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评价薄角膜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采用薄角膜瓣LASIK治疗高度近视且随访观察6月以上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薄瓣LASIK术后反应轻,术后裸眼视力恢复快,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即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有183眼占77.2%,0.5—0.8者有48眼占2013%,小于0.5者有6眼占2.5%。屈光度数稳定在±1.00D以下者193眼(84.1%)。术中、术后无发生严重并发症,其并发症主要为角膜瓣细微皱褶。结论: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安全陛及疗效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中高度近视的方法及临床结果分析。方法:中度和高度近视92例(184眼),施行LASEK,术中应用MMC,观察术后症状、视力、屈光度、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发生率及屈光回退发生率。结果:术后屈光度及裸眼视力均在6月内趋于稳定;屈光回退于术后6个月有36眼(1.96%),术后1年有34眼(1.85%);术后haze2周有有14眼(7.61%),6个月时有13眼(7.01%)。结论:LASEK联合MMC治疗中高度近视疗效确切而安全,能降低haze及屈光回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治疗超高度近视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10·00D以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2例(206只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10·00~-26·00DS,平均-13·4±-3·9(DS)近视患者用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LASIK治疗,随访6~12月。结果术后1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者176只眼(85·4%)。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矫正视力者201只眼(97·6%),其中高于术前者62只眼(30·1%);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2行者5只眼(2·4%),其中3例为不规则散光,2例为偏心切削。未发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的病例。术后平均球镜度数降至+0·68±1·05D,角膜屈光力(K值)下降至34·63±1·72D。结论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但对于屈光度数太高角膜偏薄者,术后可能会残留一些屈光度或采用晶状体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目前临床上最广泛应用的角膜屈光手术,其安全性、稳定性已得到肯定,但技术难度大,操作精细而复杂,因而它的并发症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施行LASIK手术治疗近视患者480例(932眼),术后随访0.5 a以上,其术后并发症通过早期观察、及时有效的护理,大多恢复良好的视力,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80例(932眼),男231例,女249例;年龄18~50岁,平均27.2岁。术前屈光度-1.00~16.00(-7.26±3.85)D;停戴软性角膜2周以上,术后随访6~12个月,对出现并发症的…  相似文献   

5.
LASI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因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r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回退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795例1515只眼在我院接受LAISK治疗的患者中,发生屈光回退的39例67只眼与未发生屈光回退的756例1448只眼术前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低度近视(-1.00~-6.00D)回迟率为0.57%,高度近视(-6.12~-12.00D)回退率为4.62%,超高近视(-12.25~-25.00D)的回退率为35.92%,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72.36,P<0.01);近视的回退量与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成负相关,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成正相关。结论 LASIK(术后回退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术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术后时间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于全眼高阶像差在0.3μm以上的近视散光眼患者术后视力及全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收集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一眼随机纳入波前像差引导组,对侧眼纳入波前像差优化组,每组30眼。术后6个月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及全眼高阶像差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波前像差引导组与波前像差优化组分别有27眼(90%)及26眼(87%)患者术眼裸眼视力≥5.0,术后等效球镜值在±0.5D范围内者分别为25眼(83%)及24眼(80%),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或以上的情形。2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慧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均0.05),但波前像差引导组增幅显著低于波前像差优化组(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治疗术前全眼高阶像差大于0.3μm的近视散光眼患者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但波前像差引导LASIK可更好地降低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角膜切削术(PRK)与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术后远期疗效,比较2种术式的异同。方法选择48例近视患者,对患者双眼选择不同术式治疗,其中一眼应用PRK术治疗,另一眼应用LASIK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上皮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内视力、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度(Haze)及屈光状态。结果 LAEK组上皮愈合时间明显长于PRK组(P0.05),LASEK组疼痛指数明显低于PRK组(P0.05),术后6个月内2组屈光度恢复与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EK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度(Haze)显著低于PRK组(P0.05),2组并发症主要包括激素性高眼压与屈光回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EK术与PRK术均能够有效地治疗800 D近视,远期效果明显,与PRK术比较,LASEK术可以更好地降低疼痛程度,减少Haze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更好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有晶体眼Phakic 6H2 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力和对比敏感度变化.方法 对15 例(26眼)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屈光度为-10.25D~-21.50D)植入Phakic 6H2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前及术后1w、1m 和3m 对患者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数量及波前相差进行检查.结果 术后3m 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0.5,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占69.23%(18/26),总的高阶像差较术前明显提高,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晶状体眼Phakic 6H2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提高了患者的视力和高阶相差,显著改善了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Verisyse)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屈光度-18~-30 D,平均年龄31.2岁的18例(31眼)高度近视眼患者植入虹膜固定型晶状体,术后平均随访3个月,观察术前与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调节幅度、前房深度、角膜透明度和晶状体混浊度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3月裸眼视力4.46±0.19,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4.62±0.17,术后3月裸眼视力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4.26±0.19,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月调节力较术前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角膜上皮至人工晶状体前表面平均距离为2.67±0.31(mm);术后3月角膜内皮细胞2767±166较术前2920±176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月角膜内皮丢失率5.23±0.13(%);术后3月眼压均值均略高于术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治疗超高度近视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ASEK矫治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LASEK矫治中、高度近视患者52例104只眼,观察术后症状、视力、屈光状态、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及角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术眼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随访1年以上,无屈光回退。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安全性高,有效性和稳定性强,术后视觉效果好。尤其是对于角膜薄、近视度数高、LASIK制做角膜瓣有一定难度的近视患者,既能降低手术风险,又能扩大近视治疗的范围,是较为安全和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双眼调节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近视眼双眼调节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54例(108只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患者术前戴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并阅读离角膜顶点35cm的视标,用自行研制的分光检影装置测定双眼调节距离;术后1月复查.仍戴框架眼镜矫正剩余屈光不正,检查方法同术前。正视眼20例(40只眼)为对照组。结果 术后双眼调节反应大于术前(P〈0.001),调节滞后小于术前(P〈0.01)。高度近视组眼调节反应的改变量大于中低度近视组(P〈0.01),双眼调节反应的改变量与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r=0.345,P〈0.05);与正视眼相比,双眼调节反应术前小于正视眼(P〈0.001)。术后与正视眼差异无显著性(P〉0.05);调节滞后术前大于正视眼(P〈0.01),术后与正视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ASIK术后双眼调节反应大于术前,双眼调节反应的改变量与等效球镜度的改变量呈正相关;术后调节滞后小于术前,调节状态趋同于正视眼。  相似文献   

12.
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眼底损害与屈光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的屈光度与眼底损害的关系。方法 230只眼按屈光度的不同分为5组。统计各组中眼底损害情况。结果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包括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变性、漆裂样纹损害、黄斑区Fuchs斑和黄斑出血。屈光度在-6.00D--8.00者58只眼均未发现上述眼底损害;从-12.00D开始随着近视度的加深,眼底损害的发生率不断增加。结论 屈光度的加深是出现眼底损害和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OrbscanⅡ系统对近视眼患者的前房基底线直径长度、前房角宽度和中央前房深度进行检测与分析,并探讨三者与近视程度的相关性以及性别对近视患者前房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屈光度(-0.50D~-9D)的190名患者360只眼分为三组,分别为低度近视(-0.50~-3.0D)、中度近视(-3.25D~-6.0D)和高度近视组(-6.25D~-9.0D)。采用OrbscanⅡ系统(Bausch and Lomb)将三组被测眼的前房0°,90°,180°,270°4个方位前房角宽度及水平(0°~180°)、垂直(90°~270°)两条前房基底线直径,中央前房深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近视眼前房角宽度逐渐加大(P〈0.05^*),中央前房深度加深(P〈0.05*),前房基底线直径则无显著相关(P〉0.05)。在同一组中,被测眼的前房角宽度,前房基底线直径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而三组患者男性的中央前房深度大于女性(P〈0.05^*)。结论OrganⅡ系统可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测量眼角膜及前房结构的方法。近视度数的加深伴随着前房角宽度的加大和中央前房深度的加深,但与前房基底线直径无显著相关性。近视眼患者男性的中央前房深度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对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氩离子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LASIK术前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间接眼底镜配合巩膜压迫法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2例(45只眼)进行了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接受氩离子激光光凝术42例(45只眼)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IK术后6个月随访,术前行氩离子激光光凝的患者视网膜情况稳定,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行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确切,是预防LASIK术后出现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葛根素及噻吗心安滴眼液对实验性近视眼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葛根素滴眼液和噻吗心安滴眼液对小鸡形觉剥夺性近视眼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40只小鸡随机分为模型组、噻吗心安组、葛根素组及阿托品组,于出生当日行右侧眼睑缝合诱导近视发生,左眼为对照眼。次日除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给予0.5%噻吗心安滴眼液,1%葛根素滴眼液,1%阿托品滴眼液滴右眼,每日3次。1月后拆开缝合的眼睑,验光检影,测眼压及眼轴。结果①1月后各组右侧缝合眼均形成不同程度近视,对照眼为轻度远视,两眼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模型组右眼多为高度近视,噻吗心安组、葛根素组及阿托品组屈光度均小于模型组右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葛根素组与阿托品组屈光度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实验性近视眼眼轴随屈光度增高而增加并成正相关(P〈0.01),眼压与屈光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葛根素滴眼液对小鸡实验性近视眼的发展有较好抑制作用,与阿托品疗效相当,可望成为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新药;噻吗心安滴眼液对小鸡实验性近视眼的发展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的豹纹状眼底改变及其与近视度数和年龄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近10年354例不同年龄、不同近视度数的高度近视眼患者按年龄、近视度数、超声及眼底形态进行观察,并分组记录。结果①眼底变化:13.6%无眼底变化,8.8%局部改变,33.3%和44.4%分别为豹纹改变和弥漫性病理改变;不同年龄组分析,20岁组眼底无改变占44.8%,20~40岁组豹纹状眼底占46.1%,40岁以上的弥漫性病理改变超出50%;不同近视度数组分析,-6~-10D组眼底改变呈多样化,阴性改变占28.1%,弥漫性病理改变占33.3%,-10~-15D组眼底主要为豹纹状眼底39.1%和弥漫性病理改变48.3%,-15D以上组混合改变占70.8%。②从A超结果分析,眼轴在25mm时眼底无改变40.5%和豹纹状眼底18.9%,弥漫性病理改变27%,27mm时豹纹状眼底占51.9%,>27mm时弥漫性病理改变比例逐渐增加从53.4%到73.9%;从B超结果分析,阴性改变(61.10%)与25mm组基本相同,均匀扩张改变(58.90%)与25~27mm组对应,葡萄肿改变(70.20%)与27mm以上眼轴组对应。结论高度近视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早期(20岁后青春期、眼球扩张初期、豹纹状眼底改变)阶段介入医源性干预可能作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眼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作用规律。方法:经眼科检查后,选取轻中度近视学生患者58例(103只眼),根据屈光度不同将患眼分入轻度近视组A,中度近视组B。将双眼屈光度均在-3D以下者,随机分为针刺组A1和双星明滴眼液对照组A2,除A2组外,其余患者均给予针刺。结果:(1)对轻度近视,针刺疗效优于双星明滴眼液;(2)针刺能提高近视患者的视力,以轻度近视的疗效优于中度近视,治疗中视力呈缓慢上升趋势。能纠正假性近视造成的屈光不正,对真性近视屈光度无改善。结论:针刺可以提高近视眼患者的视力。纠正调节痉挛所造成的屈光不正,不能纠正真性近视所造成的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LASIK术后眼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本院门诊行LASIK手术的患者200例(400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97例194只眼)和对照组(103例206只眼)。从术后第1天开始,治疗组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疗程1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进行调节功能检查,比较2组单眼调节幅度、调节滞后及正/负相对性调节情况。结果 1.术后1周时,所有患者的单眼调节幅度、正相对性调节均较术前下降(P<0.05),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至术后1个月时均较术前提高(P<0.05)。2."单眼调节幅度"术后1周与术前差值、术后1个月与术前差值比较,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正相对性调节"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值、术后1个月与术后1周差值比较,治疗组也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改善LASIK术后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54只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为-4.00D-+15.00D。观察术中和主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视力。结果:术后1天、1周、1上月和3个月视力在0.4或0.4以上的百分经分别为63.0%、72.2%、75.9%和77.8%,术后6个月以上的视力等于或大于0.4者为79.6%,等于或大于1.0者为18.5%。影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术中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后囊膜破裂和后囊膜混蚀。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吸出术合并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大多数可获得较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光凝周边视网膜变性区和裂孔,预防近视眼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LASIK术前,对经间接检眼镜检查发现有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裂孔的31例(40只眼)近视患者,进行三面镜检查,并予532mm眼底激光治疗,眼底激光光凝术后2周后行LASIK手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LASIK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中心视力无下降,视网膜在位,眼底局部色素斑形成良好,未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出血及其它并发症。结论LASIK术前详细检查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采用532nm激光进行预防性治疗,是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有效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