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而发生纤维化和钙化或骨化。结论 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和相应的病理学基础,MRI发现早期病变较平片和CT敏感,中晚期平片、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而MRI是本病最好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骨梗死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28例骨梗死的X线、CT和MRI的影像表现.结果:多发21例,单发7例,累及61个骨骼.X线检查8例,表现为散在的斑点状、斑片状、条纹状或呈蜿蜒状硬化的密度增高影;CT检查7例,CT表现为斑片状、条纹状、环状、磨玻璃样密度;MRI检查17例,其中急性期2例,表现为骨质内多发小斑片状的异常信号,呈长T1W1、长T2W1,脂肪抑制序列上呈高信号,边界尚清.亚急性期5例,表现梗死区中间环T1WI、T2WI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外围呈现长T1W1、长T2W1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上呈等信号,边缘伴有线样低信号环;慢性期10例,在T1WI、T2WI上表现为梗死区中央和边缘均呈低信号,形态不规则,呈地图样.结论:X线和CT对早期骨梗死诊断价值有限,MRI对骨梗死各期表现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三者结合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X线和MRI表现及其对比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8例累及89处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DR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比较其优点,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两者同时累及多见,常双侧对称性出现,单发者股骨比胫骨多见。骨梗死早期DR表现为骨质正常和局部骨质疏松,MRI表现为小斑片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STIR像呈高信号;中期,DR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可伴有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周围见低信号带,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呈"地图样"改变。晚期DR片上可见不规则、蜿蜒状骨质硬化斑块,MRIT1WI及T2WI均呈不规则大片地图状混杂信号,边缘硬化见低信号环。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早、中期,MRI检查比DR敏感,检出率高,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在晚期,DR和MRI表现均有特征性表现,MRI表现更具有典型"地图样"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梗死的低场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临床证实的膝关节周围骨梗死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11例膝关节周围骨梗死累及20个骨(股骨11个,胫骨9个),同期X线检查中9例阴性。本组均具有典型MRI改变:病变中心呈短T1WI类似骨髓信号,周边环绕花边状混杂信号,T2WI可见双环靶征、三环靶征。结论低场MRI较X线平片能早期诊断骨梗死,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骨挫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具有典型外伤史,MRI诊断骨挫伤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骨挫伤的MRI影像表现,评估x线平片、CT及MRI在骨挫伤影像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全部病例的x线平片均未见异常,CT能有效显示4例隐匿性骨折的部位和形态,但余下41例骨挫伤病例CT均未能予以诊断,其中2例CT诊断为隐匿性骨折的病例MRI诊断为骨挫伤而未能很好显示骨折的存在。MRI能有效显示骨挫伤的部位、范围及形态,骨挫伤的典型M刚表现松质骨内斑片状、地图状或网状异常信号jsE序列T1WI呈低或等信号,FSE序列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境界不清,WFSTI/T2FatSep序列。病变呈显著高信号,境界清晰,骨皮质及骨轮廓不发生改变。结论在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中,MRI是唯一能有效诊断骨挫伤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成软骨细胞瘤患者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X线平片及CT检查4例,确诊3例;X线及MRI检查2例,确诊1例;X线平片,CT及MRI检查5例,确诊4例。X线平片显示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5例病灶呈偏心膨胀性改变,4例病灶内有明显不规则钙化。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晰,可见硬化边,内呈软组织密度影,8例病灶可见斑点状钙化,邻近关节积液3例。MRI检查显示T1WI等低信号、T2WI混杂较高信号。结论:成软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X线平片、CT及MRI联合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对膝部隐性骨折和骨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明显外伤史患者33例共36个膝关节,行X线平片检查及MRI检查,其中12例行CT检查。结果:X线平片及CT检查均未见明显骨折征象,MRI检查33例患者36个膝关节均有骨挫伤,表现为骨髓内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像呈高信号的片状及地图样异常信号影,其中合并骨折25例,所见骨折呈长T1长T2改变,以不规则形居多,T2WI与STIR像呈高信号,以T1WI更明显,部分骨折线在T1WI,T2WI上均显示为低信号。MRI检查伴随病变有韧带的损伤,SE序列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而在脂肪抑制序列显示损伤部位及形态最好,其中17例合并膝关节腔内少量积液。结论:MRI能早期确诊隐性骨折及骨挫伤,如患者外伤后X线平片未见骨折,外伤部位持续疼痛,软组织肿胀,不能承受重力,应作MRI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5例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为单发病变,1例上下相邻两个病灶。X线平片表现为类圆形骨质破坏区,呈"皂泡状"或"蜂房状",边界清楚;CT表现为病灶周边环状硬化边,其内软组织密度,未见完整骨性分隔;磁共振成像(MRI)平扫T2WI低信号为主,T1WI及质子密度加脂肪抑制见病灶中央低信号,中间呈花环状T1WI稍低信号、质子密度加脂肪抑制高信号,外周带均呈环状低信号;增强扫描病变中间花环状强化呈高信号,病变中央及外周带未见强化。结论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其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样骨瘤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6例股骨近端骨样骨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位于股骨头,3例位于股骨颈,1例位于小转子,1例位于转子下。X线平片4例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瘤巢影,周围有不同程度骨质硬化,其中3例可见点状钙化。CT检查4例均显示类圆形透亮瘤巢影,周围伴骨质增生硬化,其中2例瘤巢内见斑点状钙化。MRI检查2例,均显示瘤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中1例瘤巢中央可见点状钙化,于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股骨近端骨样骨瘤与其他部位骨样骨瘤影像学表现相似,X线平片结合CT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穿刺活检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平片及MRI表现,其中6例行X线平片检查,1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X线平片显示局部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影,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或局部侵蚀破坏;MRI表现为相应部位软组织信号肿块影,在T1WI多呈较低信号,内可见条片状更低信号影,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病灶与邻近肌腱或关节关系密切,局部骨皮质可受侵。结论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MRI诊断的骨梗死,均由临床和手术证实。其中3例行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后行MRI检查。结果:5例行MRI检查的骨梗死中共累及9个部位的骨骼,股骨下段5个,胫骨上段4个。MR上均呈“地图板块”样改变,T1WI上中心呈等骨髓信号,边缘呈花边样低信号,T2WI上中心呈等高混杂信号,边缘呈内高外低的2层信号者7个,呈花边样高信号者2个。结论:MRI是检查诊断骨梗死最佳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明显优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5.
低场磁共振对骨挫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场MRI中骨挫伤的影像表现及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4例具有典型外伤史,MRI诊断骨挫伤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骨挫伤的MRI影像表现,评估X线平片、CT及MRI在骨挫伤影像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全部病例的X线平片均未见异常,CT能有效显示3例隐匿性骨折的部位和形态,但余下3l例骨挫伤病例CT均未能予以诊断。3例CT诊断为隐匿性骨折的病例MRI诊断为骨挫伤但未能显示骨折的存在。MRI能有效显示骨挫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形态,骨挫伤的典型MRI表现为不规则片状T1WI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改变,骨皮质及骨轮廓不发生变化。结论 在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中,MRI是唯一能有效诊断骨挫伤的检查方法,但MRI不能明确诊断未分离、移位的隐匿性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57例骨巨细胞瘤资料,分析MRI、CT及X线平片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无硬化,部分病例可见粗大骨嵴;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并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及液平等。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椎体血管瘤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椎体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3个椎体血管瘤病灶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对其影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X线检查显示10个病灶,骨小梁呈“栅栏状”改变;CT扫描显示12个病灶,横断面表现为蜂窝状或风状结构;MRI扫描显示全部13个病灶,10例显示为短T1、长T2的信号影,3例显示为长T1、长T2的信号影,并且清晰显示了脊髓情况。结论:椎体血管瘤在X线平片、CT及MRI上均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MRI对椎体血管瘤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MRI对椎体血管瘤的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附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并比较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重点讨论MRI的影像特点。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X线表现为椎体破坏呈楔形或扁平形。CT表现为椎体骨质呈不规则溶解破坏。MRI扫描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像信号不均匀。相邻椎间盘无破坏,MRI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可见椎间盘向病变椎体侧膨胀。椎体周围伴有限局性软组织肿块,MRI横断面扫描呈均匀环带状,矢状面及冠状面呈套袖状,边界清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论:MRI对于病变及其周围改变的显示要优于传统X线及CT,有助于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与非骨化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及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及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资料。19例均有平片资料,其中9例有CT资料,1例有MRI资料。重点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19例病灶均位于长管状骨,包括胫骨13例,股骨6例;部位:干骺端10例,骨干9例。X线平片、CT表现为皮质内或皮质下的单房状(6例)或多房状(13例)偏心性骨质破坏区,伴有轻度膨胀,灶内可见纤细的残留骨嵴,病灶周围有清楚的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1例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病理学上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相似,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明确的影像学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X线和CT是诊断非骨化性纤维瘤非常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病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表现。结果:9例中,关节囊积液9例,其中6例为中等量,滑腱增厚8例,关节内软组织结节9例。关节面下骨侵蚀3例。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位能显示关节囊肿胀,关节面下骨侵蚀及其周围硬化。CT除能显示平片的表现外。可以显示关节囊内突向关节腔的滑膜增生结节,表现为近似或略高于肌肉密度,其内可见磨玻璃样钙样高密度。MRI时显示关节积液和滑膜增厚尤其敏感,滑膜增生结节T1WI,T2WI均呈低信号5例。T2WI等信号2例。T2WI低信号中伴有高信号2例。增强后结节明显强化。关节内脂肪垫受侵8例。软骨下骨质受侵2例。结论:X线平片时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诊断缺乏特异性,CT仅能反映部分特征,MRI明显优于X线平片及CT,可从病理学角度反映其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