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气候特点】每年的9月23日前后是“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节点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 相似文献
4.
5.
<正>气候特点每年10月23日前后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为秋季到冬季的过渡。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 相似文献
6.
7.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谓之中秋,早晚温差较大,气候干燥。对于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宝宝来说,外出赏月该注意哪些方面呢?去年中秋的时候,全家带着2岁 相似文献
8.
【气候特点】小寒时值阳历1月上半月,农历十二月(腊月)上半月。小寒是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意思是天气虽然寒冷,但还不到最冷的时节,故名小寒。同时这时正值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地表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等到冬至过后,也是到三九前 相似文献
9.
【气候特点】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字是由一个"禾"一个"火"构成,意味着火烧秸秆,是秋天麦收后的一种行为,旨在秋收后通过烧秸秆来重新滋养大地,也象征着一种成熟、收藏的状态。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农 相似文献
10.
11.
12.
【气候特点】每年11月7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立冬,是冬季的第一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指这一节气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 相似文献
13.
【气候特点】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为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渡,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相似文献
14.
15.
【气候特点】处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的本义是隐,止。《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释“处”曰:止几会意。“几”是矮小的桌子。用来依靠休息。因而“处”的意思是止息、停留。此时暑气渐隐, 相似文献
16.
17.
18.
气候特点春分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 相似文献
19.
【气候特点】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2月18日前后。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阴历正月的中旬有降水,是因为春属木,而木的生长需要水,所以立春后就是雨水,东风吹化了冰水,蒸腾而为雨。 相似文献
20.
【气候特点】每年12月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每看到日历的这一页,大雪压枝,银装素裹成了我们情感上的无限希冀。其实,气候变化的事实并不是这样。从这天起,天气越来越冷,阴寒越来越重,空气越来越干燥。降水量会逐渐减少。此时是阴气最盛的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一些对阳气极为敏感的花草也开始萌动而抽出新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