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给感染异盘并殖吸虫的大鼠分别口服吡喹酮、阿苯达唑100mg/kg·d×2,24h 后作透射电镜观察。吡喹酮组虫体平滑肌外膜破坏,部分肌纤维断裂,合体细胞与实质细胞核溶解坏死,肠平滑肌水肿,肠上皮解体坏死较突出。阿苯达唑组以平滑肌水肿更为显著,致肌纤维分离,合体细胞与实质细胞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肠上皮肿胀出现气球样大泡。结果提示两药对异盘并殖吸虫虫体均有损害作用,尤以吡喹酮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成虫皮层的损伤程度。方法 用各虫株尾蚴分别感染小鼠,感染后第57天,以3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对小鼠作灌胃治疗;在灌药后10、30min和1、12、24h后剖杀感染小鼠,门静脉灌注收集成虫,按常规方法制成扫描电镜标本,扫描电镜下观察成虫体表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主要为虫体表形成泡状结构的薄壁隆起;给药10min,敏感株雄虫皮层可见较多小泡状物,而抗性株则少见;1h后,敏感株虫体表可见大量的泡状物,泡状物溃破可形成皮层损伤灶,抗性株仅见少量的泡状物;24h后,敏感株雄虫体表完全受损,部分皮层剥落,暴露出肌肉层,而抗性株仅见少量泡状物和破损的泡状物。给药1h后,敏感株雌虫开始出现少量泡状物,抗性株雌虫体表未见泡状损伤;12h后,敏感株雌虫泡状物数量增加,抗性株仅在有限区域见少量泡状物。结论 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体表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敏感株的损伤程度重于抗性株,雄虫重于雌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吡喹酮对犬钩蚴的作用。方法将药物与标本充分混匀,置于固体培养基滤纸上,均匀按压后,盖上平皿盖。置35℃培养(孵化)箱培养24h,分别将药物与培养物钩蚴混匀,用水洗沉淀法镜下分别观察药物作用24、48h的沉淀物中钩蚴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药物作用24、48h后,与对照组相比,阿苯达唑效果明显,钩蚴发育停止、轮廓模糊、内部结构不清消失。氟苯达唑几乎无作用。吡喹酮结果与对照组相同,可见钩蚴明显长大,体态自然、虫体透明、轮廓明显、结构清晰。结论阿苯达唑对犬钩蚴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氟苯达唑和吡喹酮对犬钩蚴发育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成虫皮层的损伤程度。方法 用各虫株尾蚴分别感染小鼠,感染后第57天,以3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对小鼠作灌胃治疗;在灌药后10、30min和1、12、24h后剖杀感染小鼠,门静脉灌注收集成虫,按常规方法制成扫描电镜标本,扫描电镜下观察成虫体表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主要为虫体表形成泡状结构的薄壁隆起;给药10min,敏感株雄虫皮层可见较多小泡状物,而抗性株则少见;1h后,敏感株虫体表可见大量的泡状物,泡状物溃破可形成皮层损伤灶,抗性株仅见少量的泡状物;24h后,敏感株雄虫体表完全受损,部分皮层剥落,暴露出肌肉层,而抗性株仅见少量泡状物和破损的泡状物。给药1h后,敏感株雌虫开始出现少量泡状物,抗性株雌虫体表未见泡状损伤;12h后,敏感株雌虫泡状物数量增加,抗性株仪在有限区域见少量泡状物。结论 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体表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敏感株的损伤程度重于抗性株,雄虫重于雌虫。  相似文献   

5.
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1次口服75mg/kg左旋吡喹酮或150mg/kg的混旋吡喹酮后,间隔10min~7d不同时间取虫,以IFA分别检测整体虫和成虫切片的体表抗原。结果显示,给药后10~30min有半数虫体体表有点状弱荧光;1~6h后虫体吸盘处和尾端有较明壳荧光;6h后,几乎整个虫体均有较强荧光。至第3d,虫体荧光强度较前减弱。且两治疗组虫体体表抗原暴露情况无明显差异。提示,左旋吡喹酮与混旋吡喹酮一样亦可干扰血吸虫成虫皮层代谢过程,使皮层损害,体表抗原暴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吡喹酮、三苯双脒、左旋咪唑、蒿甲醚、青蒿琥酯、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体外对华支睾吸虫成虫的作用。方法 70只大鼠于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50~100个/只)5~7周后解剖,从胆总管内采集华支睾吸虫成虫,亨氏盐平衡溶液培养。取24孔培养板,每孔放置华支睾吸虫3~4条,加入不同浓度的上述药物,于药物处理后1、4、24、48和72 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成虫的活动和形态变化。结果吡喹酮可迅速减弱华支睾吸虫的活动,使口吸盘丧失吸附皿壁能力,虫体蜷缩、皮层出现空泡。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的最低致死浓度为0.1μg/ml。三苯双脒0.5、1和10μg/ml组虫体接触药物后迅速麻痹伸直呈松弛状。三苯双脒对华支睾吸虫的最低致死浓度为0.05μg/ml。左旋咪唑10和20μg/ml组华支睾吸虫的活动经药物作用后逐渐减弱,虫体松弛,但48h后,大部分虫体和口吸盘明显恢复活动。左旋咪唑的浓度高达50μg/ml时,虫体立即伸直麻痹,其表现与三苯双脒组相仿。蒿甲醚和青蒿琥酯10μg/ml和50μg/ml组虫体和口吸盘的活动减弱,虫体收缩,继则松弛,体表出现空泡,培养72 h后两组均有半数以上虫体死亡。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10μg/ml和5...  相似文献   

7.
吡喹酮对驱除组织和肠道吸虫和绦虫有效,已广泛用于抗血吸虫感染;阿苯达唑则为高效的广谱抗蠕虫药;两者合用可能增加对常见蠕虫混合感染的疗效和/或减少治疗费用。 本实验研究了禁食和进食者体内两药单用和合用的药物动力学。对禁食者的研究:9名健康男性禁食过夜后,口服吡喹酮40mg/kg,或阿苯达唑400mg/kg,或两药合用。服药后2h内不进食。试验按随机交叉设计进行,两种治疗时间相距7天。服药前和其后的0.25,0.5,0.75,1,1.5,2,3,4,6,8,12和24h  相似文献   

8.
左旋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皮层损害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1次灌胃给药左旋吡喹酮75mg/kg或消旋吡喹酮150mg/kg,经10min、30min和1、24、48h分别收集成虫,作透射电镜观察。左旋吡喹酮组给药10min后,外皮层基质出现水肿、空泡、分泌体减少。给药1h后,环肌断裂、溶解。给药48h纵肌肿胀;皮层细胞体出现损害,核膜消失,核仁模糊;有时可见皮层结构散失,皮层细胞体显露。结果表明,左旋吡喹酮组的病损程度较消旋吡喹酮组为甚。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讨吡喹酮对卫氏并殖吸虫杀虫机理。我们对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病犬。一次ig吡喹酮150mg/kg.于药后1~48h取虫。应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吡喹酮对虫体的组化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给药后1~6h,虫体内16种组化物质均未见变化。给药后12h,其中部分组化物质出现变化。1.糖原:给药后12h,部分虫体内的糖原开始减少。尤以卵黄腺周围的实质组织为甚。给药后36~48h,大部虫体断面糖原  相似文献   

10.
人工感染斯氏狸殖吸虫的家犬顿服吡喹酮80mg/kg和120mg/kg后24小时童虫活力与对照组相似,电镜下仅见吸盘轻度收缩,体表稍肿胀;200mg/kg顿服和80mg/kg及120mg/kg分3次服虫体变化相似,活力均较对照组减弱,电镜下见吸盘强烈收缩,表皮显著肿胀,肠内容物停滞;200mg/kg分3次服后大部分虫体丧失活力,挛缩为弓形,电镜下见体棘断裂,皮纹紊乱,皮泡形成,线粒体破坏;300mg/kg分3次服后全部童虫无活力,挛缩为哑铃形或向腹面卷曲,颜色灰白,电镜观察皮纹消失,皮泡溃破,糜烂剥落,基质中线粒体浓缩。对吡喹酮杀灭肺吸虫的可能机制及治疗幼虫寄生型肺吸虫病的合适剂量与疗程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花椒乙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滋养体的抑制作用和结构变化,探讨花椒体外抗贾第虫的作用效果。方法将7.5×105~2.5×106个/ml贾第虫滋养体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花椒乙醇提取物和阿苯达唑,花椒乙醇提取物组的终浓度分别为0.05、 0.50、 5.00、 50.00、 250.00 mg/ml,阿苯达唑组终浓度分别为0.04、 0.40、 4.00、 40.00、 200.00 mg/ml,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改良TYI-S-33培养基37℃厌氧培养24 h,计数并观察两种药液对贾第虫的作用效果,每个浓度重复3次。采用SPSS 22.0软件计算花椒乙醇提取物和阿苯达唑的半抑制浓度(IC_(50))。取IC_(50)浓度的花椒乙醇提取物加入体外培养的贾第虫滋养体中,37℃分别培养1、 3、 7、 15、 24 h后观察虫体活力、形态结构变化,计算虫体致死率,另设空白对照组,每个时间点重复3次。扫描电镜观察虫体形态变化。结果空白对照组贾第虫生长状态良好,虫体饱满并且数量多,而不同浓度花椒乙醇提取物和阿苯达唑组的贾第虫生长均受到抑制。与空白对照组比,花椒乙醇提取物浓度为5~250 mg/ml,阿苯达唑为0.04~200 mg/ml时,虫体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SS统计得到花椒乙醇提取物的IC_(50)为4.57 mg/ml,阿苯达唑的IC_(50)为0.07 mg/ml。当给予两种药液IC_(50)浓度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对虫体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给药后培养7 h,致死率均超过50%;给药后培养15 h,致死率均超过70%;给药后培养24 h,花椒乙醇提取物组致死率达(80.03±3.62)%;阿苯达唑组致死率达(91.70±4.9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给予花椒乙醇提取物后7 h时,虫体变形,表面凹凸不平,但鞭毛还清晰可见;给药后12 h以上,整个滋养体停止生长,鞭毛受到明显损伤,腹吸盘表面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溢,细胞失去支撑而变得扁平;给药后24 h,虫体表面破损严重,虫体表膜皱缩,进而导致虫体立体结构改变,胞质耗空,最后仅剩下躯壳而死亡。结论花椒乙醇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贾第虫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药液浓度的增高,对虫体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芬苯达唑、氟苯达唑和吡喹酮对犬钩口线虫卵作用。方法分别将药物与标本充分混匀,置于固体培养基滤纸上,用竹签轻轻的均匀按压,使之与滤纸广泛、紧密接触,盖上平皿盖。放350C培养(孵化)箱培养,分别将培养物,用水洗沉淀后的沉淀物镜下观察。结果培养24h后,对照组,镜下可见正常发育钩蚴;阿苯达唑组之虫卵与培养前虫卵形态结构相似,但未见发育。氟苯达唑组,可见卵细胞分裂。芬苯达唑组虫卵发育成含胚卵。吡喹酮组之虫卵发育成含卷曲钩蚴。结论阿苯达唑对虫卵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氟苯达唑次之。芬苯达唑和吡喹酮对虫卵发育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疗程为10~14d时,甲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25mg/kg/d,阿苯达唑的为100mg/kg/d。在所用的疗程下,甲苯达唑的剂量较阿笨达唑100~300mg/kg/d低3~11倍时,它们的疗效相仿,但甲苯达唑100mg/kg/d的疗效则优于剂量大l~2倍的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与阿苯达唑合并治疗未能明显提高疗效,但此2种药物并用吡喹酮治疗则疗效明显提高。实验证明阿苯达 唑亚砜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而阿苯达唑用则无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雷丸及吡喹酮对猬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从黑斑蛙体内检获裂头蚴,用20、40和80 mg/ml雷丸粉末混悬培养液以及20、80和320μg/ml吡喹酮培养液分别体外培养裂头蚴4、12和24 h,单纯培养液培养4、12和24 h为感染对照组。168只昆明小鼠均分为21组(每组8只),每组小鼠经口感染相应条件培养后的裂头蚴各5条/鼠。感染后1周剖杀各组小鼠,计数每鼠裂头蚴检出数,并计算每组小鼠的减虫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不同培养处理后的裂头蚴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小鼠感染经40和8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分别培养4、12和24 h的裂头蚴1周后,每组小鼠裂头蚴平均检出数分别为1.6、1.0和0.3条,0.3、0和0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1、3.5和3.3条)(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分别为60.0%、71.4%和90.1%,92.7%、100%和100%,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感染经320μg/ml吡喹酮溶液分别培养4、12和24 h的裂头蚴1周后,每组小鼠裂头蚴平均检出数分别为1.9、1.3和0.4条,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分别为53.7%、62.9%和87.9%,显著高于20μg/ml吡喹酮处理组的14.6%、2.9%和6.1%以及80μg/ml吡喹酮处理组的24.4%、17.1%和24.2%(P0.05)。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经4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培养4 h以及320μg/ml吡喹酮溶液培养4和12 h后,裂头蚴虫体出现轻度挛缩;经4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培养12和24 h,虫体微毛凝集、融合或脱落,质膜破裂,石灰小体释出,皮质组织受损;经8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培养4~12 h,虫体损害逐渐加重,至24 h,裂头蚴组织结构严重受损,无法辨清;经320μg/ml吡喹酮溶液培养24 h,虫体前端挛缩明显,质膜水肿、泡状隆起,石灰小体形态改变,糖原颗粒耗损,分泌颗粒增加及焰细胞核质浓缩。经20 mg/ml雷丸粉末混悬液、20和80μg/ml吡喹酮溶液培养4、12和24 h的裂头蚴虫体与对照组相比,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随着吡喹酮和雷丸体外培养浓度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裂头蚴对小鼠的感染性逐渐降低,并引起虫体广泛的组织结构损伤;雷丸的作用较吡喹酮明显。  相似文献   

15.
小鼠于感染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后用甲苯达唑口服治疗,剂量为12.5~100mg/kg/d×10时囊肿抑制率为49.2~77.5%,用阿苯达唑100~300mg/kg/d×10~14治疗的为61.3~72.1%,而用吡喹酮400mg/kg/d,或800mg/kg/d,2次均服,疗程为10d时则无效,但若给服500mg/kg/d×14,囊肿抑制率为63.4%。药物有效各组的每鼠平均囊数,除个别组外,均较相应对照组的为少。此外,甲苯达唑与吡喹酮合并服用,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吡喹酮具有预防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的作用,表现为既能杀死侵袭宿主皮肤的血吸虫尾蚴,又能杀死侵入宿主皮肤内的童虫(乐文菊1985,肖树华1986,中国药理学报).本文报道吡喹酮对已侵入小鼠皮肤组织内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 方法 药物吡喹酮溶解于聚乙二醇(PEG 400)中,浓度为40~60mg/ml。 光学显微镜观察取18~22g的雌小鼠,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300~4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3h后给服吡喹酮400mg/kg。给药后0.5、2及24h,取接种部位皮肤收集童虫,滴加0.03%美蓝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虫体的形态变化及虫体着色情况;或将皮肤固定于10%福尔马林中,制备厚度为7μm的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氯苯达唑、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作用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氯苯达唑治疗组、吡喹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于感染后60 d,两治疗组粪检阳性鼠分别给予三氯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用药后第3 d剖杀各组大鼠,检获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三氯苯达唑治疗组的虫体皮层消失,基质膜受破坏,肌肉层坏死;吡喹酮治疗组虫体皮层外质膜及基质层消失,肌层存在但较紊乱;对照组虫体体壁结构完整。结论三氯苯达唑和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体壁均有损伤作用,以三氯苯达唑所致的虫体损伤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剂量吡喹酮对小鼠体内两性曼氏血吸虫成虫体表的影响。实验用Tuck株的雌雄小鼠,在感染复性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后70天,分别皮下注射混悬于Cremophor EL中2%的吡喹酮10、25、50、100、200及500mg/kg。在治后1及4小时取虫,按扫描电镜常规制作成标本。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虫体体表的变化,另用未经药物治疗的正常成虫作对照。结果如下: 雄虫:用吡喹酮10mg/kg时,在给药后1小时,仅在某些雄虫背部体表及体棘结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临床对照方法,观察吡喹酮、甲苯咪唑、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治疗巨片形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18例巨片形吸虫病例依次用甲苯咪唑片[5 mg/(kg·d),2次/d口服,连用15 d];阿苯达唑片[ 20 mg/( kg·d),2次/d口服,连用15 d];三氯苯达唑[10 mg/(kg·d),顿服,2 d一疗程];18例中的3例给予吡喹酮总剂量120~180 mg/kg,总剂量平均分为4 日,每日分2次服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标准:(1)治疗一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尤其发热频率及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2)治疗期间动态复查血常规其中白细胞计数较前下降;嗜酸粒细胞计数或其比例较治疗前下降;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反应指标较前减低;(3)治疗半月后复查肝脏CT,低密度影较前吸收;(4)粪检无巨片形吸虫虫卵排出.显效:符合以上标准中(1)、(2)、(3)、(4)四项;有效:必须有标准(1),加上(2)、(3)、(4)中任意一项;无效:不符合(1)、(2)、(3)、(4)中任意一项.结果 吡喹酮、甲苯咪唑、阿苯达唑治疗巨片形吸虫病无效,三氯苯达唑治疗18例巨片形吸虫病有效.结论 三氯苯达唑治疗巨片形吸虫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小鼠继发性腹腔泡球蚴病用吡喹酮脂质体、吡喹酮、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甲苯达唑进行实验治疗。5个治疗组对小鼠均能抑制泡球蚴增殖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8.7%,14.3%,70.0%,48.3%和77.0%。吡喹酮经脂质体包裹后,较吡喹酮组疗效明显提高(P<0.01)。各治疗组泡球蚴生发层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与实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吡喹酮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损伤程度最重。超微结构显示,各治疗组对小鼠泡球蚴组织均有广泛的变化,以阿苯达唑组变化最重,细胞大部分解体。提示各种化疗药物对泡球蚴组织有广泛的细胞内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