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赐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2):1570-1570
1病因病机胃脘痛简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痛、气痛、寒痛、热痛、瘀痛、食痛、虫痛等,其中虚寒型胃痛为较常见的胃痛类型之一。《杂病源流犀烛·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偏寒偏热……”。《素问·举痛论  相似文献   

2.
运用《伤寒论》经方“白头翁汤”加味,治疗热痢,经过20多年临床观察,疗效显著,多次服用无耐药性出现,有些病例,虽然用过各种抗菌素无效之热痢,服用本方之后显著奇效。 《伤寒论》曰:“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这是张仲景为厥阴热痢的证治而设的方剂。“热痢”  相似文献   

3.
黄疸 ,在中医学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 ,辩证论治黄疸病的理论和经验 ,至今仍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并起着指导作用。笔者对大黄在治黄疸病的临床功用及体会进行论述。综观《伤寒论》中的发黄症按其病因而分 ,大体归纳为四类 :湿热发黄、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原文 2 36条说 :“阳明病 ,发热汗出者 ,引为热越 ,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 ,身无汗 ,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者 ,此为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 ,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汤是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大黄味苦性寒 ,归脾、胃、肝、大肠、心包…  相似文献   

4.
1 本证、兼证、变证之概念。《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之家在六经提纲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日: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日:在抵今之伤寒无不兼证而病……其各兼并之证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本证用“正治法”,兼证用权变法,变证用救逆法。近年来,此分类方法得到普遍应用,并对三证之概念作了比较详细论述,如《伤寒论选续》、《中国原著选读》、《伤寒论诠解》等总括其意单纯一经病谓之本证在某经病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本来不是此经病所应有的一般症状称兼证(包括并病合病);由伤寒病失治误治而引起的内科杂病中叫变证。  相似文献   

5.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均有发黄的论述。《金匮要略》设专篇“黄疸病脉证并治”加以详述 ,病因不同 ,治法各异。现将仲景退黄七法简要归纳如下。1 泻下退黄法《金匮》曰 :“黄疸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此为表热里实 ,当下之 ,宜大黄硝石汤”。本条是论述热盛里实的证治。“表热里实”一句 ,对本证病机作了高度概括。因为表如无病 ,里热成实 ,汗出更易损耗津液 ,故治当攻下 ,通腑泻热以退黄。大黄硝石汤以栀子、黄柏清泻里热 ,大黄、硝石攻下瘀热 ,共奏泻热通便 ,利湿除黄之功。栀子大黄汤所治酒疸是里热太重所致 ,…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标: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以下简称《国标》)规定:“久咳指肺咳时日已久,或反复发作者。多由暴咳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以长期咳嗽、咯痰为主症的肺脏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并以“痰湿阻肺”、“寒饮停肺”、“痰热■肺”、“肺气亏虚”、“肺脾气虚”五种证候分证论治。基本上概括了本病的通常治法。 根据“五脏病久,穷必及肾”的古训,认为久咳患者中因肺病日久“子病犯母”而致肺肾阳虚,寒痰深伏肺络,每因外寒引动,内外合邪而发病的不少。一般用温肺化饮法犹如隔靴搔痒,毫无疗效。必须用大辛大热,温阳破阴之剂,才能…  相似文献   

7.
柴胡桂枝汤始载于《伤寒论》。由柴胡、桂枝、黄芩、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组成,系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取半量而成。《伤寒论》云:“血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哎,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因此,常用于主治太阳、少阳合病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近年来该方的应用引起国内外学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太阳蓄水证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病位、病性争议颇多,但大多认为是太阳之邪,随经入腑,以致热与水互结于膀胱所致的太阳腑(膀胱)证。太阳之邪如何循经入腑?又如何使热与水互结于膀胱?很难理解,且《伤寒论》中并无“膀胱蓄水”一说。因此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可进一步揭示《伤寒论》太阳蓄水证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对风温夹惊、神昏谵语、热深厥深、阳亡阴竭、关格等的描述,与儿科临床常见的高热惊厥、昏迷、感染性休克、肠炎脱水、肠梗阻等急症表现相似。就《伤寒论》中对上述几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病情转归等作一介绍,以期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儿科急症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气血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核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典范,以六经为物质,以八纲为变化,六经是辨证之体,八纲乃是辨证之用,体用结合,有机联系,互相为用。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紧紧相连而不能相离,“气血辨证”则是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辨证核心。在研究《伤寒论》中,如果只谈“六经辨证”,或只谈“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而丢掉“气血辨证”这一核心内容,那就使仲景辨证论治的完善体系支离破碎,相割裂开来,所以,在《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中,唯有用“气《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所有内容,纲举目张,洞若观火。  相似文献   

11.
《首都医药》2001,(6):64-65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源于其病因、病机,二者互相参证。病毒性肝炎归属在祖国医学"黄疸""郁证""胁痛"和"积"的范畴。早在《内经》中即有"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著"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成为历代医家治疗黄疸型肝炎的经方。  相似文献   

12.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主并治第二十》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欠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细辛、当归、木通而成。方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补血通阳;更以木通引诸药入血脉而温经通络,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太阳病寒饮咳喘之症.暑夏季节常有哮喘病发作,其病机多与痰浊寒饮内伏,暑湿外邪引发有关,选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3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蛔虫病蛔虫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多见于儿童。古代文献中已有详细的记载。如《素问·咳论》:“胃咳之状,咳而呕,呕则长虫出”。《灵枢·厥阴》篇曰:“肠中有虫瘕及蛟蛸,……心肠痛,忄农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蛸也”。《伤寒论》厥阴篇:“食则吐蚘”;《金匮要略》曰:“病腹痛有虫,……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蚘厥者乌梅丸主之。”等等。以下就蛔虫病之证治论之。【临床症状】少量蛔虫寄生于人体,可无任何症状,或只有轻微腹痛。蛔虫较多时,…  相似文献   

15.
“下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下,就是运用泻下方药,使其机体排便作用增强,通过排便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早在《内经》中就指出,“中满里实”、“里热”、“血淤”者均可用下法治疗。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  相似文献   

16.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分为外感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主要病因为外邪侵袭,肺卫受感,肺失宣降,《河间六书》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内伤咳嗽为其他脏腑病变传至肺脏而发生的咳嗽,《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嗽,非独肺也"。喻昌《医门法律》更提出"内伤之咳,治各不同,火胜壮水,金虚崇土,郁甚舒肝,气逆理肺,食积和中,房劳补下,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内已先伤,药不宜峻"等治疗法则。《杂病源流犀烛》将咳嗽的病理论述为:"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久不积"。笔者现将本病的病因、病机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儿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其临床见症不一,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亦复杂多变。一般可分为寒、热、虚、实四种类型。总的来说,泻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司有密切关系。正如张景岳所曰:“泻之本,不无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之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如脾胃虚弱,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相似文献   

18.
根据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抓住“疫毒”的病因,“血瘀”的病理变化,在辩证分型论治中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适当选用凉血、活血、养血、消瘕、化瘀药物,收到很好的疗效。1 湿热型 本型主要病因是外感湿热疫毒,一般多见发病初期,邪实正不虚,邪正相争,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重点在于清热解毒,祛邪外达。辩证要点是权衡湿重或热重。选用《伤寒论》茵陈蒿汤为基础方随证化裁。湿重苡仁、茯苓、苍术、车前草、木通、厚朴;热重加黄芩、龙胆草;黄莲。解毒药选银花、连翘、大青叶、板兰根、夏枯草。凉血药选…  相似文献   

19.
史桂荣 《医药世界》2009,(8):425-426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其病机为“血虚,寒凝”,临床由于其于寒邪凝滞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见证。若寒邪凝滞于经络者,可见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痛、腰痛等;若寒邪客于胞宫,可见于月经延期,量少色暗,经来腹痛等;若寒邪客于心脉可见心胸痛甚,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等。临床表现虽然各有所别,而血虚寒凝的病机是一致的,故临证均可投用此方。笔者临证时应用此方,深有感触,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之一,有医家认为其病机为“肝郁脾虚”“胆热脾寒”“少阳太阴寒热”。当归芍药散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所述“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1]。此方主要针对肝脾不和、湿滞血瘀导致的妊娠腹痛。痤疮患者病机复杂,辨证并非只见一端,张娟教授从少阳胆热、太阴脾寒的角度治疗难治性痤疮,疗效明显[2]。笔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联合红蓝光治疗囊肿性痤疮,疗效颇佳,现举验案一则:1病历资料患者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