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Ⅰb和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96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b和Ⅱa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盆腔淋巴结清除数、阳性数及转移频度。结果表明,盆腔淋巴结检出率受临床与病理多种因素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宫颈肿瘤大小、间质浸润深度及脉管侵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子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手术切除范围的缩小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890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分期均为ⅠA2~ⅡA2期,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找出与早期子宫颈癌宫旁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宫旁转移率为6.0%(53/890).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血SCC-Ag水平、肿瘤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手术切缘状态、淋巴结转移、累及宫体、累及阴道是早期子宫颈癌宫旁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间质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 肿瘤子宫颈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为子宫颈癌早期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对74例术后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对各临床病理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以确定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4.9%(11/74)。单因素分析显示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27.6%)明显高于黏膜内癌(6.7%)(P=0.020);未分化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27.6%)明显高于分化型(6.8%)(P=0.042);肿瘤最大径≤2 cm、〉2-4 cm、〉4 cm 3组间淋巴结转移率有统计学意义(χ2=6.549,P=0.038)。采用Log istic回归进行的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OR=2.688,P=0.047)和浸润深度(OR=4.508,P=0.044)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径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这可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10枚及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因素、辅助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病理确诊且腋窝淋巴结转移10枚及以上原发乳腺癌患者186例,采用X^2检验和COX模型,分析诊断年龄、肿物大小、临床分期、术式、术前化疗状态、术后化疗状态、术后放疗状态、术后内分泌治疗状态、受体状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临床病理因素和辅助治疗方法与3、5年复发率和3、5年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物大小与10年生存率、5年和10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10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而与5、10年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辅助化疗、术后辅助放疗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5、10年无瘤生存率及5、10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年龄、术式、激素受体状态和术前化疗状态与5年无瘤生存率、10年无瘤生存率及5、10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结果仅术后化疗状态是与预后相关的辅助治疗方法。结论:对于10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原发乳腺癌其预后与临床病理因素和辅助治疗的选择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RT-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比较2种方法的差异.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53例宫颈癌患者的110枚前哨淋巴结,进行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RT-PCR检测CK19的表达.结果:53例患者瘤体病灶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均有CK19阳性表达,阳性率100.0%.13例(24.52%)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表达,对13例患者的23枚前哨淋巴结进行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有21枚(91.3%)前哨淋巴结PCR阳性;19枚(82.6%)免疫组织化学阳性.40例患者87枚前哨淋巴结阴性表达.有12例患者28枚前哨淋巴结PCR阳性,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为32.18%;有7例患者11枚前哨淋巴结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2.64%.PCR与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分别为25例(47.16%)和20例(37.73%).结论: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性均高于临床病理;RT-PCR技术检测CK19基因判断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危险期、好发部位、治疗疗效及影响远处转移时间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4-01-2011-10-31我院收治的892例宫颈癌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癌远处转移发生率为4.1%(37/892);远处转移的发生时间大都在治疗开始2年内,占73%(27/37);远处转移部位以远处淋巴结居多(除外盆腔内淋巴结),占51.4%(19/37),肺占37.8%(14/37)、骨占24.3%(9/37)、肝及其他部位占24.3%(9/37)。宫颈癌患者盆腔复发率为11.9%(106/892),其远处转移患者中伴盆腔复发为78.4%(29/37),单纯盆腔复发患者的同步放化疗2年生存率较远处转移患者高,χ2=22.471,P=0.000。宫颈癌远处转移时间的危险因素:高分化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明显长于低、中分化,P值分别为0.000和0.001;但是中分化与低分化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60岁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均明显早于>60岁的患者,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但是<60岁的患者中,<40岁与40~60岁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ⅠB与ⅡA,ⅡA与ⅡB,Ⅲ与Ⅳ期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06、0.051和0.695;但是ⅡB期发生远处转移时间明显晚于Ⅲ、Ⅳ期,P值分别为0.021和0.013。结论:子宫颈癌远处转移大都出现在治疗开始2年内,以淋巴结、肺等为主要转移部位且治疗疗效较差,分化差、分期晚的年轻患者更易出现远处转移,提示出临床上应加强易发宫颈癌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的监测和随访。 相似文献
8.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但综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与预后分析的报道鲜见。本文综合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布规律及预后因素,探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对205例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行广泛全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4%(50/2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有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临床分期、宫颈管及宫颈阴道部浸润深度、宫旁韧带侵犯;SCC-Ag超过4μg/L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4.2倍(P<0.001,OR=4.212)。多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和宫颈管肌层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最主要的高危因素。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闭孔及闭孔窝区(48.0%);60.0%转移病例存在多组淋巴结转移,并出现跳跃式转移现象。淋巴结转移与宫颈深肌层侵犯、宫旁浸润之间关系密切,72.0%的淋巴结转移者同时存宫颈深肌层浸润,90.9%的宫旁韧带浸润者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补充放疗者的5年生存率较未作放疗者高(89.1%vs45.5%,P=0.012)。结论:治疗前血清SCC-Ag>4μg/L、宫颈阴道部深肌层浸润、宫旁韧带受侵,特别是临床分期晚、宫颈管深肌层浸润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提高。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高的病例,应行标准的宫颈癌根治术,以保证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及足够的宫旁切除范围。对病理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补充放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652例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45例髂总淋巴结阳性宫颈癌的治疗结果。结果:652例宫颈癌患者中,45例(6.90%)发生髂总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期别、盆腔淋巴结阳性组数(除髂总淋巴结外)、肌层浸润、脉管瘤栓与髂总淋巴结转移有关,但lon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期别、盆腔淋巴结阳性组数(除髂总淋巴结外)。结论:临床期别、盆腔淋巴阳性组数(除髂总淋巴结外)为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髂总淋巴结阳性宫颈癌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根治术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298例宫颈癌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98例患者共清除淋巴结6 691枚,99例(326枚)有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6例,转移率为8.7%,髂总淋巴结转移33例,盆腔淋巴结转移97例。其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单一转移2例,合并髂总转移20例。单因素分析提示,脉管癌栓(χ2=4.198,P=0.040)、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χ2=4.452,P=0.035)、髂总淋巴结转移(χ2=92.942,P=0.000)和盆腔淋巴结阳性个数(χ2=51.230,P=0.000)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s回归多因素分析示,髂总淋巴结转移(P=0.000)和盆腔淋巴结阳性个数(P=0.001)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髂总淋巴结转移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相关,对于有上述2个危险因素的宫颈癌患者可能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需认真评估,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胃交界部癌(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CEJ)发生腹腔及胸腔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指导是否清扫胸腔纵隔淋巴结.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行食管胃交界部癌根治术的217例患者,分析术前胃镜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淋巴结转移阳性数目是发生胸腔纵隔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数目每增加1个,纵隔淋巴结发生转移风险增加34.0%(OR=1.340,95% CI:1.090 ~1.648;P=0.006);脉管瘤栓(OR=5.83,95% CI:1.65~20.62,P=0.006)、浸润深度T(OR=2.35,95% CI:1.30~4.24,P=0.005)和上侵食管长度(OR=1.29,95% CI:1.02~ 1.63,P=0.033)是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上侵及食管每增加1 cm,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29.0%.结论 浸润深度越深、存在脉管瘤栓且上侵及食管越多的食管胃交界部癌患者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高.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纵隔淋巴结发生转移的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3.
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3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同步放疗、化疗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早期子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全部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Ⅰa期5例,Ⅰb期16例,Ⅱa期13例;术前放疗、化疗13例,术后全部行同步放疗、化疗;单个淋巴结转移26例,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8例。结果淋巴结转移率22.1%(34/154),34例淋巴结转移患者全部行术后同步放疗、化疗,5年生存率82.4%。转移淋巴结直径〈2cm者,5年生存率86.7%;转移性淋巴结直径≥2cm者,5年生存率57.9%;1个淋巴结转移至1级组患者,5年生存率76.6%;转移至2级组患者,5年生存率45.0%。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术后对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行同步放疗、化疗,可有效地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15.
早期胃癌浆膜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浆膜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淋巴结的合理清除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早期胃癌的浆膜分型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浆膜正常型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9.4%,反应型为20.2%,两者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P<0.05。浆膜正常型患者中,黏膜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0%,且局限于第1站(N1);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0.0%,且局限于(N1 No.7)。浆膜反应型患者中,m癌、sm癌第2站(N2)转移率分别为3.0%和26.1%。结论:浆膜分型评估早期胃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是较实用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Ⅳ期肺癌的远处转移特点与规律。方法:将我院最近10年收治的482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Ⅳ期肺癌患者纳入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各器官远处转移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腺鳞癌的胸膜转移率最高为84.85%(28/33),P=0.006;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48.86%(86/176),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01;小细胞癌肾上腺转移率为18.18%(12/66),较其他病理类型高,P<0.001;鳞癌各脏器转移发生率均较低。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有其各自的远处转移特点,应选择相应的检查和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性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食管癌术后≥3年的患者,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68例,采用抗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查找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癌细胞每个视野不超过5个就确定为微转移。结果16例患者22个淋巴结检出微转移1.8%(22/1246)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50.0%(8/16),不存在微转移的复发率为11.5%(6/5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术后生存率低于无微转移的患者,P<0.05。结论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对于常规病理检查阴性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1991年1月~2003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宫颈癌患者共306例,手术前给予2个疗程联合化疗(即新辅助化疗,A组),选择1988年1月~1990年12月在我院手术前未接受化疗的85例宫颈癌患者作对照(B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比较5和10年生存率,A组>B组,P=0.045。不同手术方式、有无放化疗及不同病理类型患者5和10年生存率,A组均>B组,P=0.039。5年复发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结论:新辅助化疗对适宜手术切除的宫颈癌患者是有益的,能提高近期控制率、手术切除率及远期生存率,减少复发与转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