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春宁  周美英  叶丽 《医学信息》2009,22(12):2829-2830
目的讨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总结36例(36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浅前房病人心理、生活、药物护理要点,分析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通过实施有效的治疗和护理,3○眼前房恢复理想深度,5眼经药物及手术治疗前房恢复并稳定,1眼呈间歇性浅Ⅰ度,持续给阿托品滴眼前房恢复.结论及时给予术后正确的护理指导可避免部分病人浅前房发生,正确有效的护理对前房深度恢复稳定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银环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3):157-157,163
青光眼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之一,部分手术可引起术后并发白内障。发生术后白内障有术前疾病本身的原因,青光眼病人已患有白内障,由于医生没有经过详细检查,术后发生白内障才引起重视,进行原因分析。此外术后无前房或浅前房的病眼和显著的术后炎症,房水成分的改变,房角的阻塞,术后长期低眼压均可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调查2006年4月至2009年3月我院青光眼患者常规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临床处理进行分析。结果 173眼临床资料中,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32眼,发生率18.5%,其中引流过畅24眼(75.0%),结膜瓣渗漏6眼(18.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眼(6.3%)。经保守治疗后前房深度均恢复正常。结论低眼压性浅前房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的主要并发症,引流过畅是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粘弹剂预防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手术的45例(45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中前房注入粘弹剂,对照组未使用粘弹剂。结果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无一例需再次手术处理。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使用粘弹剂显著降低了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双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和白内障,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改变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78眼),将双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病例32例(40眼)作为观察组,另外28例(3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及前房情况,并随访3~6个月。结果 2组患者手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眼压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更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前房出现不同的炎症反应,有2例发生前房渗出,对照组前房炎症反应稍轻;2组患者无前房出血、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发生。结论采用双切口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视力恢复好,眼压控制满意;虽然术后前房反应稍重,但用药后很快缓解,减少了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但要严格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例(25只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焦虑情绪对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前房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焦虑情绪对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前房恢复的影响山西省晋中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秦斌山西省晋中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董文兰前房是抗青光眼手术后重点考察的部位,术后前房恢复的早迟与深浅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健所在,它受多种原因影响 ̄(1)。本文对8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分析前房穿刺在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其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4年12月120例青光眼的患者(140只眼),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80只眼),给予术前或术中进行前房穿刺降低眼压;对照组50例(60只眼),不给予前房穿刺,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眼压在正常范围的控制率为93.75%(75/80),对照组眼压在正常范围的控制率为66.6%(40/60),两组眼压控制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房穿刺在青光眼治疗中能有效降低眼压,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例58眼青光眼施行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以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该项技术操作简单、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昌体植入术手术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 对20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行昌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平均随访6 ̄36个月。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视力较前提高,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水肿、前房出血、虹膜睫状体炎。结论 术中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及仔细选择病例对手术成败很重要。  相似文献   

11.
陈威 《医学信息》2010,23(2):432-433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68例(74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术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做4mm&#215;4mm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约?巩膜厚度的板层巩膜瓣,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0.2mg/ml抑制溜过区瘢痕形成,前房穿刺,切除小梁组织2min&#215;2mm,虹膜根切,巩膜瓣顶端缝合2针,两侧边中央各缝合1针。结果随访半年,近期眼压控制良好,均在6mmHg~21mmHg之间。远期眼压:在6—21mmHg之间者为71眼(95.95%),术后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Ⅰ型滤过泡19眼(25.68%),Ⅱ型滤过泡55眼(74.32%)。Ⅰ度浅前房2只眼,Ⅱ度浅前房3只眼,无出现Ⅲ度浅前房,浅前房发生率676%。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巩膜瓣,结膜下瘢痕形成,能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通过可拆除缝线灵活控制眼压,以避免术后发生浅前房。方法 将127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为传统小梁切除术组(71例),Ⅱ组为改良小梁切除术组(56例),改良小梁切除术的术中做三角形巩膜瓣,紧密闭合,并做二根可拆除缝线,术后根据眼压拆除缝线。结果 术后一周内Ⅱ组眼压明显高于标准小梁切除术组(P<0.01),二周后两组无差异。4~7天拆除1针缝线可降低眼压0.53~2.51kPa,平均1.63kPa。第二周拆线对眼压的调节甚微。浅前房的发生率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本方法能于术后早期调节眼压,并能减少浅前房及其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氰基丙烯酸酯组织黏合剂在青光眼滤过泡修复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的患者10例(10眼),其中7例行滤过泡部分切除术,氰基丙烯酸酯组织黏合剂替代缝线黏固于角巩膜缘切口处;3例行滤过泡修补术,氰基丙烯酸酯组织黏合剂直接黏附于渗漏处,未予缝线缝合.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变化、氰基丙烯酸酯组织黏合剂状况,伤口有无渗漏及炎症情况.结果 术前1眼眼压低于6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平均眼压为(11.2±4.1)mm Hg;术后1个月患者眼压均在8mmHg以上,平均眼压(11.6±2.8)mmHg;随访终点平均眼压(11.5±3.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氰基丙烯酸酯组织黏合剂黏合切口后滤过泡均无渗漏,黏合剂在术后7~20d自动脱落,切口完全愈合,滤过泡无瘢痕化,前房未见炎性反应.悬垂滤过泡患者术前、术后前房深度无明显变化,2例因滤过泡渗漏前房浅的患者术后前房显著加深.结论 滤过泡部分切除术及滤过泡修补术中使用氰基丙烯酸酯组织黏合剂替代缝线缝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患者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月~2年,结果 显示效果满意.结论 对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患者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效果良好,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术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压不降的原因进行探讨。方法对在本院实施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手术的26例患有青光眼且手术后眼压不降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对26例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后得出的结果如下,26例患者中有3例因术后前房出血而导致眼压不降,有5例因患有恶性青光眼而导致眼压不降,有12例患者因滤过泡扁平且发生瘢痕化而导致眼压不降,有4例患者因术后并发白内障而导致眼压不降,有2例患者因患有持续性高血压而导致眼压不降。结论接受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出现眼压不降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滤过泡扁平且发生瘢痕化导致的,应针对滤过泡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饶丽娜 《医学信息》2018,(22):110-112
目的 探究在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治疗中复合式小梁手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以及超声乳化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76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抗青光眼组(20例28眼)、超声乳化组(15例25眼)和青白联合手术组(23例23眼)。单纯抗青光眼组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青白联合手术组行小梁切除术+周边虹膜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三组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超声乳化组及青白联合组视力均有提高[(0.22±0.05)D vs(0.77±0.11)D,(0.23±0.05)D vs (0.55±0.09)D](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眼压水平均有所改善[(49.40±8.25)mmHg vs(16.25±2.34)mmHg,(49.31±8.20)mmHg vs (17.15±2.42)mmHg,(50.51±8.30)mmHg vs (17.25±2.53)mmHg](P<0.05);单纯抗青光眼组前房深度加深幅度较小[(1.65±0.22)mm vs(2.96±0.50)mm](P<0.05),超声乳化组及青白联合组前房深度加深[(1.64±0.20)mm vs(3.68±0.70)mm,(1.66±0.24)mm vs (3.53±0.67)mm](P<0.05)。超声乳化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青白联合组及单纯抗青光眼组(0 vs 17.39% vs 17.86%)(P<0.05)。结论 临床上需要根据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不同的房角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32例药物降压无效的青光眼患者进行青光眼手术,术后观察出血、滤过泡、前房、眼压及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1月视力提高的21只眼(65.63%);保持不变的11只眼(34.38%);眼压术后≤21mmHg者28只眼(87.5%);用药物控制的4只眼(12.5%)。结论高眼压状态采取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研究青光眼患者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等临床诊治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并进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发生的浅前房、虹膜睫状体炎、眼压控制不良、晶状体浑浊、滤过泡不形成、角膜上皮水肿等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0例患者(38只眼)的手术后的出现并发症,其中浅前房患者15例,占50.0%,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有4例,占13.3%,眼压控制不良的患者5例,占16.7%,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有6例,占20.0%%,脉络膜脱离或者干眼症2例,占6.7%。经过一系列的对症处理和治疗,出现眼压控制不良、晶状体浑浊的和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全部治愈,前房较浅或者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也完全得到恢复。结论根据不同的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采取相对应的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经药物治疗无效后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恶性青光眼病例,所有病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后均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单纯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腔穿刺抽液或联合前房重建术,1例采取晶状体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术后眼压12.2~18.6 mmHg,平均15.5 mmHg,全部前房深度恢复且稳定,视力0.02~0.3。结论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恶性青光眼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单纯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腔穿刺抽液术或联合前房重建术能有效缓解恶性青光眼,部分严重病例则需行晶状体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改良小粱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于2008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132例(151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拆除缝线,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手术后有85眼(56.29%)眼压控制于10~15mmhg,61眼(40.39%)眼压控制于16~21mmhg,4眼(2.64%)需配合降眼压滴眼液控制于10~21mmhg,1眼(0.66%)多次手术后植入房水引流阀门后眼压控制.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151眼(100%).出院时滤过泡均为扁平微隆,6个月后滤过泡形态稳定,观察至1年无改变:微小囊状型81眼,弥漫扁平型65眼,瘢痕型3眼,其中1眼最终植入房水引流阀,包裹型2眼.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同时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安全性高,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