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膝骨关节炎(KOA)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之一,富血小板血浆(PRP)广泛用于KOA治疗,但由于PRP制备技术、贮存方法和关节腔注射治疗方案等差异较大,已影响KOA治疗的效果。本共识由国内多家具备自体单采PRP治疗KOA经验的大型三甲医院的输血医学、骨科学和康复医学等学科(科室)的专家,在充分总结临床PRP治疗KOA的实践经验和全面、系统地回顾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自体单采PRP应用于关节腔注射治疗KOA的方法作了深入探讨后而达成。共识包含4方面内容:共识达成的背景、自体单采血小板制备PRP用于KOA治疗的优势、单采PRP冰冻贮存的理论依据和贮存方式、单采PRP关节腔注射治疗KOA的临床应用方案;推荐:使用单采血小板技术制备的自体PRP通过关节腔注射治疗KOA,PRP中的血小板浓度(Plt)(1 000~1 800)×109/L、红细胞混入浓度(RBC)≤3.2×1010/L、白细胞混入浓度(WBC)≤2.0×109/L,PRP宜以-80℃贮存、贮存期≤6个月,1个疗程注射3~4次、每次间隔1~2周,单膝关节的注射量(...  相似文献   

2.
单采血小板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数量降低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我国大部分血站能够制备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1]规定1个治疗量所含血小板数量≥2.5×1011。与手工法分离制备的血小板相比,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少、纯度高、临床效果好,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发生率[2]。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制备和应用。目前,多为保存期5d的去白  相似文献   

3.
富血小板血浆(PRP)是1种自体血液产品,是通过离心或单采工艺从自体血液中提取的血小板浓缩物,国内普遍认为PRP中的血小板浓度以全血中血小板计数的4~8倍为宜,高浓度的血小板活化后可以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和介质等,有助于组织的修复与再生。PRP应用于再生医学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近年来其在面部美学方面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涉及痤疮、皮肤老化、脱发、黄褐斑等多个领域。篇中,我们强调了PRP的制备和使用,也概述了PRP在面部美学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背景 在制备和保存单采血小板浓缩物期间,血小板被激活,以及血小板细胞质表面的P-选择素(CD62P)表达增加,这种新的抗原决定基作为一种配基使血小板与白细胞结合。有人认为输血后血小板的激活与这种结合有关。在本体内实验中,研究输注后血小板浓缩物血小板同白细胞的结合。设计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及其衍生物血小板凝胶(PG)上清在体外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效果及其与血小板因子4(PF4)的关系。方法:从六安市中心血站获取健康志愿者捐献的单采血小板作为PRP来源。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RP及其衍生物PG上清中的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计数,平板涂布培养法观察PRP及PG上清与细菌共培养不同时间后细菌的生长情况,ELISA检测PRP及PG上清中血小板因子4(PF4)的含量。结果:收集28例健康志愿者的单采血小板,中位年龄33 (21-56)岁。PRP可以抑制大肠埃希菌的生长,24 h内抑菌效果存在个体差异。13例健康志愿者的PRP 24 h抑菌作用较强,7例志愿者24 h抑菌作用较弱,8例志愿者24 h无抑菌作用;PG上清无明显个体差异,均在12 h内发挥抑菌作用,12 h后无抑菌作用。不同年龄的健康志愿者(年龄≤30岁和>30岁)24 h PRP抑菌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白细胞计数≤0.1×109/L和(0.1-1)×109/L两组间24 h PRP抑菌效果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g...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是维持人体正常止血功能的重要血液成分之一 ,若体内的血小板数量少于正常范围或功能异常 ,就会发生出血 ,而输注血小板制剂可有效地防治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 2 0世纪初人们开始利用全血静置法、沉淀法、手工离心法及单采等方法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 PRP)、浓缩及超浓缩血小板 ( PC)制剂应用于临床 ,使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或作者单位 :5 12 0 2 6 广州 ,广东省血液中心 (李慧文 ,苗雅娟 ,罗洪清 ) ;昆山市红十字会血站 (朱智英 )功能迅速改善 ,出血得到控制。由于手工分离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1种新型血小板用去白细胞输血器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分布表随机将53个治疗剂量的单采血小板制剂输注给实验组26名及对照组27名血液病患者,实验组采用该新型滤白细胞输血器过滤血小板,对照组采用市售滤白细胞输血器过滤血小板;体外试验,测定其经该新型去白细胞输血器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黏附率、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体内试验:观察2组的止血效果,同时测定输注后1、24 h患者校正血小板增加值(CCI)。结果体外评价实验发现,血小板回收率:实验组与对照组为(90.73±3.57)%vs(93.46±3.50)%(P>0.05),白细胞剩余数:实验组与对照组为(0.31±0.68)×106vs(0.90±0.92)×106个≤2.5×106个,(P<0.05)两组过滤前后血小板黏附率变化不明显,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均<10%。体内试验发现,输注无效发生率:(实验组为37%,对照组为29.2%)。结论该新型血小板用去白细胞输血器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过滤过程中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少白细胞汇集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少白细胞汇集浓缩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分为2组,A组包括血液病及肿瘤放化疗患者38例;B组包括产妇及外科术中出血患者50例。均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h和24h检测血小板计数,并计算CCI值,观察其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88例患者输注少白细胞汇集浓缩血小板总有效率94.32%。其中A组有效率为86.8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B组有效率为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结论少白细胞汇集浓缩血小板临床输注安全有效,可作为单采血小板用量不足的补充,对临床术中出血患者的抢救治疗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少白细胞浓缩血小板输注的优点已显而易见,用滤器过滤制备的少白细胞血小板的体外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及体外功能已有许多报导;而关于体内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体内功能的对照研究还未有报导。本文应用模板出血时间(TBT)测定及~(111)In标记血小板,对过滤及未过滤的血小板体内活力及功能完整性进行比较。试验分两个步骤:第一步,14名健康志愿者作血小板单采、口服600mg阿司匹林,尔后输注~(111)In标记的自体血小板;第二步,至少间隔4星期进行,方法同前,只是血小板经ImugardlG500滤器过滤。滤器先用含12.6%ACD-A的盐水(pH6.5)150ml灌  相似文献   

10.
单采血小板目前已被广泛用于临床 ,白细胞、红细胞污染少 ,血小板含量高是其重要特征 ,也是反映其质量的 3个重要指标[1] 。因输注含白细胞的血液常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另外 ,经输血传播的病毒一般总是把白细胞作为中间宿主 ,去除或减少了白细胞也就减少了输血副作用的发生 ,降低了传播疾病的危险 ;因单采血小板输注不做红细胞交叉配型 ,仅要求ABO同型 ,所以 ,红细胞污染较多 ,有可能引发红细胞血型系统的免疫 ,甚至发生输血反应 ;血小板含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富血小板血浆(PRP)是将新鲜全血通过特定离心方式得到的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是1种血小板浓缩物。现已知PRP富含多种生长因子,是自体生长因子库。作为自体血液成分,PRP输注在临床辅助治疗方法中,与其他重组生长因子或干细胞疗法相比更安全、更实际。目前PRP已广泛用于整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及难愈合伤口和骨缺损的修复。但关于PRP中主要生长因子的作用、血小板的有效含量及最佳浓度和PRP中白细胞的临床效应等问题,至今并不完全明确,本文将对PRP中的主要成分及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富血小板血浆的标准化制备及临床应用现状做一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2.
手工分离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质量及输注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手工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进行检测,比较2种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手工血小板输注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15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294袋(2U/袋)手工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计数,了解其质量;对113名患者输注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据CCI值和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的平均计数为(2.35±0.54)×1011,合格率为75.65%;手工血小板平均计数为(0.62±0.25)×1011,合格率为85.37%。输注有效率测定,单采血小板组1h CCI(14.65±16.61)、24h CCI(9.59±16.67),手工血小板组1h CCI(16.96±14.65)、24h CCI(10.31±15.64),单采血小板组的输注有效率为52%、手工血小板组为63%。临床疗效观察,输后症状有明显改善者单采血小板组70%、手工血小板组57%。结论手工血小板Plt和CCI值均高于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接近单采血小板,临床手工血小板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14.
<正> 血小板输注在近10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通常采用制备浓缩血小板(PC)的方法是先用全血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然后用PRP经重离心制备PC,这种PC制成时血小板沉积于袋底即压积血小板浓缩液(PPC),需静置1~2小时后方可混匀使用。曾有报道,PPC与PRP中的血小板比较,显示异常的聚集和分泌反应,提示离心后沉积的血小板可以引起血小板体外功能的降低。为此,近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得浓缩血小板(PCs)保存前混合,不管是用血浆(PS)或是添加液(AS)保存应该都是合理的,其产品质量应该同白膜法或单采法制得血小板制品相当。研究设计与方法在0天,以无菌连接管汇集PS PRP PCs至一新的1.3L保存袋(ELX,PALL Medical),制得的血小板加入低pH含  相似文献   

16.
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血液病患者疾病本身和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需要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目前临床使用的血小板为ABO配合的随机血小板,由于单采的血小板中混有白细胞,血小板本身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I)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患者反复输入随机的机采血小板后,容易产生多效价的HLA-I和HPA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RPT).预防免疫性RPT的方法有很多,如去除输入的血小板中的白细胞,输入HLA配合性血小板,血小板交叉配合实验等[1],每一种方法各有利弊.我院自2007年11月起,对临床输注的血小板进行白细胞滤除,现将40名反复输血患者按输注血液是否滤除白细胞分为2组,观察其血小板输注效果和HLA-I抗体的产生情况.  相似文献   

17.
用白膜回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前制备浓缩血小板大多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法(简称PRP)。这种工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和大量的白细胞,制备后的浓缩血小板要经过再悬浮处理,得率也不稳定。国内有人作过这方面研究,发现全血离心后的白膜中含有90%以上的血小板,于是便以白膜作为浓缩血小板。以上两种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输注前都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这不仅使输注过程繁琐,更为不利的是,大量白细胞的混入更易引起病人发生输血反应。国外已有学者用多联袋从白膜中分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对比及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随着血小板成分输血的开展,血小板输血反应日渐增多,特别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据有关报道,其发生率为30%-70%[1].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接受充足治疗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处于血小板治疗不应性状态,即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患者循环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或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R%)很低[2],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明显改善.本文就我科收治的血液病患者的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2例(256例次)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39例为单采组,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患者23例为手工组,于输注前、输注后24 h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输注有效率、输血不良反应率、输注后24 h CCI和PPR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需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输注单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手工分离血小板,应首选单采血小板输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配型,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结果: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11例,1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明显差异(P<0.01),配型后输注的1h、24h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