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痿证古称“痿躄”,是以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难以站立,甚至肌瘦肉枯,卧不能起为主症。其发病特点:一是虚多实少,二是多以下肢为重,三是多无疼痛。由于此病危害大,且多常见,故古代医家对其颇为重视。《素问·痿论篇》从其命名、分类、病因病机,直至五脏痿的不同证候表现,都作了精辟地论述,提出了“独取阳明”的治疗大法。治痿何以独取阳明,怎样理解独取阳明?古人认识不尽相同。关于阳明,有的认为是单指胃经,有的认为是指胃与大肠。笔者认为,阳明二字实为一广义词,将其理解为脾、胃、大肠三者功能的综合较为适当。对“独取”之“独”字,释为单独、唯一,不如释为“重在”较好。这样,就可将“独取阳明”作为“重在补益或调理脾胃及大肠功能”来认识,似乎较为合理。痿证的成因,历代医家多归之为“五脏  相似文献   

2.
《素问·痿论》“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对其中“荥”、“俞”二字有两种解释;第1种认为“荥”、“俞”即“荥俞”,“腧穴”的意思。持这种观点的如明·张介宾曰:“补者所以致气,通者所以行气,上文云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病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清·张志聪亦曰:“伯言治痿之法,虽取阳明,而当兼取五脏之荥俞也。各补其荥者,补五脏之真气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脏之热也”。第2种解释则认为“荥”、  相似文献   

3.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是为“痿证”而提出之治疗大法,古今治“痿”,莫不宗之。然其法之真正含义,则是不止治“痿”之一端。何谓“独取阳明”,亦有含混之处。为探求经旨,窥其全貌,得其真谛,俾临床正确使用,爱将学习体会简述于下,以就正于诸同道。痿证乃四肢软弱无力、肌肉痿缩之证,临床颇为常见。《痿论》专篇作了细致、深入的阐述。其以五脏立论、因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遂有痿蹙、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之分,名目虽多,其实则一。然篇中  相似文献   

4.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属中医痿症范畴。多数医家根据《素问·痿论》的“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认为五脏火热,或湿热内侵,或肾阴不足,或脾气虚弱为其病机,治疗亦多以补脾肾,清湿热为主。尚尔寿老师不落巢臼,对本病病  相似文献   

5.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迟缓 ,软弱无力 ,日久不用 ,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软无力、迟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根据痿症的不同临床表现 ,历代医家一般将其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痿等 5种类型。关于痿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痿大法 ,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描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因于湿 ,首如裹 ,湿热不攮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痿。”又据五脏所主 ,提出了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命名和分类 ,并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是因为足阳明胃是五脏六腑之海…  相似文献   

6.
"治痿独取阳明"被历代医家认为是治疗痿证之基本大法。痿证是因五脏虚损而致筋脉肌肉失养,终至痿弱不用。肺纤维化属中医学肺痿的范畴,是肺脏虚损,津气耗伤而致肺叶枯萎,两者病机大有相似之处,故认为"独取阳明"亦可用于指导肺纤维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依据《内经》“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首先翻译原文,按其原文意义,分三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1)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2)治痿独取阳明与各补荥而通其俞的关系。(3)治痿取阳明是否专在补?从而阐明了治痿与取阳明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灵枢·根结》亦云 :“痿疾者 ,取之阳明”。独取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素问·痿论》篇说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肌肉 ,肾主身之骨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肺热叶焦则生皮痿 ,心气热则生脉痿 ,肝气热则生筋痿 ,脾气热则生肉痿 ,肾气热则生骨痿。由此可见痿证的成因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探讨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1 机理探讨1.1 阳明为五脏之本阳明经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阳明在上肢者隶属大肠 ,在下肢者归属胃腑 ,然《灵枢·本输…  相似文献   

9.
“治痿独取阳明”见于《素问·痿论》。对治痿原理,经文解释道:“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脉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由于原文穿插论述,文体较为零乱,  相似文献   

10.
<正> 本篇重点讨论痿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故以“痿论”命篇。吴崑:“篇内悉详诸痿之病,故以名焉”。一、五脏与五体的关系:发生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和病机.二、五种痿证的证候鉴别特点。三、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及其他治痿的原则。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歧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  相似文献   

11.
马建功 《中医研究》2009,22(7):59-60
痿证是指肌肉萎缩,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痿弱不用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关于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载有“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载有“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笔者现从脾胃论治痿证,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诊余医话     
(一) 治痿不能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出自《素问·痿论》,成为后世治疗痿证的原则。然而痿证与阳明关系,究竟有多大,查《内经》中“脾”“湿热”与阳明有关的见二条: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病而四肢不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  相似文献   

13.
刘宁  向丽萍  田毅  康建娅  阙华发 《陕西中医》2022,(8):1082-1085,1090
本文先从脾与胰关系溯源,得出脾、胰在中医范畴内统一关系的论点; 再根据脾、胰主消化吸收的现代生理特点,推演出其二者在中医藏象学共同的太阴脾土属性,进一步从“消渴”“脾瘅”病机方面阐述了太阴脾土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随后通过梳理 “瘀”与太阴肺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与“瘀”的病理机制,分析了糖尿病高危足以及中医足痿的临床特点,指出中医“足痿”与现代医学糖尿病高危足的高度相关一致性,最后立足于“治痿独取阳明”以及“阳明太阴相表里”的经论,剖析了“足痿”与藏象太阴脾、肺之间的病因病机。本文初步从藏象学太阴视角对糖尿病高危足进行探讨,为临床从太阴防治糖尿病足提供中医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治痿独取阳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历代注家,多从句中“独”字立论,认为治疗痿证只单独取于阳明。如张志聪云:“诸痿独取于阳明。”马莳亦云:“然则足痿而不能举者,由于阳明之虚,则治痿独取阳明者,宜也。”又如明代医家王肯堂说:“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而为痿,治痿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神经炎有似祖国医学之痿躄。痿症是指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临床上以两下肢为多见。本病在《素问·痿论》说:“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并指出有脉痿、筋痿、骨痿等,亦有因五脏气热,而分为心、肝、脾、肺、肾等各脏之痿。前人认为痿躄之主要原因为肺热叶焦,在治则上,采用“治委独取阳明”。但本例辨证属于筋痿及骨痿,在临床上多采用培补肝肾、健脾利湿之法。今将病历摘要及治疗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石室秘录》,傅山著,清朝陈士铎整理。其中许多阐述别具见地,“治法、处方尤多新意”。傅氏痿病治法,为其经验之谈,不乏可资临床参考者。一、着眼胃火、脾、肾,痿多虚证,虚之因总与脾、胃、肾相关。脾胃虚弱则气血津液化源不足,肢体、骨脉、肌肉无以荣养而致痿;肾亏则肝虚,精血不濡,筋脉弛缓成痿。《痿论》提出“肺热叶焦”之发痿机理,“独取阳明”之治疗大法,而傅氏通过临床实践,为契合实际又不悖经旨,提出“胃火”概念。认为阳明火盛,上迫肺金、下劫肾水,此火一旺,一身上下尽行消瘦,  相似文献   

17.
“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运用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杨胜辉“治痿独取阳明”是《素问·痿论》论治痿证而确立的一个重要法则,笔者宗其旨,对多种疾病所致之“痿”,从脾胃而治,屡获良效。今结合四则验案,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运用,谈点体会如下。多发性神经炎张××...  相似文献   

18.
<正> 痿51次wéi 于为切平支韵影母上古音:微部影母[痿] 13次①萎缩软弱无力。见[阴痿] ②病症名。1.症见四肢松驰、萎弱无力,亦称痿疾、痿厥、痿躄。按其发病原因和部位不同又有风痿、骨痿、筋痿、脉痿、肉痿等名称。病因五脏精气不足、肺热津伤或湿热外感等。治疗除补其荥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之外,强调通补阳明津液及冲脉带脉奇经。《素问·痿论》:“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治痿者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  相似文献   

19.
“痿躄”是指肢体筋脉驰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步履的一种病证。《经》有“肺热叶焦”之论,以为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产生痿软证候,有“皮、肌、筋、肉、骨”五痿之分。并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又有湿热致痿之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  相似文献   

20.
近代名医张锡纯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对痿症的论治,一反《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以西医解剖生理为依据,以中医辨证施治为原则,融中西医于一炉,立意新颖,别具一格,对临床治痿和中西医结合颇多启迪,兹就其主要特色探讨如下: 一、病机以脑为论对痿的成因,众说纷纭。《内经》谓:“五脏有病,皆能令人痿”,张仲景认为汗、吐、下太过令人致痿,朱丹溪认为湿痰能使人致痿,李中梓认为食积亦可使人致痿。张锡纯则博采众说之长,吸取西医对痿的生理病理认识,创立痿的病机当以脑为主的观点。他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