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潘奔前 《新中医》2000,32(9):56-56
《脾胃论》记载了李东垣卓越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制方63首,其中不乏奇效者,如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五苓散和清胃散等名方,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习用。笔者通过对《脾胃论》的学习,拟从4个方面对其制方用药特色试作一初探。1 以经典为宗 仲景据五脏用药法,用理中汤治寒中太阴之腹痛泻利,东垣在仲景制方的基础上,特别提示“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他创立了以适应春、夏、秋、冬四时的发病规律辨证用药,制定了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方,发展了仲景的理论,提供了变治外…  相似文献   

2.
《脾胃论》用药特点浅议三明市第四医院(365000)张祥忠《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著。在这部著作里,李氏深刻阐发了“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观点,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主升清,胃司降浊,清升浊降,相辅相成,使气机生生不息,运...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李东恒《脾胃论》 ,随证立法用药 ,分经随病制方遣药 ,及“时、经、病、药”四禁的用药规律 ,因病因时、五邪所伤 ,调饮食 ,运寒温等 7个方面 ,探讨李东垣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4.
《脾胃论》之李东垣脾胃学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涛 《中医研究》2009,22(4):4-6
《脾胃论》系宋金时代李东垣所著。他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丰富了脾胃学说,同时阐述了“内伤”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认为内伤病的形成是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之所以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在脾胃的升降问题上,他特别强调生长和生发的一面,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故在治疗上喜用升麻、柴胡,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是我国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学识渊博,技艺精湛,独创性地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提倡治疗内伤病当以培补脾胃为主,成为“补土派”的一代宗师。东垣立法制方,多遵经旨。他认为疾病的形成乃人体内部“气”不足所致,而气之所以不足,又是脾胃虚损的结果。所以,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胃脘痛的方药进行研讨,重在探讨胃脘痛的治疗特色,东垣治胃温清燥润,行气活血,攻补兼施为主。虽详于甘温,也不乏清润。  相似文献   

7.
智国防 《河南中医》2003,23(6):19-20
李东垣《脾胃论》中反佐药用药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升降反佐,沉浮相辅;寒温反佐,补泻兼施;收散反佐,内外合一;服药反佐,以防格拒。其用药原则可概括为:协调升降,反佐从权;补泻反佐,依从运气;依随时令,分别三焦;君臣有序,用量权衡。其将反佐药应用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升降失常等复杂证候之中,而运用之成败贵在把握病机,熟知药性。  相似文献   

8.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代表作,撰于公元1249年(宋淳祐九年),全书共三卷,其中卷上《脾胃胜衰论》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脾胃胜衰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其与五脏、  相似文献   

9.
马雄飞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8):117+105-117,105
李东垣《脾胃论》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的先河,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创立了"甘温除热"、"升阳散火"等治疗方法,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名方,本文结合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探讨《脾胃论》的组方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张金付  王旭东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15-1016
李东垣《脾胃论》中运用黄柏49次,出现在19首方中。李东垣运用黄柏时多以小剂量、炒制、酒制等炮制入药,使其在升阳温热药中起佐助或佐制作用,达到泻阴火、清湿热、除燥热的目的。李东垣用黄柏为主治疗的疾病或兼证有肠浒、足痿、小便不通、瘀血证、丹田伏火、身重等,疗效显著,被临床广为应用。  相似文献   

11.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佩江 《河南中医》2009,29(9):856-857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①脾胃病的发病机理;②脾胃是元气之本;③脾胃为精气升降的枢纽;④首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2.
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李东垣升脾阳法与叶天士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贡献。参考李东垣与叶天士有关升脾阳和养胃阴论说以及其他医著,总结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的特点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升脾阳和养胃阴都要考虑,以此可以更有效指导临床。叶天士养胃阴法补充了李东垣略于胃论述的缺陷,升脾阳法和养胃阴法融合,完善并形成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脾胃论》中使用了七个含有巴豆的处方,详细阐释了胃肠寒冷积滞及虚证实证均可使用巴豆治疗。巴豆七方涵盖了巴豆众多传统炮制方法,核心在于制熟减毒,并根据临床需要配伍辅料。巴豆配伍人参、白术治疗虚中积冷;配伍干姜、丁香等温里药温下扫邪;配伍木香、陈皮调畅气机;配伍黄连、大黄、百草霜制约巴豆辛热燥烈峻下之性;配伍三棱、莪术、神曲活血祛瘀、行气消积。通过对巴豆的炮制、灵活把握服用剂量以及经验配伍,达到峻药缓投、攻药虚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医脾胃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一脏一腑,为表里关系;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通降,主腐熟;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充足,皮部、经筋、脏腑得以充养;脾胃为气血之源,生化之本,不仅滋养先天,弥补先天不足,更为后天之本,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若脾胃不足,则生化不足,机体失养,通过五行及经络等联系,出现脾胃已病,非独一脏病也,他藏皆病。故而脾胃已病,百病由生。所以了解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发病机制,即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调理脾胃,做到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5.
金元医家李东垣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的理论,在其所著《脾胃论》中提出了“心之脾胃病”“肺之脾胃病”“肝之脾胃病”“肾之脾胃病”等五脏病的症状特点及其因机证治,通过分析李东垣治疗上述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深入探讨脾胃与其余四脏生理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樊一桦  崔媛 《河南中医》2016,(10):1704-1706
《脾胃论》对脾胃的生理特点和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详细而深刻的表述,所创立的治法方药有着奇特作用。《脾胃论》中创立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枢纽、内伤疾病治法方药等为主要内容的脾胃论学说,对于后世医家对脾胃疾病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治法方法有被用于脏腑的各种疾病。因此,后世多有"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其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脾胃病的辨证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分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阐述脾胃病的辨证用药规律。[结果]根据其相反相成的特殊关系辨证用药,疗效显著。[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五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用统计分析原著作中所有方剂中的药物分类、关联性,进一步总结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辛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六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静 《光明中医》2010,25(11):2128-2131
《脾胃论》计二十九处言及五味子,其益五脏之气,与人参、麦冬合而生脉,补天元之真气,补肺金之不足,助脾胃之气。五味子亦敛肺止汗,涩肠止痢,止嗽,生津,为长夏正旺之时药,并与他药相伍以除客气及时蒸浮热。本文从《脾胃论》中五味子的运用,初步探析了李东垣治疗用药基于脾胃、因时制宜、因病制宜、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并以徐景藩教授两则医案进一步解读,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