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MI大鼠心肌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对照组(n=15)及移植组(n=15),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MI)模型.将体外培养2周的移植组大鼠自体SC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梗死区周围,4周后病理观察移植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测定缺血心肌中VEGFmRNA、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结果 SC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移植组缺血心肌中VEGFmRNA、VEGF蛋白的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高(P<0.01或0.001).结论 SC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增加缺血心肌VEGF的表达,由此促进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现已发现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是心室重构的重要机制,而相关干细胞心肌移植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报道不多.目的:观察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完成.材料:Wistar 大鼠45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50~200 g,其中30只用于制备心肌梗死模型.方法:45只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15只.心肌梗死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2周后沿梗死区与正常心肌交界处多点注射0.2 mL无血清M199培养液;移植组:造模后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0.2 mL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大鼠梗死区周围.假手术组:不造模,仅在左前降支周围心前壁多点注射0.2 mL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缺血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①卫星细胞移植4周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较移植组明显降低(P<0.01);心肌梗死组大鼠毛细血管密度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移植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较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亦明显升高(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形态正常,结构清晰,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有序,肌纤维间无成纤维细胞聚集、增生现象.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内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形成,心肌有序的基本结构发生紊乱.移植组大鼠其梗死区可见较多带有横纹且具有多核的肌细胞存在,组织排列较有序,纤维组织明显少于心肌梗死组.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具有弹性和收缩功能的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使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缺血心肌的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下肢缺血预适应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和炎症反应变化的观察,探究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健康雄性成年Spraq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下肢缺血预适应组.各组大鼠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4、6、12h四个时间点处死取材.经冷冻、切片后用2%TTC法染色,于手术显微镜下仔细分离梗死部位(IS)和缺血危险区(AAR),并计算IS与AAR重量比值(IS/AAR),推测心肌梗死面积.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C反应蛋白浓度测量使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酸激酶(CK-MB)含量.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心肌组织中HO-1mRNA表达情况.结果:下肢缺血预适应组HO-1 mRNA表达升高,心肌梗死面积比急性心肌梗死组明显减小;CK-MB含量明显下降.结论:HO-1对远端器官缺血预适应后的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观察其对心肌梗死区域细胞凋亡以及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变化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完成。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8只/组。①两组大鼠均结扎左冠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局部心肌变紫色、室壁膨出为模型成功标志。②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围手术期每天腹腔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3000IU/kg,共3d(即手术前1d、手术当天、手术后1d),在术后第14,15,16天以同等剂量再连续注射3d。急性心肌梗死组术后各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后3周末测定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Bcl-2和Bax的水平,2d及3周末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两组大鼠心腔结构及心功能。结果:实验选取大鼠1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3周末毛细血管密度测量结果: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犤(10.4±1.5),(6.3±0.7)个/视野,P<0.05犦。②两组术后3周末心肌组织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Bax表达明显减弱犤(0.1465±0.0138),(0.1248±0.0098)A,P<0.05犦,而Bcl-2表达则明显增强犤(0.1030±0.0056),(0.1163±0.0050)A,P<0.05犦。③两组术后3周末心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显著降低犤(6.25±0.32),(5.51±0.35)mm;(4.22±0.21),(3.45±0.24)mm;P均<0.05犦,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犤(69.08±2.23)%,(75.24±3.64)%,P<0.05犦。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减少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及促进缺血区毛细血管的生成,从而改善和提高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可能是基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合适目的基因之一。目的:观察直接心肌注射重组腺病毒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基因(Ad-hVEGF121)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结构、功能及新生血管影响。方法:将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心肌梗死组(n=24)、Ad-hVEGF121组(n=19)和生理盐水组(n=17),后3组大鼠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Ad-hVEGF121组和生理盐水组结扎后10~15min分别在心肌三点注射Ad-hVEGF12和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果与结论:注射后2周治疗组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相比于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Ad-hVEGF121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心肌新生毛细血管数量、体质量和左心室质量/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转染rAd-VEGF基因后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和心肌梗死组。但4组大鼠的梗死面积、心脏结构和功能接近。提示直接心肌注射Ad-VEGF121能明显促进心肌内新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心肌梗死后大鼠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用Wister大鼠120只,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心肌梗死模型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分别于术后6 h及2、4、7、14 d取材,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显示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密度.结果 ①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密度在术后6h及2、4、7、14d均低于假手术组.②神经生长因子组术后7、14d心肌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密度较心肌梗死组明显升高.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肾上腺素能神经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表明震波治疗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低能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血管新生治疗方法.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及其抑制因子是影响心室重构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目的:观察低能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影响.方法:将滇南小耳猪随机分为心脏震波治疗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心脏震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成功后震波治疗组接受3次低能量体外震波治疗(0.09 mJ/mm2,每点治疗200击,共9点),1个月后通过左心室造影评价左心室重塑情况,对照组建模成功后给予相同操作,但不施以震波及能量.假手术组不建模,震波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用RT-PCR法检测各组动物心肌组织梗死交界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备组动物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心脏震波治疗组梗死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促进局部心肌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基质金属蛋白酶1 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mRNA水平升高(P<0.05),左心室造影评价显示心室重塑指标改善,心脏震波治疗组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高(P<0.05).结果显示体外心脏震波通过有效诱导急性缺血区血管新生,上调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水平,并重建局部心肌微循环.  相似文献   

8.
背景:过往研究已证实:心肌缺血前或缺血时心肌内注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基因载体均可以明显减小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但心肌梗死后才经静脉使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基因载体是否具有相同的疗效,所知甚少.目的:进一步验证对心肌缺血后,经静脉注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质粒phPDGF-B对缺血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于结扎后30 min,雌、雄实验组静脉注射phPDGF-B质粒;雌、雄对照组静脉注射等体积PBS.2周后,进行常规的Masson,S Trichrome染色,对缺血心肌梗死区面积、纤维化及心室几何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大鼠静脉使用phPDGF-B质粒2周后,雌、雄实验组的心肌梗死的面积均明显小于雌、雄对照组(P<0.05);实验组梗死区存活的心肌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雌、雄实验组梗死区纤维化面积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梗死区胶原沉积的密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梗死边缘区的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梗死区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结果证实,在心肌缺血30 min,经静脉使用phPDGF-B质粒对梗死区心肌细胞存活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减小缺血心肌的坏死面积,同时能有限度地改善存在心肌梗死的左心室重构,以及减小梗死区的纤维化程度,且上述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中存在多潜能干细胞,利用其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已成为近年来多种疾病治疗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的高度选择性,并评价其短期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4在占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选取清洁级SD大鼠8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300g,62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0只作为假手术组.方法:造模成功41只,分为模型组(n=20)和动员组(n=21).模型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mL/d,连续7d:动员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稀释至浓度2.5 mg/L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 μg/(kg·d),连续7 d.假手术组:在相应冠状动脉结扎部位穿线,不结扎,其余操作步骤相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 mL/d,连续7 d.主要观察指标:1周后计数3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4周后比较3组大鼠存体心功能.并取大鼠心脏、肺脏、肝脏、骨骼肌组织制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理改变,毛细血管密度和CD34+细胞归巢情况.结果:①造模1周后动员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增加(P<0.05),且动员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微核细胞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⑦造模1周时.动员组较模犁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CD34+细胞(P<0.05);4周时,动员组和模型组均末见CD34+细胞.各组大鼠肝脏、肺脏及骨骼肌各个时段则均无明显差异.造模后4周,动员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模型组(P<0.05),梗死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心肌梗死后大鼠自体骨髓十细胞到外周血循环并归巢于梗死心肌,并可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短期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肺脏、肝脏、骨骼肌无明显组织学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赵岚  张焱  严健 《中国临床医学》2011,18(6):770-772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PI3K信号通路对大鼠心脏干细胞(CSCs)动员及其修复损伤心肌的影响.方法: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局部心肌注射Akt抑制剂或等体积二甲基亚砜,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和8周取材,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kt表达变化情况,利用免疫组化(IH)检测局部心肌CSCs数量变化情况,通过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结果:ELISA结果显示,急性缺血诱导局部心肌Akt表达水平呈进行性升高,IH检测显示心肌局部CSCs数量呈进行增加,2周达高峰,4周后以上各项指标明显回落,心肌梗死面积则逐渐扩展,8周时明显大于其他时间点,Akt抑制剂显著抑制上述各项指标的动态演变,使心肌梗死面积进一步恶化.结论: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可通过Akt信号通路调控梗死心肌局部CSCs动员及其修复梗死心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去铁胺(DFO)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血管新生及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or组)、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MI组)、心肌梗死+DFO组(DFO组).开胸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DFO组和MI组术前24 h分别给予DFO (200 mg/k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TTC染色后检测心梗面积;RT-PCR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VEGF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微血管密度及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DFO组心梗面积明显低于MI组,梗死边缘区微血管密度高于MI组、Sham组和Nor组.MI组心肌组织VEGF蛋白表达明显比Nor组和Sham组高;DFO组心肌组织VEGF蛋白比MI组表达进一步上调.VEGF mRNA的表达与VEGF蛋白表达变化一致.结论:DFO可以减少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梗面积,促进缺血区域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与上调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吗啡对大鼠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是通过激活何种特异性阿片受体起作用的.方法 健康SD大鼠共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吗啡组、吗啡 κ受体拮抗药组、吗啡 δ受体拮抗药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后10 min(mycardial ischenmic 10 minute,MI 10 min)及再灌注4.5 h(myocardial ischemic-reperfusion 4.5 hours,MIR 4.5 h)采血及采取组织标本,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常规测定心肌酶(CK、CK-MB),用红四氮唑(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吗啡组及吗啡 δ受体拮抗药组较其他实验组可显著降低大鼠CK、CK-MB(P<0.05),缩小心肌梗死面积(P<0.05).结论 证实吗啡是经由κ阿片受体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起保护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5)及对照组(n=15),所有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梗死区周围,4周后病理观察移植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并测定血清VEGF浓度及血流变参数的改变。结果:卫星细胞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的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犤(523.42±82.14)和(430.73±65.04)/mm2,t=2.98,P<0.01犦、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增高犤(320.05±39.29)和(271.14±37.52)μg/L,t=2.37,P<0.05犦,而某些血液流变参数明显改善犤低切全血黏度:(11.09±1.52)和(13.02±1.56)mPa·s,t=2.22,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7.59±0.81和8.56±0.59,t=3.25,P<0.01;卡松黏度:(1.64±0.41)和(2.26±0.41)mPa·s,t=3.66,P<0.01;卡松屈服应力:(11.23±1.54)和(12.69±1.59)Pa,t=2.23,P<0.05犦。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提高血清VEGF浓度,由此改善血流变参数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14.
背景:内皮祖细胞是一类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血管发育,也在成体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血管再生及心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在体组织病理学观察,于2006-07/2007-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研所完成.材料: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80只,65只大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剩余15只作为假手术组,不结扎冠状动脉.细胞标记BrdU及其抗体为Sigma公司产品,EBM-2细胞培养液基质为Gibico公司产品.方法:抽取大鼠外周血,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贴壁法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加入BrdU至终浓度为100mg/L予以标记,继续培养7 d移植备用.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2组:内皮祖细胞移植组30只,将BrdU标记的内皮祖细胞悬液100 μL分5点注射到左室前壁梗死灶边缘;培养基对照组30只,以同样方式注射等量的EBM-2细胞培养液基质.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4周对梗死区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测定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变化.结果:造模过程5只大鼠死亡.内皮祖细胞移植组在心肌瘢痕区边缘发现植入的内皮祖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和少许淋巴细胞,且存在棕褐色的BrdU阳件细胞;培养基对照组在移植区仅见少许淋巴细胞,无内皮祖细胞成分及BrdU阳性细胞.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瘢痕边缘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培养皋对照组(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内皮祖细胞移植组和培养基对照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皮祖细胞移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缩短率均较培养基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同种异体内皮祖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后能分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潘生丁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潘生丁对实验性心肌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组织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学机制。方法:参照Drexler法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制成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潘生丁组、AMI对照组(心梗)和正常对照组(正常),治疗观察半数至2周、半数至4周结束。应用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Masson’s染色计测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心肌新生血管数量和VEGF、bFGF的表达。结果:潘生丁组大鼠较心梗组的缺血心肌中VEGF、bFGF表达和新生血管数均增多,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脏左室最大收缩速率增大。结论:潘生丁可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限制心肌梗死面积扩展,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实验采用犬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扩增后,经皮穿刺行心肌梗死犬心外膜下移植,观察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及心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犬自体EPCs体外扩增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行心肌梗死犬心外膜下局部注射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域,1、2、4、8周后取心肌标本,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应用TTC染色法检测梗死心肌面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梗死区血管密度。结果:自体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1、2、4、8周后梗死区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移植观察时间的延长,血管密度逐渐增加。移植1、2、4、8周后梗死心肌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且随移植观察时间的延长,梗死心肌面积逐渐减少。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瘢痕边缘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内皮祖细胞移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且随移植观察时间的延长,左室射血分数逐渐升高。结论:自体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犬缺血心肌后能分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及心肌修复,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背景:自体心包膜移植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涉及心血管修补重建、眼表疾病的治疗等领域;但其对心脏本身在缺血损伤下的保护作用却研究甚少。探索自体心包膜带瓣移植的安全性及其对缺血损伤后心肌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心脏接受自体心包膜移植后对心电活动的影响及其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以荣昌肉猪和SD大鼠为研究对象,2种动物分别分为3组:移植组、心肌梗死组及心肌梗死+移植组,心肌梗死组及心肌梗死+移植组动物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移植组及心肌梗死+移植组动物以自体心包膜组织带瓣移植建立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①猪心电图监测室上性早搏常见;移植组室性早搏偶见,监测过程中未见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颤动。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心肌梗死+移植组室性早搏减少,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功能改善(P 〈0.05)。②移植组大鼠心电图监测未见室性颤动;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移植组均见非致死性室性颤动。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心肌梗死+移植组心功能改善,心肌凋亡指数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P 〈0.05)。提示自体心包膜带瓣移植未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安全性相对较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缺血损伤后室性早搏个数、促进心功能恢复,其可能与抑制缺血区域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肌的保护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2只),缺血再灌注组(14只)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辛伐他汀预处理组(14只)用辛伐他汀20 mg/(kg·d),溶于生理盐水中灌胃,每组再平分为2组,分别再灌注30,90 min.所有动物均灌胃14 d,1次/d,第15天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的动态变化.结果:预处理组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水平在再灌注30,90 min各时段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改善内皮功能和抗炎作用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犬急性心肌梗死后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方法 将13只杂种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12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只.治疗组于梗死心肌周围注射pc-DNA3-HGF 1 ml(约300 μ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4、8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心功能;术后8周测量左心房面积、二尖瓣反流面积以及二尖瓣反流面积与左心房面积的比值.处死犬,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血管个数及凋亡细胞数.结果 术后4周时,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8周时,治疗组LVEF明显升高,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较对照组降低(P<0.05),且左心房面积、二尖瓣返流面积以及二尖瓣返流面积与左心房面积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HE染色可观察到治疗组梗死心肌周围毛细血管较对照组增多,而对照组瘢痕形成明显.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组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TUNEL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梗死边缘区凋亡细胞减少(P>0.05).结论 HGF可能通过增加梗死心肌周围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细胞凋亡,使心肌坏死及疤痕形成减少,从而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心功能恶化、左心房扩大及二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不同治疗方式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治疗价值。方法 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再灌注组(AMI-RM)、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AMI-M)、血管再灌注组(AMI-R)、安慰剂对照组(AMI-placebo)。每组建立急性心梗模型后,对AMI-RM组和AMI-R组进行血管再灌注治疗并每组经尾静脉给予间充质干细胞或生理盐水治疗。第1、第8周进行超声心动图评估LVEF、LVFS、LVEDD、LVAW/PW、RWT,并计算左室心肌纤维瘢痕比值。结果干细胞移植后第1周,AMI-R组和AMI-RM组的LVEF、LVFS均高于AMI-M组和AMI-plcebo组(P0.05);第8周,AMI-RM组的LVEF和LVFS均高于其他三组(P0.05)。AMI-RM组左室心肌纤维瘢痕比值均小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再灌注治疗急性心梗能迅速恢复心肌血流灌注,阻止心梗后坏死心肌范围扩大,有效减小纤维瘢痕面积及改善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