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报告红毛五加茎皮挥发油成分对体外培养人白血病粒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药物作用癌细胞后,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流式细胞分光光度计测定提示,该药抑制癌细胞合成DNA的各期,阻断了DNA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中药红毛五加茎皮多糖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粒细胞后,观察药物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该药能破坏癌细胞外层微绒毛,使其微绒毛变短、秃,甚至断裂形成空洞状。透射电镜下观察,该药使癌细胞质内的细胞器超微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胞核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中药红毛五加茎皮多糖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粒细胞后,观察药物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该药能破坏癌细胞外层微绒毛,使其微绒毛变短、秃,甚至断裂形成空不洞状。透射电镜下观察,该药使癌细胞质内的细胞器超微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胞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红毛五加茎皮化学成分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红毛五加 Acanthopanax giraldii Harms是五加科五加属的一种植物 ,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 [1 ] ,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以及现今我国医药工作者及植物分类学专家 ,研究证实红毛五加 (Acanthopanax giraldii Harms)就是《神农本草经》中收录的豹漆五加 ,并且有 2 0 0 0多年的应用历史 [2 ] 。《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久服 ,轻身耐老”[3 ] 。近 2 0年 ,红毛五加茎皮在化学、临床等方面研究已经引起众多领域专家关注 ,现综述如下。1 植物化学成分研究1987年 ,詹培思实验发现红毛五加茎皮水溶液中存在苷类成分 [4] ,在其茎皮乙醇…  相似文献   

6.
红毛五加茎皮、叶及果实挥发油的GC-MS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分析红毛五加茎皮、叶及果实的的化学成分。方法:E和GC-MS方法鉴定其化学成分,并用GC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鉴定59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结论:茎皮、叶及果实中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多数很相似,但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红毛五加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余应  袁昌鲁 《中药材》1992,15(4):28-31
采用共水蒸馏(Ⅰ)和石油醚提取(Ⅱ)两种方法自五加科植物红毛五加Acanthopanaxgiraldii Harms.中提得挥发性成分,收率分别为0.05%和0.15%。通过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法的分离和测定,从Ⅰ法提得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26种化合物;从Ⅱ法提得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39种化合物(17种与Ⅰ法的相同)。共签定成分48种。它们多为非含氧倍半萜及烷烃类化合物,均系红毛五加中首次报道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8.
毛梗红毛五加皮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毛梗红毛五加(AcanthopanaxgiraldiiHarmsvar.hispidusHoo)的茎皮和根皮中提取挥发油(收率0.08%~0.10%),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别分离出50多个峰,并用色谱-质谱法从中初步鉴定出多种倍半萜、有机酸及烷烃等化合物约34种组分,均系首次由植物的根皮和茎皮中鉴定出来。并用气相色谱归一化法测定了挥发油中各化合物的百分含量,有助于认识红毛五加中具有药效作用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红毛五加茎水提物对荷瘤小鼠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毛加五茎水提物6.0、3.0、1.5g/kg灌胃给药10天,与环磷酰胺对照比较,能增加移植HepA肿瘤腺指数,脾指数;放射免疫分析表明,红毛五加茎水物还可提高移植HepA肿瘤小鼠血浆TNF水平;随剂量增加,降低血浆CAMP作用增大;另外,光镜睛病理形态观察可见正常小鼠脾脏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0.
红毛五加多糖抗病毒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为探讨红毛五加多糖(AGPS)抗病毒效应。方法选择5种RNA和DNA类病毒,在L929(小鼠传代纤维母细胞)及Hela(宫颈癌细胞株)细胞上进行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对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单纯疮疹病毒I型(HSV-I)和柯萨基病毒B3型(CB3V)三种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腺病毒-II型病毒抑制作用稍弱,仅对脊髓灰质病毒IV型(poliov-II)无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刺五加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刺五加中分得3种单体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数据分析,分别确定它们的结构为硬脂酸,白桦脂酸和苦杏仁甙。  相似文献   

12.
川芎地上部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对川芎地上部分挥发油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共鉴定了4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组成的85.82%。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白苣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利尿作用。  相似文献   

14.
4个不同居群新疆阿魏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4个不同居群新疆阿魏树脂挥发性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为新疆阿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新疆阿魏树脂挥发油,采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挥发性成分,以GC-MS分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为检测指标,对野生生长在同一生境下的4个不同居群新疆阿魏树脂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从新疆阿魏各居群挥发油中分出了27个色谱峰,鉴定了22个化合物,4个不同居群新疆阿魏挥发油GC-MS分析均含有相同的主要活性成分,其相对含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中3,4-二甲基噻吩、α-萜品烯、水芹烯、3-蒈烯、2,3,4-三甲基噻吩、3,6-二甲基-1,4-二噻烷-2,5-二酮、3-硫代丙酸甲酯、1,1-二甲硫基乙烷、1,1-二甲氧基丙烷、α-石竹烯和绿叶烯为首次在新疆阿魏药材中检测到。结论综合分析新疆阿魏药材挥发性成分化学信息,新疆阿魏4个居群GC-MS分析主要化学成分一致,其相对含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为新疆阿魏种质资源、道地性与品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辛夷药材(望春花)不同栽培品种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辛夷药材(望春花)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及以桉油精为指标的气相色谱测定的质量分析方法。方法:应用《中国药典》的挥发油测定方法对望春花10个主流栽培品种的挥发油进行含量测定;应用气相色谱法对望春花10个主流栽培品种的桉油精进行含量测定。采用HP-5二苯基聚硅氧烷共聚物(0.25μm×0.32 mm×30 m)毛细管柱,FID检测器,载气为高纯度氮气,程序升温:初始温度80℃保留6 min,以20℃min-1的速率升温至160℃,保留2 min;再以60℃min-1的速率升温至220℃,保留5 min;进样口温度240℃,检测器温度240℃。结果:挥发油含量依次为3.24%,4.64%,6.12%,3.64%,5.48%,6.98%,3.64%,3.24%,7.68%,2.88%。气相色谱测定桉油精含量:桉油精的进样量在1.1~10.45μg(r=0.999 8)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02%,RSD 1.12%;含量依次为2.076%,4.212%,3.689%,0.104 1%,1.590%,3.523%,2.930%,1.940%,4.520%,1.494%。结论:根据望春花的挥发油及以气相色谱法桉油精的含量测定,显示不同栽培品种的望春花挥发油和桉油精的含量都有一定的差别,可用于望春花不同栽培品种质量评价和质量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药用真菌隐孔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华启洪  孙静  沈礼 《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2):719-722
通过生态观察和营养生理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隐孔菌是一类腐生真菌;碳源以葡萄糖、蜂蜜、果糖、甘露醇;氮源以蛋白胨、酵母粉为最理想;C/N20~25:1为最佳;最适pH值为5.5~6.5;最适温度为25~30℃,是一类适温真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及CO2超临界萃取对香薷挥发油提取的影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百里香酚和香芹酚的含量,比较理化性质.结果:虽然CO2超临界萃取提取的挥发油总量较高,但杂质也较多,含有大量的脂肪油,不利于储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薷挥发油,百里香酚、香芹酚含量高于CO2超临界萃取法的3倍.结论: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香薷挥发油明显优于CO2超临界卒取.  相似文献   

18.
微孔草总油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微孔草总油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降脂作用。方法:采用喂养法建立动物模型,测定生化指标。结果:微孔草总油可明显降低肝及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清丙二醛的含量,明显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总胆固醇的比值。结论:本研究为微孔草总油的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乌药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乌药叶的抗炎、抗菌的有效成分。方法 :柱色谱等进行分离 ,化学及波谱学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 5个化合物和 1个互变异构体的混合物 ,6-acetyl lindenanolide B-1和B-2 (Ⅰ) ,去氢香樟内酯(Ⅱ) ,羟基香樟内酯 (Ⅲ) ,乌药内酯 (Ⅳ) ,山柰酚 (Ⅴ )和 β-谷甾醇 (Ⅵ)。 结论 :均首次从乌药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