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草问答》是晚清著名医家唐宗海所撰的本草药理专著,体现了唐宗海中西汇通的学术色彩。本文简要介绍唐宗海的生平与成书背景,分析《本草问答》阐发汇通中医药理论的特点,认为该书在立足阴阳五行水火气血理论,重视药物自然属性的同时,引用物理学、化学、气象学、西医学等西方自然科学以补充论证中医观点。从“衷中”“参西”两个方面讨论唐宗海在《本草问答》中体现的中西汇通学术思想,总结认为《本草问答》是一部以中医议论为主,兼有西学观点,通过借鉴或对比,力图证明中医药理观点正确性的著作,此亦为中西汇通学派学术思想的基本构成,对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山西"中西医汇通"医事述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山西是中国近代中医研究较为活跃的省分之一,尤其是在中西医汇通的实践方面,有许多特点和值得研究之处,其医事特征有如下5个方面:中西医汇通的政策环境,以改进中医为宗旨的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兼授中西医课程的山西医学传习所,以融会中西医药为刊旨的《医学杂志》,供职山西的中西医汇通著名医家等。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汇通大家朱沛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岭南近代中西医汇通大家朱沛文的身世及其学术思想、汇通观点。指出在近代汇通医家中,他是思想较开明,态度较客观的一个,尤其在中西汇通的方法论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漫谈寿胎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期间。一些中医学家试图通过汇通中西医学以发展中医,被称为“中西汇通”派。河北省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为其中之佼佼者。他集平生之临床经验,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方载于书中。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回顾历史 ,瞻望未来 ,认识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客观规律 ,增强时代使命感 ,认真务实地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 ,是当前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1 840年鸦片战争后 ,西方医学随着坚船利炮 ,敲开了东方医学古老的大门。西方医学在传染病方面的确凿疗效 ,震动了炎黄医学。中医界的先贤唐容川等 ( 1 862~ 1 91 8)首先喊出了“中西医汇通”的口号 ,他的代表作《中西汇通 .医经精义》,提出了中西医应取长补短 ,汇通归于一的思想。张锡纯 ( 1 860~1 933)提出了以衷中参西的…  相似文献   

6.
徐润之,字松生,号松龄,浙江平阳人,清末民初浙南闽北名医。耽好道家之学,精内妇儿各科,尤长于温病,主张汇通中西医学,重视近代医学教育,曾创办中西医专门学校、松龄中医学校,著有《松龄医铎》《华佗疡科拾遗》。《松龄医铎》为医学丛书,8编7册,分别成书于1902~1911年间,统一刊行于1912年,现收于《温州文献丛书》重刊。其书各编内容、学术和编排结构等均有特点。  相似文献   

7.
陈定泰数代世医,是我国早期中西医汇通名医世家,在19世纪近百年间,作为广东籍世医,得风气之先,致力于中西医汇通研究,成为近代具有典型意义的中西医汇通世家。1陈氏祖孙汇通之路陈定泰,字弼臣,号碧云真人,广东新会人,自幼好学,弱冠之后,留意医学,“以为人不知医不可为孝”,遂遍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中西医学汇通代表人物张锡纯以其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而誉满全球,为中西医学的汇通交流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运气医学学会副会长李静教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衡通法”。为了给广大中西医学工作者搭建一个中西医学汇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张锡纯医学及衡通法的机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协办、深圳李静衡通中医馆承办的“首届国际中西医学汇通学术研讨会暨衡通法专题会议”定于2013年1月11~14日在深圳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9.
清代闽籍御医力钧为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力钧医案倡导中西医学结合治疗、重视气血调治行血益气、注重饮食调养辅助治疗、善用经方治疗瘴疫之病等施治特色,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值得当代医家借鉴的是,其倡导中西医学"兼求并进,不可偏执"的主张,开展中西医学术交流的理念。本文通过分析其医案,来研究其施治特色及注重中西医汇通的学术主张。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的本质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认为唐代孙思邈是“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第一人” ,因为他把印度吠陀医学的“地、水、火、风”四气 ,天竺国婆罗门瑜伽按摩术等收载于自己的著作中。[1] 其实 ,把点滴的域外医学知识纳入中医学体系 ,只是表现了一种善于融会新知的精神 ,并不属于具有特定含义的“中西医结合”的范围。如果追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历史 ,只可以说“中西医汇通派”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有人认为著作中出现过“会通”一词的方以智(1 61 1~ 1 671 )“是中西汇通派之第一人”[2 ] 实际上 ,自然科学的中西汇通思想 ,最早不是出现在医学界 ,而是出现在数学界和天文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执行功能差异和发展情况.方法 4~6岁脑瘫患儿48人,正常儿童58人分别接受冷热执行功能测试.结果 脑瘫组冷执行功能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18.34±14.31)分,(6.94±3.18)分,t=3.83,P<0.01];脑瘫组热执行功能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279.67±330.18)s,(709.31±304.13)Ss,t=-4.93,P<0.01].脑瘫组在冷执行功能上年龄差异有显著性(F=8.689,P<0.01),在热执行功能上,年龄差异有显著性(F=3.833,P<0.05);正常组在冷执行功能上年龄差异有显著性(F=15.469,P<0.01),在热执行功能上,年龄差异有显著性(F=8.470,P<0.01).冷热执行功能显著负相关(r=-0.440,P<0.01).结论 脑瘫患儿冷热执行功能落后于正常儿童,冷热执行功能在4~6岁间呈发展趋势,但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发展趋势不完全一致.脑瘫患儿冷热执行功能没有分离,而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丹参、赤芍、当归等10味中药与银屑病治疗有关的作用。方法:利用小鼠银屑病实验模型及PCNA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了6味清热凉血药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和6味活血化瘀药对鼠尾鳞片表皮闰层形成的影响。结果:6味清热凉血中药均能显著抑制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和PCNA表达。6味活血化瘀药中5味均能显著促进表皮分化,其丹以、赤芍又兼具有上述两种,结论:本研究的10味中药对银屑病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丹溪学说”对朝鲜、日本影响深远。在朝鲜,《医方类聚》和《东医宝鉴》编撰时参考了朱丹溪及其门人的医学著作,崇尚丹溪“气血痰郁四伤”理论,还引用了大量方药;在日本,田代三喜来华跟随朱丹溪私淑弟子虞天民的门人月湖学医归日后收徒行医,大力倡导“丹溪学说”,并根据朱丹溪的“气血痰郁四伤”理论,把疾病分为血病、气病、痰(水毒)病三类。其学生曲直濑道三建立“丹溪学社”,在日本传播“丹溪学说”,逐渐形成了独自的医学体系——“后世学派”。其亲传弟子曲直濑玄朔及再传冈本玄冶、长泽道寿、古林见宜等施术传学,使“丹溪学说”发扬光大,盛行日本医坛200余年。可证实“丹溪学说”对朝鲜和日本等海外传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缺血缺氧新生大鼠“百会”、“大椎”穴对海马神经元尼氏体的影响。方法:42只出 生7d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不进行缺血缺氧处理,缺血缺氧组(n=16)及电针治疗组 (n=16)制备成缺血缺氧模型,后者于造模成功后同时电针刺激“百会”、“大椎”2穴,1次/d,10d1个疗程,共2个 疗程,间隔2d。常规饲养22d后,取左侧脑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测灰度阈值。结 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缺氧组尼氏体大量脱失;电针治疗组尼氏体脱失现象较缺血缺氧组减轻。尼氏体灰度阈 值电针治疗组为(135.19±7.00),缺血缺氧组为(188.31±10.43),2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 亦高于假手术组(122.90±12.10)(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减轻缺血缺氧对神经元尼氏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T平扫判断急性硬膜外血肿"漩涡征"的影像学意义与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硬膜外血肿共42例,根据颅脑CT有无漩涡征分为:涡旋征组22例,非涡旋组20例。及时对患者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的GCS评分均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GC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病死率、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1,8.28,P0.05)。结论 CT平扫对于检查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意义重大,若显示"漩涡征"应对患者尽早行急诊手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周易》的阴阳哲理,是《内经》阴阳学说的渊源土《内经》以《周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理论为依据,阐明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周易》六十四卦阴、阳爻增减,刚柔相推之理也被《内经》所接受,以此阐明阴阳消长变化规律。《周易》天地阴阳二气上下交通,开阖出入的理论,又是《内经》万物化生及升降出入运动理论的基石。《周易》的“天人相应”观,被《内经》用以解释人与自然统一的道理。《内经》是一部《易》学色彩很浓的医学著作。  相似文献   

17.
"岐黄"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是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黄帝内经》。由于《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基之作,至宋代,岐伯与黄帝首次被窦材《扁鹊心书》合称为“岐黄”,并被奉为医学正率之祖,被请进庙堂供奉起来,并开始注入新的含义,不仅仅是岐伯、黄帝二人的简称,而是由此引申为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当然更多的是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岐黄之术”、“岐黄之道”,分别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又“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由此可见,“岐黄”一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循证医学被引入中国并传播推广已有20余年, 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该文通过对循证中医药学内涵的分析, 简要梳理了循证中医药研究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 总结了目前循证中医药学发展面临着的“四多”“四少”现象。该文结合对循证医学方法学体系(包括方法论和基本研究方法)的重新认识, 提出基于循证实践的中医临床相关研究实施建议, 以期促进中医药从“经验”到“证据”的转化, 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 助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A "doubling" injury is the result of two persons, usually two children, but often an adult and a child, riding on a bicycle. The most-common variety is the "bicycle-spoke injury" which is sustained when the passenger's foot is caught in the spokes of the wheel. Between August 1, 1986 and July 31, 1987, 43 children (mean age, 55 months) attended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 for Children with such an injury. None of the bicycles had spoke-guards. Sixteen children were admitted to hospital: eight children required skin grafts and four children required repair by sutures. Nineteen (44%) of the children had bare feet when they were injured. The healing time ranged from seven to 365 days with an average of 56 days, which was long enough to ruin a child's holiday. This injury can be prevented. "Doubling" is dangerous and should be prohibited where seats and spoke-guards are not available. The attention of parents and the community should be drawn to the potentially-serious nature of these injuri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双向电泳技术,观察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穴与肾脏组织蛋白质差异性。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太溪组、非经非穴组和肾脏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麻醉后,冰生理盐水心脏灌流,取出肾脏皮质、"太溪"穴部位及非经非穴部位1.5mm×1mm×0.5mm结缔组织进行蛋白双向电泳实验,根据重复性原则每组样本平行做三块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各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变化。结果:通过对"太溪"穴组织与非经非穴组织结缔组织蛋白比较,发现存在8个完全蛋白差异点;通过对"太溪"穴组织与肾脏皮质蛋白胶图的比较,共发现13对相关蛋白;通过对非经非穴处组织与肾脏皮质之间比较,发现10对相关蛋白。结论:非经非穴与"太溪"穴部位组织的蛋白组成有所不同;非经非穴与肾脏之间也有相关蛋白质,但较"太溪"穴与肾脏的相关蛋白点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