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方法:对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恐惧、忧愁、绝望、松弛等心理.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紧张、焦虑、恐惧、麻痹和依赖心理,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的心理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尽快的解除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心理稳定,情绪放松,以建立良好的护患系,对患者的心身康复至重要;心理护理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作用.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方法:对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恐惧、忧愁、绝望、松弛等心理.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紧张、焦虑、恐惧、麻痹和依赖心理,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的心理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尽快的解除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心理稳定,情绪放松,以建立良好的护患系,对患者的心身康复至重要;心理护理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作用.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兰  王贵芳 《当代医学》2010,16(12):108-108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已有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等)的基础上,重体力活动,激烈的情绪变化使心肌需氧量猛增,或严重的心律失常、休克、出血、外科手术等导致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注锐减时,心肌由于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或冠状动脉闭塞使血供中断,引起部分心肌坏死,来势凶猛,危重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李玉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175-1175,117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由严重而持久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1 ] 。是心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种急危重病。具有病情重、变化快、发病急、并发症多等特点。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治疗 ,还要注意各种原因给患者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压力 ,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存在的各种心理反应和多种情绪的变化。不良的心理反应可增加心肌的耗氧量 ,不利于缺血心肌的恢复。因此心理护理对这类患者尤为重要。现将 4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997年 1月~ 2 0 0 0…  相似文献   

6.
席玉玲  崔翔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0):3673-3673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因为本病为突发性疾病再加上其发病率高,早期死亡率高,患者又都有剧烈的胸痛胸闷症状,濒死感油然而生,患者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因此我科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对患者实施了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67例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护理。结果:267例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规范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效果满意,全部病例平均住院36 d,其中好转249例,不稳定13例,死亡5例。结论:患者以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急症,严重地威胁着老年病人的生命。由于疾病的发生病人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影响治疗效果。下面将我们在长期工作中观察到的病人的主要心理变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春玲 《基层医学论坛》2004,8(11):1021-1022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起病急,病情重,常危及病人的生命。临床上及时正确的治疗虽然是挽回病人生命的主要手段,但是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康复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心梗的发生常与精神、情绪等因素有关,加之长时间卧床住院治疗,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变化,影响康复。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树立良好的护理道德是十分必要的。我院自1997年开始实行家庭化模式护理的管理,现就7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分析和康复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大量研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有关。了解掌握AMI患者的心理特点,施予针对性护理,对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 (AMI)起病急 ,症状明显 ,病情变化快且凶险。发病初期 ,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等心理 ,此时安慰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消除不良心理 ,对AMI的治愈起着积极的作用。我院CCU室 1 998~ 1 999年共收冶AMI1 67例 ,我们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 ,并极早予以相应的心理护理 ,收到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AMI病例共 1 67例 ,均选自我院CCU室 1 998年 1月至 1 999年 1 2月 ,其中男性 1 2 0例 ,女性 47例 ,年龄 32~ 81岁 ,平均年龄 56 5岁。1 2 心理分析 在临床观察过程中 ,探讨患…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由于发病急、病情凶险、预后不良。病人一旦被确诊,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2000年以来,我们针对病人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对促进病人康复,改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96年12月至2005年1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我们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了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陈少英 《吉林医学》2011,32(26):5591-5591
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心理特点,寻找适当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采用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疗法及放松训练,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反应。结果:45例伴有焦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情绪障碍得到及时的护理干预,焦虑水平下降。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疾病预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应激及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玲  马吉香 《吉林医学》2011,(11):2243-2244
目的:通过观察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探讨如何进行相应护理。方法:采用自拟调查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应激反应统计。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依赖性增强等心理应激反应。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及早进行护理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7.
苏靖 《中原医刊》2005,32(6):65-65
收集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37例,现总结该组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危重,病情变化迅速,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如何针对AMI患者的心理反应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进入角色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防止意外发生,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我们经过对30例AMI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2例心肌梗死人的不同年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出现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使病人对医务人员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消除病人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做好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心理护理与降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对89例AMI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