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醛固醇与肾素比值(ARR)与夜间血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1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RR的中位数值将其分为ARR低水平组(n=51)和ARR高水平组(n=62),比较两组患者日间血压如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血压如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同时收集血钾、血钠水平。结果 ARR高水平组NSBP、NDBP、血钠水平高于ARR低水平组,血钾水平低于ARR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BP、NDBP、血钠是ARR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2、1.397、1.214,P0.05),血钾是ARR升高的保护因素(OR=0.744,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RR与NSBP、NDBP、血钠呈正相关性(r=0.317、0.336、0.329,P0.05),与血钾呈负相关性(r=-0.621,P0.05)。结论夜间血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RR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邰胜  刘志华 《临床荟萃》2013,28(3):266-269
目的 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92例心力衰竭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准确记录监测时的心功能分级.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组.选取同时期门诊及住院的72例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动态血压参数与心功能分级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组的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24小时平均压(24hMBP)、白昼平均压(DMBP)、白昼舒张压变异(DDBP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DSBP(116.2±17.8) mmHg vs (123.9±14.5) mmHg,DDBP(69.5±10.2) mmHg vs (75.9±9.7) mmHg,24hMBP(89.4±12.5) mmHg vs (95.9±11.4) mmHg,DMBP(90.4±13.5) mmHg vs (100.2±11.5) mmHg,DDBPV(8.5±2.4) mmHg vs (10.4±2.4) mmHg(P<0.01).心力衰竭Ⅳ级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DDBP、24hMBP、DMBP、夜间平均压(NMBP)、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均明显低于Ⅱ级组和(或)Ⅲ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24hSBP、24hDBP、24hMBP、24hPP、24小时收缩压变异(24hSBPV)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DSBP、DDBP、24hMBP、DMBP、DDBPV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血压均值有下降趋势,心功能Ⅳ级患者24hSBP、DSBP、NSBP、DDBP、24hMBP、DMBP、NMBP、24hPP、DPP、NPP均低于Ⅱ级和Ⅲ级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LI)合并脑微出血(CMBs)患者血压及血清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治疗的老年LI患者115例,其中合并CMBs患者31例(合并CMBs组),未合并CMBs患者84例(无CMB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UA、FIB和D-D等的差异;分析合并CMBs组伴和不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合并CMBs组患者年龄≥70岁的比例、LI梗死病灶≥5个的比例、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无CMBs组患者(P<0.05);合并CMBs组患者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UA、FIB和D-D明显高于无CMBs组患者(P<0.05),而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的比例为12.90%,明显低于无CMBs组患者(P<0.05);合并CMB...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对肾移植患者24 h尿蛋白及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_1的影响.方法:选择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初次肾移植后伴轻、中度高血压(收缩压140~170 mm Hg,舒张压85~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8.6±19.2)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每组20例.氯沙坦组口服氯沙坦50 mg/d治疗,氨氯地平组口服氨氯地平5 mg/d治疗,要求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压、肾功能、24 h蛋白尿与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结果: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用药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 < 0.05),治疗6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均降至正常水平 (P < 0.01).治疗期间,2组血压下降值及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素氮、肌酐和血尿酸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6个月后,氯沙坦组24 h尿蛋白与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 0.05),氨氯地平组24 h尿蛋白与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无明显变化 (P > 0.05).氯沙坦组24 h尿蛋白与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均低于氨氯地平组 (P < 0.05).结论:氯沙坦与氨氯地平均可有效地控制肾移植患者的高血压状态,但氯沙坦可明显降低肾移植患者24 h尿蛋白与血、尿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水平,氨氯地平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血压变异性、昼夜动脉血压情况、脉压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检查,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对照组(认知功能正常) 80例与观察组(认知功能受损) 120例。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昼夜血压节律性变化、脉压指数(PPI)、左室质量指数(LVMI)、血清胱抑素C(Cys C)以及踝肱指数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心率(HR)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MMSE评分为(28. 23±1. 14)分,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2. 23±3. 14)分(P 0. 05)。观察组平均收缩压(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脉压(PP)、PPI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平均舒张压(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昼夜节律比为(10. 31±4. 19)%,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0. 85±0. 34) mm,与对照组的昼夜节律比(16. 73±3. 85)%及IMT(0. 67±0. 21)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与观察组杓型、非杓型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LVMI、Cys C高于对照组,踝肱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MSE评分与SBP、DSBP、NSBP、PP、PPI呈显著负相关(r=-0. 925、-0. 867、-0. 914、-0. 867、-0. 927,P 0. 05或P 0. 01),与DBP、DDBP、NDBP无显著相关性(P 0. 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昼夜动脉血压情况、LVMI、血清Cys C、脉压指数以及踝肱指数等因素影响。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血压及脉压指数,防止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逆转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延缓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乐定与常规降压药联合治疗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01—2015-01大连市中山区人民医院住院的64例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可乐定和常规降压药联合治疗后1周、2周、3周收缩压分别为(140.5±14.4)mm Hg(1 mm Hg=0.133 k Pa)、(137.2±13.9)mm Hg、(135.1±12.7)mm Hg,显著低于治疗前(165.8±15.0)mm Hg(P0.05)。治疗后1周、2周、3周舒张压分别为(88.1±5.7)mm Hg、(85.8±5.3)mm Hg、(85.2±4.9)mm Hg,显著低于治疗前(100.6±6.1)mm Hg(P0.05)。治疗后白昼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31.5±12.5)mm Hg、(125.7±11.6)mm Hg,显著低于治疗前(162.2±12.8)mm Hg、(142.4±11.9)mm Hg(P0.05);治疗后白昼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分别为(83.9±5.5)mm Hg、(78.1±5.3)mm Hg,显著低于治疗前(98.1±5.3)mm Hg、(87.6±5.5)mm Hg(P0.05)。结论可乐定与常规降压药联合治疗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的动态血压特点,并探讨血脂代谢异常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1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查、测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LDL-C水平:LDL-C3.4 mmol/L;LDL-C≥3.4 mmol/L,将EH组分为血脂正常组及高血脂组。收集并计算一系列相关的动态血压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血脂异常组较血脂正常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 MSBP)[(149.60±5.70)mm Hg比(139.93±4.18)mm Hg],白昼平均收缩压(d MSBP)[(152.60±5.70)mm Hg比(142.86±4.41)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n MSBP)[(147.52±6.05)mm Hg比(134.88±5.70)mm Hg],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 SBPV)[(12.33±0.89)mm Hg比(9.70±0.58)mm Hg],白昼收缩压变异性(d SBPV)[(10.72±2.24)mm Hg比(9.46±0.63)mm Hg]、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 SBPV)[(10.49±1.88)mm Hg比(9.13±0.69)mm Hg],晨峰收缩压[(35.53±2.98)mm Hg比(27.29±3.38)mm Hg]均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多表现为"非杓型"血压(66.67%比28.00%)。血压变异性与LDL-C(r=0.342),三酰甘油(r=0.831)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25)呈负相关。结论 LDL-C升高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数值及血压昼夜的节律;血脂代谢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无创性动态血压检测(ABPM)研究硝苯地平控释片对亚急性期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参数的影响及其降压疗效.方法 应用ABPM观察51例脑梗死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所得数据分析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的血压变异性(BPV)、平滑指数、晨峰血压控制及谷峰比值等血压参数的变化.结果 (1)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后第14天的收缩压(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舒张压(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较用药前均有明显降低[(144.70±14.89) mm Hg比(163.10±16.48) mm Hg,(145.67±15.20) mm Hg比(164.55±16.81) mm Hg,(140.85±19.46) mm Hg比(156.73±20.55) mm Hg,(81.24±8.88) mm Hg比(89.49±10.06) mm Hg,(81.25±9.40) mm Hg比(90.18±10.64) mm Hg,(81.34±12.10)mm Hg比(86.28±12.11) mm Hg;t值分别为11.01、11.53、5.29、8.71、7.53、2.31,P均<0.05)];(2)以标准差作为BPV的指标,治疗后第14天收缩压的24h收缩压变异性(SBPV)、日间收缩压变异性(d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16.52±4.38)mm Hg比(19.78±6.72) mm Hg,(15.45±4.71) mm Hg比(17.88±7.25) mrn Hg,(14.94±5.89) mm Hg比(19.17 ±8.27) mm Hg;t值分别为3.38、2.19、2.99,P均<0.05)],舒张压的BPV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平滑指数与BPV存在负相关(r≤-0.28;P均<0.05);(4)用药治疗后的收缩压晨峰血压[(22.65±12.77) mm Hg]较治疗前[(31.94±16.36) mm Hg]得以明显控制(t=3.20,P<0.01);(5)整体法计算24 h的谷峰比值(T/P),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是0.721和0.676;个体计算法得到的T/P比值,SBP为0.588±0.360,DBP为0.628±0.433.两种方法均>0.5.结论 有效控制血压及BPV对脑卒中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硝苯地平控释片能恒定释放药物,平稳降压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BPV及晨峰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醒后脑卒中(WUS)与非醒后脑卒中(non-WUS)血压昼夜节律、24 h动态血压特点对比分析,探讨WUS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按照卒中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WUS组43例和nonWUS组65例。比较两组的24 h动态血压、血压昼夜节律,探讨WUS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①WUS组夜间收缩压(160. 88±16. 85 mm Hg)、夜间舒张压(92. 63±8. 00 mm Hg)均明显高于non-WUS组(153. 91±16. 77 mm Hg,89. 00±9. 46 mm Hg),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5); WUS组日间平均脉压(72. 00±12. 25 mmHg)、夜间平均脉压(68. 25±10. 24 mm Hg)和24 h平均脉压(70. 00±11. 13 mm Hg)明显高于non-WUS组(67. 86±8. 65 mm Hg,63. 78±10. 79 mmHg,65. 19±8. 56 mm Hg),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5);②WUS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88. 37%,以反杓型和非杓型为主; non-WUS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69. 23%,以非杓型为主(P 0. 01)。结论 WUS与昼夜节律相关,以反杓型和非杓型为主,同时WUS日间、夜间和24小时平均脉压大、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后动态血压的变化特点.方法 对28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和25例合并慢性肾脏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B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血压比较:24 h舒张压B组高于A组[(80.9±13.4)mm Hg比(70.3±15.6)mm Hg,P<0.05)];B组夜间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高于A组[(160.2±17.8)mm Hg比(140.3±25.9)mm Hg和(82.6±16.1)姗Hg比(68.8±20.2)mm Hg,P<0.01].②血压变异性比较:B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13.5±3.9)mm Hg比(11.3±2.1)mm Hg和(9.2±1.2)mm Hg比(8.3±1.8)mm Hg,P<0.05],B组夜间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14.9±3.3)mm Hg比(9.3±2.1)mm Hg和(9.7±2.4)mm Hg比(8.0±2.2)mm Hg,P<0.01)].③血压趋势比较:A组血压趋势以非勺型为多,占64.3%(18/28),反勺型占10.7%(3/28);而B组反勺型占48.0%(12/25),非勺型占40.0%(10/25).结论 肾性因素参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趋势紊乱,夜间血压及变异性明显增加,均可成为肾功能继续恶化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无原发性高血压的成年肥胖男性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及相关因素.方法 行体检无高血压的成年肥胖男性(腰围≥90 cm)48例,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检测空腹血糖(FPG)、血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尿酸(UA)含量,并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非杓型血压检出率为54.2%.非杓型组BMI、WC、TG及UA均高于杓型组(P均<0.01).非杓型组24 h平均收缩压[(130.9±7.8)mm Hg]和平均舒张压[(82.5±7.0)mm Hg]均高于杓型组[分别为(123.8±8.3)、(77.1±7.8)mm Hg](P均<0.05);夜间平均收缩压[(125.3±7.5)m Hg],平均舒张压[(77.7±8.8)mm Hg],收缩压负荷[75.0%(57.5~90.3)%]及舒张压负荷[33.0%(9.0~71.0)%]均高于杓型组[(105.1±5.5)mm Hg、(64.6±6.0)mm Hg、12.0%(0.0~20.0)%及0.0(0.0~12.0)%](P均<0.01).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WC(β=-0.364,P=0.001)和TG(β=-0.451,P=0.011)为影响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的独立危险因素;WC(β=-0.459,P=0.000)、年龄(β=-0.403,P=0.002)和UA(β=-0.025,P=0.016)为影响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腰围影响无原发性高血压的成年男性血压的昼夜节律,控制腹型肥胖对预防高血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段服用氯沙坦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门诊急诊收治的70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均给予氯沙坦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于晚上19:00服药,对照组患者于上午07:00服药,均治疗48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全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 SBP、24 h DBP),昼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d SBP、d DBP),夜间平均舒张压和舒张压(n SBP、n DBP),晨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晨间SBP、DBP)和异常血压形态的纠正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晨间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晨间SBP及D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异常血压形态的纠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不同时间段服用氯沙坦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但夜间服药降低晨间血压及纠正异常血压形态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混沌理论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本院心血管内科及中医病房住院的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2~3级患者120例(男72例,女48例);同期本院体检者113例(男57例,女5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参考杓状曲线和散点图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中的24 h收缩压平均值(24 h SBP)、24 h舒张压平均值(24 h 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BPSD)、夜间血压下降率、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CV)进行分析,观察两组变化.结果 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组24 h SBP、24 h DBP、24 hSBPSD、24 h DBPS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 h SBP(mm Hg,1 mm Hg=0.133 kPa):145.50±9.90比110.60±8.20,24 h DBP(mm Hg):85.62±11.08比66.68±6.78,24 h SBPSD(mm Hg):15.66±4.52比11.95±3.14,24 h DBPSD(mm Hg):11.32±2.89比9.28±2.03,均P<0.053,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2%(5/120)比96.5%(109/113),P<0.05],且男性、女性患者与相应健康人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4 h SBPCV、24 h DBPCV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混沌理论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晨峰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及降压疗效.方法 选择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未达标的老年高血压晨峰患者92例,观察睡前加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血压及血压晨峰的变化和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9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140.1±12.7)mm Hg,晨峰收缩压(45.6±10.8)mm Hg,尿微量白蛋白[(58.6±3.7)mg/L]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睡前加服厄贝沙坦治疗后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129.5±11.8)mm Hg]下降(t=3.18,P<0.05),晨峰收缩压[(14.2±4.1)mm Hg]下降(t=5.74,P<0.01),尿微量白蛋白[(31.7±3.1)mg/L]显著降低(t=5.24,P<0.01).结论 厄贝沙坦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压晨峰,提高血压达标率,降低尿微量白蛋白.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社区干预对高血压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为一般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社区干预.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的建立率进行测评;观察2组患者6个月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治疗6个月末动态血压检测(ABPM)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接受社区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且整体健康行为建立率也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6个月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PM显示6个月末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24 h平均收缩压明显下降[(124.56±11.32)mm Hg与(138.65±10.63)mmHg,t=14.347,P<0.01]、舒张压明显下降[(82.75±12.34)mm Hg与(92.67±11.68)mm Hg,t=9.237,P<0.01],24 h血压负荷均明显下降,其中收缩压[(10.67±3.64)mm Hg与(14.86±4.16)mm Hg,t=11.985,P<0.01],舒张压[(9.65±4.26)mm Hg与(16.45±3.89)mm Hg,t=18.638,P<0.01],谷峰比值均明显升高,其中收缩压[(80.85±8.46)mm Hg与(76.17±9.38)mm Hg,t=5.805,P<0.01],舒张压[(76.85±9.29)mm Hg与(69.75±8.47)mm Hg,t=8.9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干预治疗能有效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血尿酸水平的关联性。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因首次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在宣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385例,并完善动态血压监测。根据三分位方法将纳入患者分为低血尿酸组(≤305 mmol/L)128例,中血尿酸组(305~386 mmol/L)130例,高血尿酸组(>386 mmol/L)127例。基于多变量回归分析新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水平与收缩压变异系数以及舒张压变异系数的关系。结果 与低血尿酸组比较,中、高尿酸组患者的白天收缩压血压负荷、白天收缩压平均值、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更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中高血尿酸分组是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及中、高血尿酸分组是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在新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是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及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d)联合替米沙坦(40mg/d)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晨峰、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血清高尿酸发病情况;观察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及其复方制剂(氯沙坦+氢氯噻嗪)降压治疗6周后EH患者血清尿酸(SUA)及电解质的变化。方法选择重庆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09年4月至2013年12月门诊及住院确诊并连续诊疗的EH患者1 079例,其中男女之比662∶417,平均年龄(60.97±12.4)岁,完整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压1 007例、肾功能及电解质603例。结果 EH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为25.76%(278/1079);和EH组比较,EH合并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肌酐及体质量指数升高,且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均P0.05)。于降压治疗6周后68.92%(694/1 007)的患者收缩压小于40mm Hg,84.81%(854/1 007)的患者舒张压小于90mm Hg。不同药物降压治疗后SUA和血钾变化:小剂量氢氯噻嗪组SUA平均升高(43.82±71.78)μmol/L(P0.01),氯沙坦组平均下降(44.97±90.64)μmol/L(P0.01,100mg组优于50mg组),氯沙坦+氢氯噻嗪组平均下降(7.46±84.62)μmol/L,三组药物治疗后SU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氢氯噻嗪组血钾平均下降(0.31±0.43)mmol/L(P0.01),与氯沙坦组[(0.06±0.42)mmol/L]和氯沙坦+氢氯噻嗪组[(-0.04±0.43)mmol/L]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有体质量指数增加和肾功能损害趋势;低剂量噻嗪类利尿剂会加重SUA增高和低血钾,氯沙坦呈剂量依赖性降低SUA,而氯沙坦+氢氯噻嗪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短时血压变异性(BPV)影响的差异,明确高血压患者最佳钙离子通道拮抗剂治疗方案。方法连续入选心内科门诊首诊二级高血压患者共2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组130例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130例,均进行相应药物治疗共6个月。24 h动态血压监测测定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变异系数及血压晨峰评估BPV。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高血压患者BPV差异。结果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组相比,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血压晨峰[(33.2±2.0)mm Hg比(31.8±2.1)mm Hg,P0.001]、收缩压标准差[(8.35±1.30)mm Hg比(8.01±0.82)mm Hg]、收缩压变异系数[(0.083±0.011)比(0.079±0.012)]均明显升高(均P为0.012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短时BPV,尤其是收缩压BPV及血压晨峰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疗程为30 d,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分别于治疗前后完善24 h动态血压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针刺治疗后血压变异性各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各指标(连续RR间期标准差、平均5 min RR间期标准差、平均5 min 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连续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相邻RR间期大于50ms的百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改善心率变异性,从而可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