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劲松  王心恒  王晓虎 《光明中医》2016,(22):3245-3246
对国内外首次提出藏象脏腑组成新论,即"五脏、六腑、两个奇恒之腑与一个大脑之主论"及其二十余载之前于国内外首次提出"精室当为奇恒之腑"论说,从奇恒之腑的定义、生理功能等进行了分析论述;大力倡导只有女子胞、精室两个奇恒之腑,认为《黄帝内经》等经典论著,绝对不可认为是千古不变之定律;并叙说了多年来对男科理论、实验与临床研究之经验感悟等。  相似文献   

2.
一、发热本症最为常见,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肝脓肿、胆道感染等均可出现。发病的原因与细菌病毒感染、肝细胞损害等有关。其特点,如急性肝炎之发热恶寒,慢性肝炎之阴虚发热,重症肝炎之高热不退,肝胆感染之寒  相似文献   

3.
一、补泻涵义与补泻手法《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又指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说明祖国医学的补泻概念,是根据病症的虚实提出来的。而虚实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分类方法,补泻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针灸的补泻亦是从虚实立论。因此,《内经》提出了“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以及“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等针灸治疗法则。古今针灸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针刺补泻手法,如徐疾、迎随、捻转、提插呼吸、开阖、九六等,并进而发展成“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手法。此外,还有弹、弩、盘、摇、飞、括等辅助手法。近人执简驭繁,将  相似文献   

4.
正易学之阳阳学说、通变学说、天人学说等哲学思想,普遍运用于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针灸、推拿等医学领域、针灸、推拿等医学领域,系统地论述了三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之辨证施治原则,确立了人体生理病理并变异之施治法则。审视分析、积极探索易学思想在《黄帝内经》之具体运用,是一项亟待解决且意义重大之前沿性研  相似文献   

5.
肝为五脏之一,外与自然界的方位、六气、五行以及五味等中的东方、春风、木、酸、怒等密切对应,内与人体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其生理病理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本文拟从肝气、肝火、肝风及痰、瘀等病理因素演化关系讨论其证治。一、肝气、肝火、肝风及痰瘀等病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一)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一源肝为风木之脏,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劲,主升主动,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之气以承制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方能使刚劲之质,得为柔和  相似文献   

6.
风之为病,有内外之别,外风者责之于自然界之邪风;内风者有因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液燥生风等。然我们在临床上发现部分失精患者亦可产生风动之表现,其虽有抽搐震颤,颈项强直等风动之征,但无高热昏谵之热象、卒仆不遂之阳亢、神疲肢麻或舌绛瘈疭之血虚或液燥之症。询其因有失精之史,多为遗  相似文献   

7.
积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多因郁热、痰水、痰湿、瘀血、食积等邪实久滞于里,相互凝结而成。大黄既能攻有形之积滞,又能泻无形之邪热,广泛应用于治疗临床各科实证疾病,其中尤以用于治疗各种积证较为常见,概括起来,不外燥屎之积、饮食之积、瘀血之积、饮邪之积、顽痰之积、邪毒之积、湿热之积、热邪之积、癥瘕积聚及胆石之积等十种积证。十种积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使大黄主治实证疾病的范围更加具体化,为广大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有缓、急之分,证候有寒、热、虚、实等各种不同类型。临床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一般经验是:寒痛温之,常用中成药有良附丸、丁桂散。热痛清之,应用中成药左金丸、三黄丸、乌贝散。食痛消之。应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虫痛驱之,应用化虫丸、乌梅丸等。湿痛化之,可用平胃散、香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气痛和之,可用金铃子散、十香止痛丸、良附丸。虚痛补之,可用香砂六君子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若能辨证运用中成药,治疗胃痛,常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学生跟诊心得的角度,分别对杨师问诊之巧妙、辨证之精准、用药之精确、用方之灵活、思路之开阔、"治神"之精妙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真牛 《家庭中医药》2008,15(11):66-67
兔,有家兔、野兔之分,其毛色有白、黑、灰、黄等之别。别看兔子小,浑身都是宝。其肉、脑、肝、骨、血、胎等均可入药,就连兔粪也是药中之物。兔子内脏等可提制出几十种  相似文献   

11.
<正> 笔者应用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是取其补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力。气郁甚者加用木香、香附、乌药、降香等理气之品;血瘀甚者加用丹参、赤芍、川芎、灵脂、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兼有痰浊者加用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等健脾化痰之品;兼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者加用枣仁、柏仁、远志、五味子等镇静安神之品。  相似文献   

12.
白术、山药均能补脾益气,《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即两药合用。但白术甘苦温燥,补脾阳而燥湿,故脾虚有湿之痰饮、水肿多用,方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六君子汤等以白术为主药;山药甘平而濡润,善补脾胃之阴,益肺滋肾,具收涩之功,治消渴、遗精、遗尿,虚劳、带下等病,方如六味地黄丸、缩泉丸、薯蓣丸、完带汤等皆用之。  相似文献   

13.
从色之由、色之有神、色之善恶、色之主病、色之变化、色之逆从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内经》中有关色诊的内容,说明《内经》之"色诊"对中医医疗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木郁达之”出自《黄帝内经》,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解和对现今临床实践的总结,“木郁达之”理念已不拘于疏肝理气一法,更应包括燮理肝之阴阳,使肝“体阴用阳”的结构、功能调和通达。随着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焦虑、失眠、抑郁等情志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反复难愈。中医治疗情志病多遵从“木郁达之”原则,燮理肝之阴阳以疏肝解郁。乌梅丸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可温阳以疏理调达肝气、滋补肝体之阴以求本、燮理肝之阴阳以体用并调,切中“木郁达之”之要义。临证运用乌梅丸治疗阳虚兼有郁热征象之失眠、抑郁等情志病,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祝味菊(1885~1951)原籍浙江绍兴,早年悬壶成都,为四川之名医。后因避乱至沪,独树一帜,以善用附子蜚声于医林。生前历任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等职。很受陆渊雷、章次公等近贤之推崇。其问世之著作,有《伤寒质难》《祝氏医学丛书》等。祝氏对仲景学说之研究,具有较为独特之见解。现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6.
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单体对癫痫试验研究甚多,如平肝熄风之钩藤、天麻、全蝎、蜈蚣、僵蚕,活血化瘀之川芎、姜黄、丹参、莪术、银杏叶,补虚之灵芝、青阳参、刺五加,疏肝理气药之柴胡,开窍之石菖蒲,利水渗湿之茯苓等,均证实有抗癫痫和抗惊厥作用,主要通过电生理调节、阻滞大脑皮层神经元L-型钙通道、抑制海马兴奋性神经元和激活海马抑制性神经元、升高或降低大脑内相关化学物质表达等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17.
对五脏之精、气、阴阳的基本概念作了讨论,认为五脏之精是藏于五脏中的液精华物质,五脏之气是分布于五脏的无形而运动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极细微物质,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五脏之阳是其气中具有湿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阴是其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并用此基本要领诠释了各脏精气阴阳的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   

18.
痞气丸一方是李东垣所制,主治脾积。症见胸膈痞满,腹胀腹痛,肝脾肿大等。笔者运用该方治疗肝脾肿大、早期肝硬化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一、方剂组成与分析该方由黄连、黄芩、枳实、厚朴、半夏、干姜、党参、白术、茯苓、泽泻、茵陈、吴茱萸、砂仁、桂枝、巴豆霜等15味药组成。方中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厚朴、半夏、干姜之辛以散之,党参、白术之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淡以渗之。黄连泻热燥湿,姜桂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又能去瘀生新。痞多血病,黄连、枳实皆血分药,巴豆霜能消有形之积滞,为斩关夺命之将,藉之以为先驱。加参术者以  相似文献   

19.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校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笔者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仲景麻杏石甘汤作为清热宣肺、降气平喘的代表方,广泛应用于内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肛肠科等。近现代名医张锡纯却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解》中首次明确提到麻杏石甘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此说法确有可取之处,试从麻杏甘汤证治溯源,麻黄用薄荷代之可行性等方面以辨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