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效果愈早修复愈佳,但多年来由于伤情不同而存在着不同观点。我们用恒猴作实验,以明确其周围神经损伤如不修复,感觉小体何时完成退变过程?实验选用成年恒猴5只,用猴的双手环指作两侧指神经切断不修复,分别于术后8、12、30周在光镜下观察感觉小体退变情况。结果如下:8周后感觉小体萎缩,游离神经末梢有断裂现象;第12周感觉小体萎缩和断裂更加明显;第30周光镜只能看到残存的感觉小体的痕迹。说明在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小体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自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5,18(3):214-216
报道14例人体手指皮在失神经后不同时间内感觉小体的光镜和电镜变化进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手部感觉小体在失神经支配后最早的变化是进入小体的轴突终末崩解、消失(伤后1-3个月),接着板层细胞塌陷、萎缩(伤后5-6月),最后是小体体积缩小和消失。因而认为,为获得满意的手部精细感觉的恢复,神经修复最好争取在伤后3个月内完成,或至少于伤后半年内完成。 相似文献
3.
王金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2):167-168
感觉小体退变与神经再支配的研究进展王金武综述范启申审校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重建也有了很大发展,在运动神经终板再生的基础上,又对感觉神经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感觉神经末梢植入皮肤后再生良好,但感觉小体退变和神经再支配的细胞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组织床选择。方法:经过周围神经移植选择组织床的实验研究,临床采用放置修复神经于健康的肌间隙中,神经血管束内。用带蒂筋膜或肌膜,腱膜修复组织床等方法。结果:修复周围神经74例,82条。经术后9个月~7年随访,优良率为86.58%。结论: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后,选择合适的组织床对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损伤常见于车祸、劳动与日常生活中,多因外伤、压迫及牵拉等原因所致,偶因药物注射到神经干或邻近组织而发生,由于周围神经解剖和功能上的特殊性,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一般只有70%左右。如何提高神经再生的速度和质量,寻找新的修复方法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6.
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人类,对1年以上晚期神经损伤进行修复,由于丧失了早期处理机会,失神经区域严重退行性改变,运动终板及感觉小体消失等,国内外许多学者持否定态度,在这种观点长期影响下,许多晚期神经伤病人因得不到修复而终身残废。我科经过30余年临床实践,已随访171例晚期神经伤病人,其中四肢主要神经伤115例,取得47%满意疗效,同时,我们又进行大量详尽动物实验研究,系统观察动物失神经后,肌肉、运动终板等不同时期退变及 相似文献
7.
8.
分子免疫染色法鉴别人体周围神经感觉纤维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分子免疫染色法在术中鉴别人体周围神经感觉纤维。方法:在动物实验已成功的基础上,分离提取新鲜人体脊神经元特异蛋白,将其作为抗原制备了鼠抗人感觉神经元特异蛋白本克隆抗体。用食用亮蓝标记单克隆抗体后,直接对人体周围神经于断面进行染色的实验研究;并为临床6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了术中染色,整个染色过程仅需30分钟。结果:感觉神经纤维呈清晰蓝色,从而获得了满意结果。结论:该法特异性强,显色快,应用范围广,是鉴别周围神经功能束的一种特异、可靠、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活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在鉴别人周围神经感觉和运动纤维的应用。方法:将新鲜尸体正中神经干,前臂内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片段置入食用亮蓝标记的人感觉蛋白单克隆抗体,25℃温育,分5个时间组进行染色。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呈深染,桡神经深支不梁,正中神经干25分钟组染色最佳.结论:活体染色鉴别周围神经功能束是提高临床应用价值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0.
甲基泼尼松龙局部应用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甲基泼尼松龙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4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取双侧股外侧切口,钳夹双侧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即刻于神经损伤局部肌肉间隙内给药,根据药物不同分为5组。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组:每侧剂量为30mg;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组:每侧15mg;地塞米松组:每侧2mg;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及正常组。术后4周取损伤神经远端神经,作成横切片后锇酸染色,计数轴索总数目及单位视野再生髓鞘数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腓总神经轴索总数目: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组及地塞米松组优于对照组(P〈0.05);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大、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组均明显优于地塞米松组及对照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可起到促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冯运垒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20(1):15-16
目的:分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从1988年3月至1995年6月,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68例共78条神经,手术方法包括神经松解术、神经直接缝合术和神经移植术等。结果:经术后9个月~7年随访,优良率为85.89%。结论:临床资料证明:显微外科技术在神经损伤修复中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功能性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应用的新近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各种刺激方式、可能机制以及目前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多年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功能性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已经有很大发展,不但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而且能有效防止肌萎缩。结论功能性电刺激任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医源性颈部神经损伤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颈部手术所致医源性神经损伤的原因、预防、诊断和治疗,分析1993年~1996年8例因颈部手术致神经损伤的原因、诊治及结果。其中副神经损伤5例,臂丛神经损伤3例,均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神经松解、神经吻合、神经移植和神经移位。随访11个月~3年,平均24.5个月。结果表明,疗效优2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认为,颈部手术易损伤神经,高度责任心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预防的关键;一旦确诊颈部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14.
神经移植段对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神经移植段的方向对神经再生的影响,采用硅胶管桥接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一侧硅胶管远端套接顺行神经移植段,另一侧套接逆行神经移植段,术后2,4及6周取材。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嵌压后脱髓鞘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嵌压后脱髓鞘改变与压力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40条坐骨神经),按压力大小分为0、4、8、12kPa(1kPa=7.5mmHg)4组。将坐骨神经从神经压迫器的孔隙内通过,持续加压1小时后解除压迫,术后1周取坐骨神经受压段及其远端行横、纵断切片和神经单丝纤维撕梳,在光镜和电镜下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各压力组神经受压段发生不同程度的节段性脱髓鞘改变;压力升高其病理改变则加重,受压神经段和气囊两端的神经纤维水肿和脱髓鞘改变较重,粗神经纤维较细神经纤维损伤重;神经的外周区较中心区脱髓鞘明显;神经的远端脱髓鞘不明显。结论:神经受压后呈节段性脱髓鞘,其程度与压力成正比,受压神经的远端脱髓鞘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动脉套接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其特点. 方法取SD大鼠75只,在股骨中下段切断腓神经,将近断端逆转90度包埋于肌肉中.随机分为5组.A组:将截取的左颈总动脉套接于右侧正常胫神经侧方与腓总神经远端2 mm距离之间,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不予切除;B组:在胫神经套接部外膜开窗1.0 mm;C组:腓总神经切断14天后再予动脉套接,余同B组;D组:同B组,且于动脉套接部注入神经生长因子(neural growth factor, NGF)1 ml;E组: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缝合形式直接缝合于胫神经的一侧,外膜开窗1.0 mm.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组织学、电镜和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 结果 4周时C、D及E组周边区域有神经纤维轴突和髓鞘再生,A组则无神经纤维生长; 8周时C、D及E组再生神经纤维较B组多,E组神经纤维较C、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周时C、D及E组神经纤维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有较丰富的神经再生,与神经端侧直接吻合的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端侧2 mm距离动脉套接可作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电针促进周围神经功能康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电针对受损伤的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并缝合,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每天穴位电针20分钟。分别于术后2、4及8周动态观察神经电生理、肌力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的变化。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结果 实验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M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均优于对照组(P<0.01);排肠肌收缩力明显增强(P<0.05);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 穴位电针能促进受损周围神经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8.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及神经活性物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观测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晚期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神经活性物质变化及其功能状态,采用切断大鼠坐骨神经,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免疫组化,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胆碱乙酰转移酶和脊髓后角P物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前角细胞胞体伤后3周肿胀,6周恢复正常,12周萎缩27%。树突持续性收缩,至12周萎缩53%。胞体和树突24周与12周相似,均无进一步变化。②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损伤1周后,即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升至最高并持续4周,8周恢复正常,观察24周无明显变化;胆碱乙酰转移酶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无明显变化;P物质在脊髓后角于损伤2~6周下降至最低,16周恢复正常;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脊髓后角则无明显变化。认为,晚期周围神经损伤,从形态学及神经活性物质的变化来看,脊髓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仍保持在一定水平,具有修复价值。 相似文献
19.
几丁质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采用几丁质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10mm,通过显微解剖观察、神经电生理测试、组织学检查和具有特异性HRP逆行示踪法鉴定,研究结果用几丁质桥接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