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预防措施以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和静脉壁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 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预防广谱抗生素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尔迈5号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给予维尔迈5号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丹王颗粒口服治疗。治疗14天后,对治疗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两种药物均能明显地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症状,两药物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维尔迈5号能有效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患者的疾病状况。结论:维尔迈5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32 例产褥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产后活动少,剖宫产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 溶栓及抗凝治疗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手术后小腿出现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早出现并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手术后肢体加压包扎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结论:下肢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显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下肢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是临床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都将造成深静脉功能不全,给患者带来长期痛苦,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在急性期内可并发肺栓塞,重者可以致命。据报道,外科大手术未采用预防措施的患者,DVT患病率为25%,尸检发生率为35%~52%。大部分患者虽经初步治疗,但血栓未能完全消融,随即转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深静脉内的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属中医“恶脉”、“青蛇毒”范畴。近年来笔者辨证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36例,收到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其中28例为住院患者,8例为门诊病人。男性23例,女性13例。病程最短1d,最长者5个月。手术后8例,久坐者12例,长期卧床8例,无明显诱因者 8例。属Ⅰ型者 16例,Ⅱ型者 11例,Ⅲ型者9例。2辨证论治 Ⅰ型(湿热型):发病急骤,疼痛剧烈,压痛明显,按之凹陷、步履艰难,伴发热或患肢红热,白细胞增高,舌苔薄黄或黄腻,舌质红,…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较常见的1种疾病,如治疗不及时,可遗留下肢肿胀、色素沉着、皮炎、溃疡等后遗症.以往传统的非手术治疗均应用抗凝、溶栓等全身疗法,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治疗时间长、病情恢复慢、并发症多.我院1998年11月至2002年8月,采用蕲蛇酶与其他药物配伍后组成复方制剂,经股动脉注射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好发于左下肢 ,西方国家报道发生率高达 30 %~ 5 0 % ,而我国仅为2 .6 % [1 ]。笔者总结了 1990~ 2 0 0 0年 16例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 ,并就其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2 8~ 6 9岁 ,平均年龄 5 4岁 ;对照组为随机抽取 32例腹部手术患者。对照组与血栓组年龄、麻醉、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无明显差异。1.2 方法 分别对血栓组的体重、输血情况、红细胞压积、术式、全身性疾病进行对比分析 (用χ2 检验取 P=0 .0 5为显著性水平 )。1.2 …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髋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中医"治未病"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对于DVT的防治具有良好效果。本文对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各方法,通过中药内服外用、练功疗法、机械疗法等3个方面予以综述。综合疗法较单一疗法有优越性。制定一项系统规范的中医药标准作为执行范本,是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预后不好,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随着血管外科学的发展和先进仪器的发明,临床中对DVT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多种方法联合治疗DVT效果更佳,已为临床认可。但如何寻觅一套综合有效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静脉导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健肢股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经患肢股静脉或内踝处大隐静脉穿刺置管,应用尿激酶100 mg/120 ml以5 ml/h于溶栓导管持续泵入、肝素100 mg/120 ml以5 ml/h于鞘管内持续泵入,每24~48 h经溶栓导管造影检查,如未溶通继续溶栓治疗,疗程最长1周。结果本组11例血栓完全溶通,4例部分溶通,1例完全不通(合并左髂静脉闭塞,予以球扩+支架治疗),治疗过程中有1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3例有穿刺点处渗血。结论经皮静脉导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疾病,多发于下肢,如不及时妥当地诊断与治疗,大多将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引起致命性的肺动脉栓塞。对DVT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取栓等。目前国内研究者对DVT治疗的用药方法、剂量、溶栓途径、时机及取栓适应证等仍有不同看法。寻觅一套综合有效的治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与验证。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观察鸟头汤加味治疗痛痹的疗效。方法:门诊收集符合冠心病胸痹诊断的病例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萘丁关酮片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纽在西医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鸟头汤加味,30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结论:鸟头汤加味治疗痛痹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提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对我院1997~2002年间37例LDVT病历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LDVT患者中,具有危险因素者占97.3%,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创伤(40.5%)、高血压病(29.7%)、恶性肿瘤(27.0%)、糖尿病(18.9%)和长期卧床(16.2%)。随着年龄的增长,危险因素数量相应增多。LDVT的临床表现以下肢肿胀和疼痛最常见。LDVT的累及部位以股静脉最多见。37例中4例出现肺栓塞。LDVT的诊断以无创方法(多谱勒超声结合D-二聚体检测)为首选,溶栓和抗凝治疗的有效率达90.9%。结论:认识LDVT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筛查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80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均接受超声及D二聚体(D-D)筛查。结果8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超声检查显示35例(43.75%)患者发生DVT,45例(56.25%)患者未发生下肢DVT。D-D诊断DVT的阳性率为77.50%(62/80),并且在A组、B组、C组、D组的超声检出率依次升高,四组差异显著(χ^2=24.342,P<0.001)。35例DVT中,膝上深静脉10例(28.57%)、膝下深静脉25例(71.43%)。肌间静脉21例(60.00%)、股总动脉9例(25.71%)、腓静脉7例(20.00%)、髂外静脉7例(20.00%)、颈后静脉4例(11.43%)、股浅静脉3例(8.57%)、股深静脉2例(5.71%)。结论超声检查可明确DVT的存在与否,并可直观显示累及血管,D-D的敏感性较高,可早期提示DVT的发生,但特异性较低,可辅助超声用于DVT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