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losartan)对胆固醇饮食兔动脉粥样硬化及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的影响,以探讨losartan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给予含1.5%胆固醇饲料80g·kg-1·d-1喂养12周后,随机分为两组①高脂组继续饲以1.5%胆固醇饲料4周;②氯沙坦组饲以1.5%胆固醇饲料的同时加喂10mg·kg-1·d-1的氯沙坦,共4周.另选普通饲料喂养16周兔作为正常对照.实验结束后,取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核因子-κB、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2周末,胆固醇组血脂(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间血压无显著性改变.氯沙坦干预亦未对血脂及动脉血压产生影响.胆固醇组主动脉斑块/内膜面积比为32.48±3.31%,氯沙坦干预组则减少至11.52±4.16%(P<0.01).内膜厚度亦由51.85±8.42%减至25.38±6.59%(P<0.01).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结果提示,核转录因子NF-κB及其靶基因产物ICAM-1的数量因氯沙坦的干预而明显减少(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氯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消退作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可能与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核因子-κB活化机制及其对粥样斑块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核因子-κB是调节细胞基因转录的关键因子之一,它参与了许多与炎症反应有关的基因的表达调控。动脉粥样是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核因子-κB存在于参与病变发展的多种细胞内,与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本文就核因子-κB的概况及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吡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吡格列酮干预组,比较3组大鼠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测定大鼠的血脂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NF-κB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结果吡格列酮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内膜和肌层增厚。吡格列酮能降低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脂饮食能刺激大鼠主动脉NF-κB的表达,吡格列酮能显著减轻这种作用。结论吡格列酮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大鼠NF-κB的表达,从而可能会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4.
核因子-κB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 (AS)及其并发症是人群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AS被认为是一种动脉慢性炎症的病理过程。核因子 κB(NF κB)在其中起主要作用。1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AS是一个以炎症反应和纤维细胞增殖为特征的慢性炎症过程。在AS的血管组织中发现大量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聚集 ,这些细胞释放白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泡沫细胞形成 ,导致AS斑块的形成。炎症在斑块破裂中起重要作用。大约 50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是因斑块不稳定破裂 ,继发血栓形成所致。研究发现 ,ACS病人血中巨噬细胞和T淋巴…  相似文献   

5.
核因子-κB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核因子-κB又是调节免疫炎症相关基因的重要转录因子,众多研究提示,动脉粥样三化斑块的主要组成细胞为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甚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核因子-κB的激活,而单核细胞迁入内膜下间隙又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病变,而且引起冠心病的三大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时均有核因子-κB的激活增加,因此核因子-κB有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始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血降糖胶囊对糖尿病高脂血症大鼠血糖、血脂的调节及对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治疗的作用。方法4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取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其余以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将成模大鼠分为阳性对照组、西药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连续治疗1个月后,各组进行血生化指标和动脉内膜病理检查。结果中药组能明显降低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并对降低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HDL-C/TC比值有升高作用,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发现,阳性对照组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中药组动脉膜受损程度有所减轻。结论活血降糖胶囊能治疗实验性大鼠糖尿病高脂血症,有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核因子 κB(NF κB)及抑制因子I κB在阿尔茨海默病 (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我们于 2 0 0 0年 12月至2 0 0 1年 12月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两者在类A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及分组 :健康雄性Wister大鼠 ,3~ 5个月龄 ,体重 2 5 0~ 30 0g(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共 6 0只 ,随机分成实验组 30只 ,对照组 30只。   2 .类AD模型大鼠制备及确定 :参照何蕴绍等〔1〕 报道的方法 ,即采用单侧 (左侧 )穹隆 海马伞切断制成类AD模型。大鼠术后 2周 ,经Morris水迷宫测试平均逃避潜伏期大于…  相似文献   

8.
霉酚酸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及其抑制因子IκB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力及其抑制因子IκBα的影响.方法利用凝胶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血管壁核因子-κB/p65(NF-κB/p65)含量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7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高胆固醇组(B组)和氯吡格雷组(C组)。酶法检测血脂;原位杂交法检测血管壁NF-κB/p65 mRNA表达;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MP-9及血管壁NF-ΚB/p65含量;组织形态学分析AS斑块/内膜面积比值及斑块最厚处内膜/中膜厚度比值。结果:B组和C组血清MMP-9、血管壁NF-κB/p65含量及 mRNA表达均较A组显著升高(P<0.05);C组较B组AS病变明显减轻(P<0.05),MMP-9、血管壁NF-κB/p65含量及 mRNA及p65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能具有一定抗AS作用,且抗AS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p65及MMP-9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前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症性疾病,NF-κB/IκB信号通路在调控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NF—κB/I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抑制NF—κB/I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可望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就近年来NF—κB/IκB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做一复习。  相似文献   

11.
颅内出血大鼠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与抑制因子κBα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其抑制因子κBα(IκBα)的表达变化。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脑出血后6h、1d和3d实验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定量Ⅶ型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各组NF-κB及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脑出血后6h,NF-κB蛋白表达增加,1d增加最为明显,广泛表达于血肿周围组织、远区皮质、海马等部位,并有核移位现象。在脑出血后6h、1d、3d,NF-κB吸光度值分别为0·21±0·05、0·32±0·09、0·25±0·07,与正常对照组的0·08±0·01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脑出血后6h、1d、3d,IκBα吸光度值分别为0·15±0·06、0·12±0·04、0·14±0·05,与正常对照组的0·30±0·07比较,IκBα表达量均减弱,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NF-κB参与了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损害过程,而IκBα可能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学说,炎症学说是A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学说。核因子-κB(NF-κB)是炎症反应中的主要转录因子,参与炎症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基因调控。NF-κB抑制蛋白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的活动,调控炎症因子的表达,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探究中医药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干预治疗A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金芪降糖片对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适应性喂养2周后随机留取3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尾静脉注射枸橼酸缓冲液,其余尾静脉注射60 mg/kg的STZ制作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以血糖为标准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给药组(DD组).DD组按4.2 g/(kg·d)给予金芪降糖片生粉灌胃,DM组和N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喂养20周,检测平均血糖值(APG)、24 h微量白蛋白(UMA)、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脏形态学检查、NF-κB p65表达水平.结果 4、12、20周时DD组和DM组APG均明显高于N组,4、12周时DD组和DM组UMA均明显高于N组,20周时DM组UMA、NF-κB p65明显高于、Ccr明显低于N组和DD组,P均<0.05;光镜和电镜均发现DD组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DM组.结论 金芪降糖片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组织中NF-κB p65水平并减轻糖尿病慢性肾损伤的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降脂、抗氧化及降低NF-κB p65水平,抑制肾组织微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核因子-κB与肥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因子-κB(NF-κB)是独特的核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高级真核生物的各种细胞中,参与炎性反应、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细胞反应.近年来的研究显示,NF-κB在肥胖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NF-κB可能通过促进脂肪组织炎性反应、抑制脂肪细胞分化以及调节脂肪细胞凋亡而参与肥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Ⅰ型胶原及核因子-κB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AS)时血脂成分,Ⅰ型胶原mRNA及其蛋白与NF-κBmRNA及其蛋白在人颈AS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行颈动脉造影确诊有颈AS病变的患者,测定血脂成分,且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取出粥样斑块送病检;另取6例意外死亡(排除心血管疾病)的颈动脉标本作为对照;石蜡包埋制成切片。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法染色,检测Ⅰ型胶原mRNA及其蛋白与NF-κBmRNA及其蛋白在AS斑块中表达,并通过CMIAS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测出表达的定量A值,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人颈AS病变中Ⅰ型胶原、NF-κB蛋白及Ⅰ型胶原mRNA、NF-κBmRNA表达定量A值,分别为:0.27±0.08、0.34±0.10及0.49±0.12、0.58±0.15,显著高于对照组(0.10±0.01、0.10±0.02及0.17±0.02、0.18±0.02)的定量表达(P<0·05)。结论:Ⅰ型胶原蛋白、NF-κB蛋白及Ⅰ型胶原mRNA、NF-κBmRNA表达与AS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该因素的表达增强是致A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NF-κB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因子-κB(NF-κB)激活一系列与血管壁病理生理相关的靶基因,包括细胞因子,化学因子,白细胞粘附分子和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存活基因,氧化应激,血脂紊乱,血管紧张素II,糖基化终末产物,半胱氨酸,感染源等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NF-κB活化有关,NF-κB系统协同活化多种炎性基因,同时诱导另外一些基因产生,这些基因产物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扩大,进展有重要的保护功能,有必要利用新的试验方法探索NF-κB活性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刺激下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因子(IκBα)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离体培养人中性粒细胞,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来普霉素B(LMB)干预组(B组)、LPS刺激组(C组)和LMB +LPS组(D组).各组分别在刺激后120 min ,用 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核、胞浆中IκBα含量,用NF-κBp65试剂盒检测细胞核NF-κB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百分比.结果 C组胞浆及胞核中IκBα含量较A组中明显减少,而NF-κB活性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凋亡比例减少;D组胞核中IκBα含量较C组中明显增多, NF-κB活性明显抑制,中性粒细胞凋亡比例增加.结论 IκBα的核内聚集可抑制NF-κB活性,并促进炎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尽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复杂,目前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性血管疾病。早期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内皮表面表达粘附分子———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VCAM-1),调节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粘附和向内皮下迁移,进入血管内膜,然后诱导一系列化学趋化分子的反应,促使单核细胞自身的迁移,参与并促发血管局部的炎症反应。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M-…  相似文献   

19.
一氧化氮(NO)的合成受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κB)调控的同时,对NF-κB的活性具有反馈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稳定IκBα而抑制NF-κB的DNA结合活性,从而减少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但亦有NO对NF-κB发挥正反馈激活作用的报道,表现出NO在细胞内信息调控作用中的复杂性。深入探讨NO-NF-κB信息通路在疾病发生中的意义对于明确发病机制和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异性病变,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微血管病变、心肌纤维化等都参与其发生发展,而炎症反应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因子κ-B(NF-κB)作为炎症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参与了多种炎症因子转录的调控,从而对糖尿病心肌病产生影响。该文阐述了炎症因子NF-κB在糖尿病心肌病病理生理中的作用以及对NF-κB通路的阻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