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杨 《大众健康》2006,(9):65-65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里表述了母亲的温柔.“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驾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相似文献   

2.
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呢?一位家庭教育专家的一只手理念会给我们很深的启迪:大拇指,表示赏识,意味着要有恰到好处的表扬。很多孩子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信心。要培养孩子的信心,就要学会赏识和表扬。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你一定能行!  相似文献   

3.
王滨  杜江 《家庭医学》2006,(8):44-45
生活中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边是上中学的孩子。不知何时起。突然失去了儿时的乖巧顺从。变得桀骜不驯,甚至叛逆。处处和父母对着干。一边是焦虑不堪的母亲,放弃休息和娱乐,乃至放弃事业。一切围着孩子转。情绪变成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4.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发表报告说,母亲能毫不费力地把她们的经验传给孩子。这项研究显示,幼鼠能够继承它们母亲怀孕之前获得的有益知识。  相似文献   

5.
《健康大视野》2012,(23):16-17
虽然关于富豪移民的担忧和讨论已经持续一阵了,但俏江南创始人张兰的移民还是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据悉,中国超70%的富豪已经或考虑移民,这一结果让人难以淡定。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带走我的财富和对祖国的爱——这可以算是对富豪移民的真实写照吗?  相似文献   

6.
《大众健康》2006,(6):6-6
国外研究人员首次证实,对母亲抑郁症的有效治疗,可以防止孩子出现抑郁和焦虑等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7.
汤宏 《自我保健》2007,(10):18-19
两点只是一条线,线断了,和任意一点又可以连成线。有了宝宝后,三点构成一个面,是稳定结构,缺一不可。说一千道一万,对孩子来说,这道理那道理,原装家庭原配父母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8.
章剑和 《家庭健康》2011,(11):37-38
深圳市一项《家庭教育中母亲素质现状》的调查显示,母亲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实施者,决定着孩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手     
刘永宗 《祝您健康》2014,(10):42-42
母亲的手有些皲裂,爱人给母亲买了一瓶护手霜,这又让我想起了那段辛酸的往事——那几年,母亲过着"逃荒"一般的生活。为了贴补家用,母亲在县城一家餐厅当洗碗工。母亲此前已经换了几份工作——母亲是个慢性子的人,干活比较慢,在有些人眼里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为此,她也没有少挨过老板和老板娘们的白眼。还在上学的弟弟在电话中告诉我:"大哥,母亲最近身体不好,看到她疲惫的身影,我恨自己不争气,不能为母亲分忧。"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像被什么撞击了一下。  相似文献   

10.
罗照春 《家庭医学》2005,(21):14-14
有关学研究证实,患有抑郁症母亲的孩子在情绪气质、智力发育和行为适应等方面都比心理健康母亲的孩子差。他们与其他孩子相比,在婴儿期更容易出现烦躁不安情绪;在幼儿期面临压力时,常做出消极反应,在学龄期和少年期缺乏社交技能,自我评价低,行为问题多。  相似文献   

11.
《健康生活》2013,(2):34-34
如果你对自己的身高或胖瘦不满意的话.可以从父母身上各自找到确切的答案。英国近日一项研究发现,父亲通常影响孩子的身高,而母亲则通常决定了孩子的胖瘦程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人员2日表示.美国有上百万贫困人家的儿童在10岁以前发胖.原因就是他们的母亲压力过大.孩子只能靠吃不健康食品来寻求安慰。  相似文献   

13.
明天 《家庭医生》2012,(15):66-67
如今,社会评论经常谴责父母对独生子女普遍宠溺,但与此相反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也并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健康月刊》2003,(12):135-135
英国加的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的海伊(Dale Hay)博士的项新研究表明,如果妇女产后有忧郁症状,那么孩子到11岁的时候,与那些没有产后忧郁现象的妇女所生的同龄孩子相比,前者比较可能表现出暴力行为,例如在打架时使用武器。若反复受忧郁症困扰,会使孩子出现暴力行为的风险进步升高。  相似文献   

15.
单亲家庭的孩子该如何教育?这个问题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扰着我。实践使我坚信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让孩子认识到——爸爸妈妈对他(她)的爱没有变。  相似文献   

16.
乔伊 《健康文摘》2007,(5):15-15
恩蒂是一个单身母亲,儿子出生不久,丈夫因外遇弃家而去,她只好靠给人卖货,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儿子。  相似文献   

17.
站在我面前的男孩有着清秀的脸庞,虽然只有14岁,但他紧锁着眉头,看上去好似历经沧桑一般。难以想像的是,他患上了“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症候群。特征是患儿频繁挤眼、皱眉、皱鼻子、撅嘴等;继之耸肩、摇头、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地骂人说脏话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发现,高龄产妇所生之子较少住院,也更易于接受重要疫苗注射,因而更加健康。此外,他们的语言能力发育更快,5岁以前较少出现社会和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与健康》2009,(7):45-45
张老师: 我女儿是独生子女,平时两家老人都拿她当宝贝,平常我也是尽可能满足她的要求。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非但不领情,还养成骄横跋扈的坏脾气。只要我们不答应她的要求,她就哭哭啼啼地喊绝食。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院》2008,8(2):110-110
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Kozyrskyj等报告,独立于众所周知的哮喘危险因素(男性、母亲患哮喘、居住在城市等),孩子出生后如果其母亲长期抑郁或焦虑,他们日后(7岁时)发生哮喘的危险增加。[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8,177(2):1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