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肝、胆、脾、胃等相关脏腑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肝脾同居中焦,关系密切,在结构上相互靠近,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紧密勾连。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肝脾建中”理论强调,辨治疑难杂病当从中焦出发,将肝脾作为一个整体,治脾不忘肝,调肝不忘脾,肝脾同治,以期达到中焦如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著.《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辨证方法贯穿全书,人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本文基于《内经》等对肝的生理功能的描述,结合现代"调肝法"相关文献,梳理并分析《金匮要略》中体现"调肝"的有关内容.笔者认为张仲景治疗杂病时尤其注重肝的重要性.本文从肝"体阴"和"用阳"两个角度对《金匮要略》中体现的"调肝法"进行总结和探析,张仲景治疗杂病尤其重视调肝,无论用调补肝阴、暖肝行气、清热养阴之法,还是疏肝实脾、清泻肝经、镇肝息风、温肝行气之法,都致力于恢复肝"体阴""用阳"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金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妇科病的专述。虽仅三篇,但将妇人经、带、胎、产及杂病已包罗全备,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尤其对妇人腹痛的论治更是精详,现浅述如下。 1 脏腑辨证重视脾肝仲景治杂病,以脏腑立论,治妇人腹痛,尤重脾肝。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统四脏。所  相似文献   

4.
从肝脾肾辨证治疗眩晕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先 《中原医刊》1996,23(10):43-44
从肝脾肾辨证治疗眩晕的体会赵瑞先眩晕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本病病机复杂,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笔者认为:病机在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脾不外乎气血不足;在肝不外乎肝阳上亢;在肾不外乎肾虚。故治疗上当以调理肝脾肾三脏。1肝阳上亢当平肝潜阳若素体阳盛,肝阳上...  相似文献   

5.
多汗症是由于汗液分泌量超过机体体温调节及体内平衡所需导致全身或局部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疾病,归属于中医学“汗证”范畴,由阴阳失衡、津液疏泄失常所致。与众医家从心、肺、肾论治汗证不同,本文基于肝脾两脏探讨多汗症的病因病机,阐释调和肝脾对于汗证的重要意义,提出肝郁脾弱、营卫不和、阴阳失衡为其关键病机。临证多从肝脾入手,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调荣益卫为主要治疗原则,重视脏腑气血关联,健脾益气以固其本,疏肝解郁以调其气,脾运得健则益气有源,气畅血和则汗泄有道。方选逍遥散化裁,以肝木、脾土为主论治,补养后天,调畅气机,滋养五脏,调和气血,身强而神自安,气足而汗自止,肝脾同调,升降相因,五脏自和。  相似文献   

6.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依据,以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提供西医学研究证据,通过免疫调控、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等作用机制,制定不同病理阶段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治未病"优势,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硬化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为科研和临床更深入地相互转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其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一句,充分说明了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妇科名中医张良英教授重视古训,以古代名家理论作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经验,在临床实践中重视脏腑辨证,尤其是在肝脾肾的辨治方面颇有心得。从“温肾补先天、滋肾填精血”,“疏肝养肝调气血”及“健脾胃益生化之源而统血”三方面系统介绍张教授临床辨治妇科疾病之心法,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历代医家有关人体肝、脾的解剖和功能相关论述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现代医学对肝、脾等内脏器官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对中医"脏腑肝"、"脏腑脾"和西医"解剖肝"、"解剖脾"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认为:中医"脏腑肝"所对应的实体是西医"解剖脾"及其以"解剖脾"为代表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而中医"脏腑脾"所对应的实体则是西医"解剖肝"及其以"解剖肝"为代表的大小消化腺.并且认为,在中西医交流中,将中医"脏腑脾"翻译为"Liver",而将中医"脏腑肝"翻译为"Spleen"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肝脾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决定了两者密切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的相互为用,病理状态的相互传变,临床诊疗过程中的肝脾同治。认识肝脾相关对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调肝理脾法为历代医家认可,肝脾既有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又有体阴用阳的协同作用,现代医学已经阐述了肝脾参与消化系统的机制。肝脾一体的思想滥觞于《黄帝内经》,从肝治脾、从脾调肝、肝脾同治可以体现在肠道微环境改变;"肝喜调达"与"六腑以通为用",亦从中医理论解释了肝脾一体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以疏肝健脾法中药复方快胃舒肝丸结合抗抑郁西药氟西汀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6-12月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房及门诊连续就诊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氟西汀胶囊,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复方快胃舒肝丸,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2、4周时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减分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减分疗效均不断提高,并以治疗组的前后变化为明显,两组在治疗后第2、4周时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有显着差异,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较少,中药可以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结论] 治疗组在加用中药复方快胃舒肝丸后,能够更有效的改善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所伴发的消化系统症状,从而能够更好的改善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医古籍论述,结合现令人们的饮食生活规律,阐述了肝脾两脏在高脂血症发病过程中的生理病理及相互作用。认为肝脾是高脂血症发病及整个病程的主病之脏,提出肝脾失调为高脂血症的必经之路,舒肝健脾为高脂血症治疗的重要方法,并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肝的本义及肝脾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中医理论的源头所论,对肝的功能特征罢极之本、主疏泄、主藏血,以及肝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并从现代医学的视角,揭示肝的本质,同时探讨肝脾相关的渊源及临床运用上的意义。[结果]从本质上讲,肝的功能与现代医学中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类似,对机体各种功能起着调节作用,协调各脏腑之间的功能。肝的发病极易影响他脏致病。在各脏腑的相关之中,以肝脾相关尤其密切,肝从脾衍生,协助脾之运作,并完善了脾的功能。肝脾病变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得益彰。[结论]进行肝病与肝脾相关病变的临床证治的探讨,对肝脾脏腑的本质研究及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医古籍论述,结合现今人们的饮食生活规律,阐述了肝脾两脏在高脂血症发病过程中的生理病理及相互作用。认为肝脾是高脂血症发病及整个病程的主病之脏,提出肝脾失调为高脂血症的必经之路,舒肝健脾为高脂血症治疗的重要方法,并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医肝脾理论相关内容剖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思路,并从该角度阐述中西医理论内在联系,认为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相联系,肠道黏膜屏障功能(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IBF)、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肝与肠道免疫功能相互依赖、IBF障碍与肝损伤的恶性循环、改善肠道功能以保护肝脏的治疗理念均是肝脾理论现代生物学基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脾胃虚损、脾肾亏虚、肝失疏泄、经络气血不足、虚邪等方面,临床提倡辨证论治.脾气不足治以理脾益气,脾肾亏虚治以补益脾肾,在肝者助肝疏泄,病在经络或虚邪侵袭者,多调脾胃以补气补血,使正得复.常用单方、验方,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对重症肌无力的恢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原则,选取符合轻、中度抑郁症及中医肝郁脾虚型证候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疏肝健脾法(口服逍遥散)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氟西汀胶囊,疗程均为6周。结果①按中医疗效指数评估临床疗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②按HAMD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③治疗组在食欲下降、腹胀、入睡难、口干口苦及多梦等症状的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④应用逍遥散治疗,未见到不良反应。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抑郁症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舒肝健脾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口服舒肝健脾颗粒,对照组40例口服洛哌丁胺。[结果]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25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27例,无效8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舒肝健脾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