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菌型麻风21例单疗和联合化疗2年疗效对比观察于安新,王仁德,邹纯英大连市皮肤病防治中心(邮政编码116021)本文就多菌型(MB)麻风21例经临床、细菌指数(BI)及应用乙酰乙酸盐(FDA)或溴乙啡啶(EB)荧光染色检测死活麻风菌(ML),对其疗效...  相似文献   

2.
石蜡包埋组织中麻风菌基因扩增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用石蜡包埋组织中麻风菌DNA进行基因扩增的试验.方法用Texpat试盒将石蜡切片脱蜡、破壁和释放麻风菌DNA并用100%乙醇沉淀纯化DNA,用引物RPOT(F)和RPUT (R)进行PCR.结果细菌指数大于1+的33份石蜡包埋标本,28份PCR阳性,细菌指数为0的标本PCR阴性.阴性对照呈阴性反应,阳性对照呈阳性反应,方法敏感度达0.04pgDNA水平.结论用本法可从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释放麻风菌DNA,并获得满意基因扩增结果.  相似文献   

3.
从皮肤感染部位取材的染色涂片中,测定麻风杆菌生活力的形态指数(MI)是快速评价麻风病化疗效果的标准之一,尤其在治疗早期是这样。用萋尼(ZN)氏法染色的涂片中菌体均匀一致,且整个菌体深染的麻风菌(完整菌)可认为是有生活力的,反之,不完整着色的麻风菌(非完整菌)则是没有生活力的。作者测定了利福平、B663和B1912对小鼠足垫中麻风杆菌完整菌比率(SR)的影响,并评  相似文献   

4.
多菌型麻风完成联合化疗(MDT)后通常推荐随访5年,这一时间是否恰当尚有疑问。作者报告2例在停止MDT后在长期随访中复发。 病例1:男性瘤型麻风患者,45岁,1978年10月皮肤查菌细菌指数(BI)为5.33,形态指数(MI)0.25%。给予利福平(RFP)600mg/d、氯  相似文献   

5.
麻风菌的检查对麻风的诊断、分型、疗效评价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对检验结果的记录方法不容忽视。目前的记录方法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查菌部位数不同,致BI的变动很大,二是看不出查了几个部位及阳性、阴性部位各是多少?为了使BI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病人的带菌情况,建议将BI的报告方式作些改变,即在细菌指数的后面加一个带括号的分数式:)阳性涂点个数/涂点总个数),如BI=1.25)2/8)。  相似文献   

6.
监测麻风化疗的效果亟需检测麻风菌活力的快速方法,为此作者对麻风菌的ATP含量、形态指数(MI)及FDA/EB荧光染色进行了比较。麻风菌是从23例多菌型病人中提纯的,这些病人治疗期不同,而所用药物相同。5例健康者作对照。用生物发光技术测定ATP含量,它能象菌落计数那样准确地测定少量可培养的杆菌。用同一标本进行上述3种测定,结果表明MI≥1%时所测15例的ATP含量/完想菌之比相当稳定,ATP2.02×10~(-15)~5.6×10~(-15)克/完整菌平均3.46×10~(-15)克,此比率的变化范围在2.8倍以内;此15例以绿染菌作“假定的活菌”时,ATP的含量为0.22×10~(-15)~1.98×10~(-15)克/绿染菌的变化达9倍,绿染菌的百分比与ATP  相似文献   

7.
用氨苯砜治疗少菌型麻风仍需要很长的时间(2~5年),长期监督治疗不太可能.利福平对麻风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使多菌型麻风的细菌形态指数降至0,只需每周900mg共2月.因为考虑到少菌型麻风细菌少于10~6,利福平900mg每周一次共8周可能治愈,所以作者在布隆迪和亚的斯亚贝巴进行本研究.方法:参加研究的病人必须临床和组织学证实为结核样型麻风(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或  相似文献   

8.
细菌指数(Bl)作为一种菌荷半定量测定法常被用以判断多菌型麻风对治疗的反应。然而BI并不能提供有关细菌生死的信息,而且菌死后很长一段时间BI才发生变化。由于麻风菌不能在试管内培养,鼠足垫试验要长时间后方可获得结果,所以急需一种快速敏感的方法测定麻风菌的活力以评价药物疗效。三磷酸腺苷(ATP)存在于所有不同种类的细胞活体内,细胞死后不久便消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麻风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特别注意T抑制细胞(Ts)、T辅助细胞(T_H)、白细胞间素—2(IL—2)及其受体(IL—2R)的作用,以及γ干扰素(gINF)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看来吞噬麻风菌的巨噬细胞原先是正常的,吞噬麻风菌后才出现异常。麻风菌糖脂抗原显然能选择性地刺激Ts,从而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法检测石蜡标本中麻风菌DNA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基因库(GenBank)发表的M. leprae的全基因组序列,以一段重复序列(repetitive ele ̄ment,RLEP)为扩增靶序列,合成引物和探针,构建质粒pGEMT-101作为标准品,用Real-time PCR对石蜡标本进行麻风菌DNA检测,并评价其敏感性。结果:对52例麻风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麻风菌进行了检测,不同型别麻风(LL:8;BL:10;BT:28;TT:6)的石蜡标本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0%(8/8)、80%(8/10)、78.57%(22/28)、50%(3/6)。结论: Real-time PCR方法可在石蜡标本中快速灵敏的检测到麻风菌DNA。  相似文献   

11.
作者曾报告Benzoxazinorifamycin(KRM-1648)在治疗小鼠麻风菌感染的疗效比利福平(RFP)强的多。本研究中对KRM-1648与氨苯砜(DDS)、氯苯吩嗪(B663)合用在裸鼠中抗麻风菌感染的活性进行了评价。 药物体外抗麻风菌活性以BACTEC 460TB系统检测。自裸鼠麻风菌感染足垫制取菌悬液,提纯麻风菌后,混悬于不含吐温80的7H9培养基中。KRM-1648,DDS和B663以乙  相似文献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抗麻风菌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和核酸探针,以及聚合酶链反应,现已被实验性地用于麻风的诊断、菌种鉴定和分子免疫遗传学研究中,目前仍处于发展之中。单克隆抗体(McAb)主要用于检测麻风菌抗原和相应的抗体,以及鉴定分枝菌属。  相似文献   

13.
RT-PCR检测16S rRNA基因片段对麻风菌活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风病患者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基因片段判断麻风菌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BI值和联合化疗(MDT)的疗期对27例麻风患者分组,以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的特异性片段。结果:(1)无论BI高低,未经治疗的患者16S rRNA均为阳性。(2)MDT治疗、BI≥3~6者的11例患者中:有9例16SrRNA为阳性,MDT疗期小于和大于6个月的两组中均各有1例患者16S rRNA阴性。(3)MDT治疗、BI≤2的6例患者:有1例MDT小于6个月病人其16S rRNA阳性,其余5例患者16SrRNA均为阴性。结论:随MDT治疗的进行,麻风菌16S rRNA阳性患者比例减少;诊断时BI值越低的患者中,经治疗后皮损中麻风菌16S rRNA阴转的比例增大,提示麻风菌16S rRNA与患者皮损中麻风菌活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该文报告了 1981年 12月在印度KarigiriSchief felin麻风研究培训中心开始的WHO推荐MB麻风联合化疗 (MB MDT)方案治疗 2年的研究中 ,3例多菌型 (MB)麻风治疗后经 12~ 15年随访 ,复发为组织样麻风瘤。例 1:男 10岁 (196 8年 )时临床和病理诊断为瘤型麻风 ,常规部皮肤查菌涂片细菌指数 (BI)为 3.5 ,经氨苯砜 (DDS)单疗 5年 ,皮肤查菌阴性 ,以后继续用DDS单疗。在DDS单疗 14年和皮肤涂片查菌转阴 9年后 ,即在 1982年 6月患者BI为 0 .75 ,临床仍不活动 ,予WHOMB MDT治疗 2年停止治疗。此…  相似文献   

15.
利用鼠麻风菌的细胞培养模型试验了几种药物对鼠麻风菌的作用。利福平(10μg/ml)和链霉素(100μg/ml)能抑制巨噬细胞中鼠麻风菌的增殖,而氨苯砜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与在鼠麻风动物感染模型中的结果完全一致。新药R—773(10μg/ml和5μg/ml)也能抑制细胞内鼠麻风菌的增殖。因而,鼠麻风菌的巨噬细胞模型可望作为麻风药物筛选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生化实验证明麻风杆菌和鼠麻风杆菌是代谢上完整的菌,它们能氧化琥珀酸钠、含硫氢基的物质以及油酸、吐温80和酵母提取物中之未知的热稳定成分。鼠麻风杆菌能氧化上述某些物质产生三磷酸腺苷(ATP)。基于这些研究,作者设计了体外培养麻风杆菌用的培基,并用人麻风瘤(以下简称H)和用麻风杆菌感染的犰狳(以下简称A)中的菌进行培养试验。结果均分离出强抗酸分枝杆菌并能规律地传代培养。其主要的做法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根据人麻风菌细胞壁的类脂质容易被吡啶(Pyridine)溶解的原理,可用在染色上鉴别人麻风菌和鼠麻风菌。方法:将人、鼠麻风菌涂片标本,置于60℃吡啶溶液浸泡20小时后,除去吡啶,用萋(?)尼氏染色。结果:麻风患者病变部位和人麻风菌接种于小鼠足垫部位的麻风菌,经吡啶处理后均丧失抗酸性,而鼠麻风菌的各种菌株则不丧失抗酸性。这个结果可以用于人、鼠麻风菌的鉴别。在人麻风菌动物接  相似文献   

18.
形态指数(MI)未能解决死、活菌的鉴别。为了研究及测定化疗效果, 亟需有快速、易行、可靠的测定麻风菌死、活的方法、目前胸腺嘧啶核苷标记法及测定ATP酶浓度的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细菌,还需要相当的设备,而荧光染色法则简单易行。采LL、BL病人皮肤涂片及犰狳麻风菌液涂片,各涂3份,分别用Z-N染色检查MI;乙酰乙酸荧光素(FDA)/溴乙啡啶(EB)染色,活菌为黄色,死菌为绿色(见本刊创  相似文献   

19.
83例多菌型麻风MDT期间发生Ⅱ型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实施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化疗(MDT)方案中多菌型(MB)麻风Ⅱ型反应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本院1993年1月~2002年4月入院治疗的多菌型麻风83例,在采用MDT治疗过程中发生Ⅱ型麻风反应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20.
2例均系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44岁,因患多菌型麻风病而进行联合化疗(MDT),分别在完成疗程10个月、4个月后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用抗麻风反应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而且皮肤查菌细菌指数升高,但(加)用联合化疗药物后,麻风反应被控制,皮肤查菌也渐转阴,达到或接近临床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