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组日本血吸虫FKBP12基因的酶活性及其转录水平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Sj)FK506结合蛋白12(FKBP12)进行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PPIase)活性鉴定,并比较它与26000Mr的谷胱甘肽转移酶(Sj26GST)基因在成虫、尾蚴和虫卵的转录水平.方法 从成虫RNA中RT-PCR扩增SjFKBP12基因,将其克隆人pGEX-4T-1载体中,诱导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经纯化后进行PPIase活性测定.利用RT-PCR半定量分析SjFKBP12基因与Sj26GST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将SjFKBP12基因成功克隆人pGEX-4T-1载体中后,表达、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有PPIase活性.SjFKBP12在尾蚴与虫卵期的转录水平相仿,都高于Sj26GST基因,是成虫期转录水平的1.5倍左右.结论 成功鉴定了重组SjFKBP12酶活性,SjFKBP12在尾蚴和虫卵期较高的转录水平,为将其进行疫苗等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和发现日本血吸虫新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我们构建了日本血吸虫抗原PSj^514与表达载体pGEX-1λt重组体,表达克隆pGSj24。对工程菌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分析证实,特异性表达产物是分子量约为22kDa的两条十分接近的蛋白带。该蛋白可溶性蛋白,表达方式为分离表达,可被日本血吸虫免疫兔血清,感染兔血清及病人血清特异地识别。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Sj16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构建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Sj)Sj16基因重组杆状病毒。方法从日本血吸虫尾蚴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出Sj16基因全编码区序列,将其克隆到载体pET30a(+)中,通过PCR将Sj16基因连同pET30a(+)多克隆位点下游的6×His·Tag一起扩增出来,插入donor载体pFastBacHTa中,构建重组杆状病毒donor载体pFastBacHTa-Sj16-His,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GFP进行转座,提取重组Bacmid,用Lipofectin法转染昆虫细胞Sf9使其包装成有感染性的重组杆状病毒。结果构建了含日本血吸虫Sj16基因的重组Bacmid-GFP-Sj16-His,转染Sf9细胞后,获得了有感染力的重组杆状病毒。结论成功构建了日本血吸虫Sj16基因重组杆状病毒,为下一步重组Sj16蛋白表达和Sj16基因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应用RT PCR方法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细胞体外在SEA与ConA诱导下产生的IL 2从mRNA转录水平进行研究 ,以探讨该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肉芽肿形成与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未感染和感染 3周小鼠脾细胞均无IL 2表达 ,感染后第 5周的小鼠脾细胞出现IL 2特异性条带 ,感染后第 8周IL 2表达明显增强 ,感染后第 1 0、1 2周无论SEA或ConA都不能诱导IL 2mRNA的转录。表明IL 2表达的动态变化与肉芽肿的形成、发展及调节相平行 ,提示IL 2可能在肉芽肿形成和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获得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熟肽基因的DNA,进行原核克隆和表达.并比较它与Sj26kd的谷胱甘肽转移酶(Sj26GST)在成虫和虫卵期的转录水平.方法 根据美国国立生物信息学中心(NCBI)上登录的小鼠TGF-β1基因的全长序列,设计两条位于保守区的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利用RT-PCR从日本血吸虫成虫的mRNA中扩增SjTGF-β1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和鉴定.克隆SjTGF-β1成熟肽基因的cDNA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3,将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株并诱导表达.利用RT-PCR半定量分析SjTGF-β1基因与Sj26GST基因在成虫和虫卵期的转录水平.结果 成功获得并构建了SjTGF-β1成熟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融合表达后的重组融合蛋白经SDS-PAGE分析,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 5000.与目的 基因编码蛋白的预测分子量相符.SjTGF-β1在成虫与虫卵期的转录水平都低于Sj26GST基因,但虫卵期的转录水平比成虫高.结论 SjTGF-β1成熟肽基因的获得为其编码序列全长的获得奠定了基础;重组融合蛋白的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保障;虫卵期该基因的转录水平高提示该基因在血吸虫虫卵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大陆株26KDa基因重组蛋白保护性免疫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rSjc26GST分别抗原可诱导宿主产生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获得免疫的小鼠虫贡荷与肝、脾组织中虫卵负荷均下降,减虫率与肝、脾减卵分别为30与57.11%、79.97%。ELISA测免疫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升高。提示rSjc26GST作为日本血吸虫病候选疫苗矍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立论依据】 日本血吸虫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累计感染者超过8 000万,对人类的危害极大。目前日本血吸虫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但对于其重要基因的功能的研究却较少。 【设计思路】 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是真核细胞的一个关键调控机制,其中蛋白磷酸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调节因子,广泛参与细胞周期循环、细胞分化与凋亡、信号转导等生命活动。目前,蛋白磷酸酶在寄生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血吸虫的研究中发现,外源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抑制虫体的繁殖。而在弓形虫中的研究还发现,提高其PP2C磷酸酶活性可显著抑制虫体的繁殖。而在酿酒酵母等模式生物中的研究均发现,PP2C磷酸酶在细胞周期循环等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对于日本血吸虫PP2C蛋白磷酸酶的认识却几乎空白,本课题对其功能的研究有助于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和新药的研发。 【实验内容】 采用PCR等方法克隆日本血吸虫PP2C蛋白磷酸酶编码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并检测表达产物的去磷酸化活性;利用RT-PCR检测PP2C蛋白磷酸酶的组织特异性;利用融合PCR方法构建带有酿酒酵母启动子的日本血吸虫PP2C基因,并导入酿酒酵母PP2C缺失株,检测其与酿酒酵母PP2C功能上的联系。 【材料】 本实验主要以日本血吸虫为实验材料,同时,实验中还会利用酿酒酵母PP2C蛋白磷酸酶缺失株;原核表达载体采用pET28a,酿酒酵母表达载体采用pRS316和pHAC181。 【可行性】 前期我们已经鉴定了白念珠菌中的PP2C蛋白磷酸酶,建立了成熟的研究方案。此外,经过序列分析,我们已经初步找到日本血吸虫中编码PP2C蛋白磷酸酶的10个基因,经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具有 PP2C催化结构域。 【创新性】 本研究首次对日本血吸虫的PP2C蛋白磷酸酶进行鉴定和功能研究,对于理解其在日本血吸虫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可为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正>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它威胁着全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约6亿人口的健康,估计感染人口约为2亿,患者2千万左右。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该病是所有寄生虫病中分布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多年来,防治血吸虫病一直是靠传统的吡喹酮药物化疗和杀灭钉螺的方法。但效果并非尽如人意,其原因包括多方面:首先,吡喹酮对已造成的损害组织作用甚微,且化疗药物的应用,还可能造成临床症状的不典型,使血吸虫的早期诊断难度加大,同时大规模使用吡喹酮治疗时有诱发某些虫株产生耐药性的可能;同时,血吸虫保虫宿主种类繁多,如牛、羊、鼠等哺乳动物,据统计全世界有54万头病畜,都可以作为其传染源;其次,作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其分布的水域面积广阔,有螺面积估计约34亿平方米,加之山区丘陵地形复杂等原因,使消灭钉螺具有相当难度;第三,血吸虫尾蚴感染速度非常之快及感染后不能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易重复感染等。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应考虑借助于疫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Mf2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保护效果测定。方法 将SjMf2基因亚克隆至pCEX—5X—3原核表达载体,以GST融合蛋白的形式在ER2688中表达,表达产物免疫小鼠,免疫用抗原剂量为50μg/次.鼠,对照组分别注射FCA或PBS,在0、2、6周共免疫3次。第3次免疫后2周进行攻击感染,42d后杀鼠,观察减虫和减卵效果。结果 在IPTG诱导下,表达载体中的SjGST基因与重组的SjMf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以高效表达,形成了SjGST—Mf2融合蛋白,用这种融合蛋白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27.75%的减虫率和45.7%的每雌肝组织虫卵减少率(LEPF)。结论 SjMf2基因亚克隆至pGEX—5X—3载体后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能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日本血吸虫新基因—腺苷酸激酶基因的发现与克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将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ion sequence tag,EST)策略及同源性搜索发现的日本血吸虫新基因-腺苷酸激酶(adenylate kinase,AK)cDNA克隆到表达质粒,pET32a( )上,为下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做准备,方法:将插入于pTriplEx2质粒上的cDNA进行,测序,用BLASTn程序搜索测序结果,根据表达质粒pET32a( )上的克隆位点及该cDNA序列设计PCR引物,将PCR产物纯化后连接到pMD 18-T载体上,将重组T载体经EcoR I/Xho I双酶切后切下的SjAK基因导入原核一表达质粒pET32a( )中,结果:本研究所发现的新基因与曼氏血吸虫AK基因的同一性达86%,PCR产物的片段长度与预期大小一致,重组T载体及表达质粒经EcoR I及Xho I双酶切后有具有与目标片段工度相符的插入片段,结论:发现日本血吸虫的cDNA与曼氏血吸虫AKcDNA高度同源,并且成功地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SjAK。  相似文献   

11.
目的:获取高纯度的日本血吸虫重组GST蛋白(rSjGST),并制备单克隆抗体。方法:纯化rSjGST后,以其作为抗原,免疫Balb/c雌鼠,并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rSjGST的单克隆抗体,以ELISA方法测定抗体的效价,以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抗体的特异性。结果:纯化出大量的高纯度rSjGST,并且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抗rSjGST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3C12。用试剂盒检测出单抗的亚型为IgG1。结论:依靠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出rSjGST,成功制备单克隆抗体,为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新基因——腺苷酸激酶基因的发现与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ion sequence tag, EST)策略及同源性搜索发现的日本血吸虫新基因——腺苷酸激酶(adenylate kinase,AK)cDNA克隆到表达质粒pET32a(+)上,为下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做准备。方法将插入于pTriplEx2 质粒上的cDNA进行测序,用BLASTn程序搜索测序结果,根据表达质粒pET32a(+)上的克隆位点及该cDNA序列设计PCR引物,将PCR产物纯化后连接到pMD 18-T载体上,将重组T载体经EcoRⅠ/XhoⅠ双酶切后切下的SjAK基因导入原核可溶性表达质粒pET32a(+)中。结果本研究所发现的新基因与曼氏血吸虫AK基因的同一性达86%,PCR产物的片段长度与预期大小一致,重组T载体及表达质粒经EcoR I及XhoI双酶切后证明具有与目标片段长度相符的插入片段。结论发现日本血吸虫的cDNA与曼氏血吸虫AK cDNA高度同源,并且成功地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jAK。  相似文献   

13.
日本血吸虫重组32kD抗原的纯化和诊断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SDS-PAGE结合电渗洗脱的方法分离,纯化日本血吸虫重组32kD抗原;用酶联免疫印迹技术分析纯化抗原的免疫活性。用纯化抗原,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和可溶性虫卵抗原分别检测慢性血吸虫病人肺吸虫病,肝吸虫病人,钩虫和健康人血清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小鼠不同时间后的IgG抗体。方法:将10^6CFU疫苗采用皮下和静脉注射分别免疫BABL/C鼠,分别于免疫后0、4、8、10、14和16周各剖杀4只,收集血清,常规ELISA法检测IgG抗体,同时设PBS皮下注射对照组。结果:皮下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IgG抗体水平都于免疫后4周显著增加,免疫后10周达最高水平,并持续在较高水平至免疫后16周。疫苗免疫后10周静脉注射组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皮下注射组。结论: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静脉注射免疫效果优于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血吸虫新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克隆并分析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新基因,提供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方法:用Sj雄虫可溶性抗原免疫家兔血清为探针筛选Sj成虫cDNA文库,将所获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断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通过互联网NCBI GenBank和蛋白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得11个阳性克隆,经分析有2个新基因,分别是Sj-P8(GenBank注册号AF517843)和Sj肌球蛋白cDNA序列(GenBank注册号AY770506),分别编码含7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和含212个氨基酸的蛋白片断。结论:Sj-P8和Sj肌球蛋白cDNA序列可能为日本血吸虫疫苗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获得日本血吸虫Nanos样蛋白基因的cDNA 序列,克隆、表达和纯化原核蛋白并初步鉴定.方法 应用PCR法扩增获得日本血吸虫Nanos样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将该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诱导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用纯化后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分别用 ELISA 和 W...  相似文献   

17.
18.
用低浓度PEG(MW6000)提取的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直接免疫家兔,制备CIC兔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印迹技术(EITB)分析鉴定日本血吸虫CIC中抗原成份。结果表明,CIC中成虫及其排泄分泌物源性抗原成份有17种,虫卵源性抗原成份有5种。且IFAT方法分析CIC中抗原成份定位于成虫表膜及肠腔上皮。  相似文献   

19.
用基因重组技术 ,将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 (rSj97)基因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QE30上。在IPTG诱导下 ,重组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以高效表达。通过快速蛋白质液相色谱仪 (FPLC) ,经TALON柱和离子交换柱两步分离纯化 ,获得大量高纯度的重组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 ,为水牛现场试验提供了充足的抗原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用血吸虫病人混合血清从中筛选出日本血吸虫抗原基因表达克隆。以研制日本血吸虫病的分子诊断抗原和分子疫苗抗原。从日本血吸虫成虫提取总RNA并纯化mRNA,合成cDNA后,再与噬菌体λgt11重组构建cDNA文库(陈淑贞等19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