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颈动脉狭窄的预报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CS)者有卒中危险,其患缺血性心脏病、下肢动脉疾病及死亡的危险性也增大。作者对有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老年人CS和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作了对照研究,旨在明确颈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对象为ISH组187例,年龄≥60岁,收缩压160~219mmHg(21.3~28.1kPa,1kPa=7.5mmHg),近期有心肌梗死、卒中、外周动脉疾病者除外。对照组为同一地区的187名血压正常者。应用双功超声扫描测定颈内动脉(ICA)与颈总动脉(CCA)血流速率的比值,ICA/CCA≥1.4则定为ICA狭窄。用B型显像估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范围并分级。按双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彩超检查研究正常血压颈动脉狭窄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血流参数的关系.方法 对80例至少一侧颈动脉狭窄≥30%的正常血压患者进行血压测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双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狭窄程度增大,狭窄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大.健侧(或狭窄较轻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分别在90~120 mmHg组及60~79 mmHg组流速较大,随血压增高而降低;健侧(或狭窄较轻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分别随着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大,且椎动脉搏动指数也随舒张压的增高而增大.血压增高到收缩压>120 mmHg、舒张压≥80 mmHg时流速明显降低,血流阻力增大.结论 狭窄程度相同时,正常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水平有利于增加脑血供;收缩压90~120 mmHg、舒张压60~79 mmHg可维持正常血压颈动狭窄患者较好的脑血供.  相似文献   

3.
作者分析了近来3个抗高血压治疗试验结果, 共包括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10759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共473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60~214mmHg(21.3~28.5kPa,1kPa=7.5mmHg),舒张压<90mmHg],年龄60岁。开始治疗口服氯噻酮每日12.5至25mg,据需要加服阿替洛尔每日25mg或安慰剂。平均随访4.5年,收缩压下降11.1mmHg,舒张压下降3.4mmHg,卒中减少36%(P=0.0004),冠心病减少28%(P=0.01),血管性死亡减少23%(P=0.05)。瑞典老年高血压试验:共1627例,血压180~230/105~120mmHg,年龄70至84岁。随机口服阿  相似文献   

4.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40~60mmHg(1 mmHg=0.133kPa)组45例和脉压>60mmHg组51例.对入选患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血压、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术、颈动脉超声,并查血肌酐、尿白蛋白.结果脉压>60mmHg组左心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尿白蛋白定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颈动脉斑块指数均高于脉压40~60mmHg组(P<0.05~0.01),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于脉压40~60mmHg组(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与收缩压、脉压、脉压变异相关.左心室重量指数与收缩压、收缩压变异、舒张压、脉压、脉压变异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得到逐步回归方程,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与脉压呈正相关,左心室重量指数与脉压及脉压变异成正相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脉压是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前尚未证实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是否有效或可减少其中风的危险。作者观察小剂量抗高血压药物对防止老年ISH患者发生中风的效果。对象和方法以收缩压平均160mmHg(21.3kPa.1mmHg=0.133kPa)或更高,而舒张压低于90mmHg为ISH。共4736人,均无抗高血压用药史,收缩压均在160~219mmHg之间,舒张压低于100mmHg。除外心血管疾病、癌症、酒精性肝病、肾病及内科处理困难者。根据初诊时血压平均值分配用药,以基础血压收缩压180mmHg以上降低到160mmHg为治疗目标;如收缩在160~179mmHg之间则以降低20mmHg为度。每天用药一次。先用氯噻酮12.5mg/d,如果血压下降不够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WHO 1979年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标准,选择1967~1984年间住院490例AMI进行分析。参照WHO 1978年诊断高血压标准,分为血压高、正常、低血压三组。收缩压≥21.3kPa(160mmHg)和/或舒张压≥12.7kPa(95mmHg)为高血压组,收缩压≤12.0kPa(90mmHg)和/或舒张压≤8.0kPa(60mmHg)为低血压组,介于两者之间为血压正常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7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24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3例,异常昼夜节律组又分为非杓型组67例,反杓型组26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情况,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级。测定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记录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昼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结果异常昼夜节律组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反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非杓型组[(132.92±15.75)mm Hg vs (122.85±14.91)mm Hg(1mm Hg=0.133kPa),(72.38±8.75)mm Hg vs (64.34±9.98)mm Hg,P0.01]。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左侧IMT和左侧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损伤靶器官概率更大,并且对左侧颈动脉内膜损害较右侧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300例,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狭窄组212例,无颈动脉狭窄组88例。颈动脉狭窄组又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85例,中度狭窄组70例,重度狭窄组57例。分析TIA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组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昼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P0.05,P0.01)。颈动脉狭窄组杓型节律比例明显低于无颈动脉狭窄组(30.2%vs 50.0%,P0.01),非杓型节律比例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40.6%vs 27.3%,P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24hSSD、24hDSD、dSSD、dDSD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杓型节律比例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非杓型节律比例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 TIA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有关,血压变异性越大,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9.
该文旨在了解老年男性高血压降压过程中有无J形曲线现象,探讨老年高血压降压的合适范围。方法:选择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846例,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分别分为:≤120mmHg(1mmHg=0.133kPa)(S1组)213例,121~130mmHg(S2组)215例,131~140mmHg(S3组)219例,141~150mmHg(S4组)121例,>150mmHg(S5组)78例;≤60mmHg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体检人群346例,根据血压将患者分为理想血压组151例(血压<120/80 mm Hg,1mm Hg=0.133 kPa)和血压正常高值组195例(血压120~139/80~89 mm Hg),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入选者中心动脉压;应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IMT。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末压及IMT均高于理想血压组(P<0.01);中心动脉增强压及增强指数高于理想血压组(P<0.05)。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IMT的影响因素(β=0.344,0.296,P<0.05)。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的中心动脉压和颈动脉IMT已增加,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的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入选65岁及以上因高血压住院的老年患者224例,对其进行卧位和站立位0 min、1 min、2 min和3 min的血压测量。OH定义为直立3 min内收缩压下降≥2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下降≥10 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20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同时所有患者行颈动脉B超检查,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或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42例,占64.5%)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8例,35.5%)。结果: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平均收缩压[(124.52±14.46)mmHg比(133.16±13.62)mmHg]、白昼收缩压[(127.23±16.42)mmHg比(136.25±12.44)mmHg],24h平均脉压[(56.74±8.98)mmHg比(64.66±10.20)mmHg]、白昼平均脉压[(56.97±7.23)mmHg比(66.52±14.62)mmHg]夜间平均脉压[(55.61±6.32)mmHg比(63.92±7.42)mmHg]显著升高,24h、自昼、夜间血压变异性也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与动态血压、脉压水平升高,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者观察190例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平均75岁),收缩压21.3~29.1kPa(160~219mmHg),舒张压≤12kPa(90mmHg),均排除近期心便、充血性心衰、卒中后遗症、TIA伴颈动脉杂音、周围血管病伴组织损害及治疗禁忌者。采用双盲随机法予以各病例系统降压或安慰剂治疗,后以多普勒或二维超声检测外周血管。颈内动脉管腔直径减少≥40%~50%,踝/肱动脉压比值≤0.9(正常≥1.0),则为颈内动脉狭窄或肢端动脉病。随访平均长达4.7年,观察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将患者分为3组,即组1:无动脉粥样硬化(91例);组2: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61例);组3:临床动脉粥样硬化(38例)。其中组3中颈内动脉狭  相似文献   

14.
健康人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于我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476例为高血压组,男254例,女222例,年龄16~81(50.73±13.13)岁。高血压确诊标准为收缩压≥ 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同期体检健康者114例为健康组,男50 例,女64例,年龄18~81(52.92±13.8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心脑肾及外周血管疾病。研究方法:测量坐位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分析仪测定颈动脉一股动脉脉搏波速度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窦综合征(CSS)是由颈动脉窦反射过敏所致,其临床表现为心脏停搏和血管张力降低引起的大脑缺血反应。随增龄颈动脉窦过敏多见,但症状愈趋不典型。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CSS的临床特征。选择主诉为头昏、晕厥和跌倒的老年人130例。分别记录12小时心电图及48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血常规、尿素、电解质、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骨质情况。疑为神经源性者做脑电图与头部CT。测定平卧20分钟和坐位30秒、2分钟的血压,收缩压下降≥20mmHg(2.7kPa,1kPa=7.5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或产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16.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人服用利尿剂是否增加室性早搏尚有争议。对象和方法按随机双盲法对186例病人作观察,此组病人(≥60岁)的收缩压为160~219mmHg(21.3~29.2kPa),舒张压<90mmHg(12kPa)。除外房颤、房扑、房室传导阻滞、多形室性早搏、心动  相似文献   

17.
探讨年龄,高血压、平均动脉压和晨峰血压等因素对老年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325例老年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225例)和非高血压组(100例),对两组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非高血压组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变异[(10.82±2.72)mmHg比(14.18±2.98)mmHg]和舒张压变异[(8.12±1.83)mmHg比(9.05±1.94)mmHg]明显增加(P均<0.01);但其收缩压的变异性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t=1.277,P=0.21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晨峰收缩压和收缩压变异呈明显正相关(r=0.342,P<0.05),平均舒张压和舒张压变异呈明显的正相关(r=0.323,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是增加的,晨峰血压和平均舒张压是老年收缩压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规律,旨在探讨勺型、无勺型、极度勺型等不同血压形态与体位性血压改变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10例,其中男38例,女72例,年龄≥60岁。以动态血压计监测24h血压,24h平均收缩压(SBP)≥135mmHg(18.0kP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0例入选病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非斑块组,测量中心及外周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应用统计学方法评定其与CAS的关系。结果:斑块组脉压显著高于非斑块组(P<0.01),CAS发生率在脉压≥50mmHg(1mmHg=0.133kPa)患者显著高于脉压<50mmHg患者(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脉压是CAS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中心脉压较肱动脉脉压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更好。结论:中心脉压可作为CAS狭窄程度的高危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是否由于植物神经失调,作者调查直立性低血压老年人站立时心率、血压、血浆儿茶酚胺和血管加压素反应,同时对肾上腺受体情况作检查。方法直立性低血压老年受试者8人(男性2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83岁)。他们卧位变为站立时收缩压下降24~54mmHg(3.2~7.2kPa,1kPa=7.5mmHg),舒张压下降10~34mmHg。对照组6人(男女各3人,平均年龄81岁),他们仰卧位至站立后血压无明显改变。两组年龄无显著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