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大脑间歇性跛行”,被公认为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4%~8%完全性卒中患者发生于TIA之后[1]。因此行之有效地预防和治疗TIA非常重要。自1998年以来,对36例TIA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30例再发性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田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2933-2934
目的:探讨再发性缺血性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30例再发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再发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吸烟、卒中史、一过性的脑缺血(TLA)发作,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多在基底节区.结论: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吸烟、卒中史、TIA为再发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再发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齐欣 《首都医药》2012,(6):38-41
目的针对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高质量证据、可能机制、安全性以及现状前景进行综述。方法结合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不同临床试验研究情况,具体分析他汀类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已得到广泛认可,对于有缺血性卒中/TIA的患者,应尽早完善血脂检查,基线LDL-C〉2.6mm1/L患者,建议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2.6mmo1/L以下,并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对确有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或有动脉一动脉栓塞证据的缺血性卒中/TIA极高危患者和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TIA的极高危患者(伴有冠心病/糖尿病/不能戒断吸烟/代谢综合征之一者),均推荐强化他汀治疗,应将LDL-C降至2.1mmo1/L以下,或LDL-C降低幅度在40%以上,并定期监测血脂水平。结论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得到认可,在心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已取得显著效果,近年在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中也逐渐受到重视。但从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角度考虑有必要进行个性化治疗,在保证有效性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卒中总数的80%。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者脑软化[1]。积极预防和及时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减轻脑梗死引起的残疾至关重要。现将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本院住  相似文献   

5.
<正>出血性脑梗死(HI)是指缺血性脑卒中后因梗死区血液再灌注等原因所致梗死区内继发出血的现象,临床也称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1](HT),它是脑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因其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转归,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故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对预防和及早诊治,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6.
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颖 《首都医药》2009,16(10):42-43
目的研究再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来反映卒中二级预防的重点。方法调查366例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个人疾病史和不良生活方式,计算单个危险因素的百分比。结果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9.23%)、血脂异常(67.21%)、颈动脉狭窄(53.01%)列前3位。结论高血压是卒中预防的重中之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卒中预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正>卒中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症,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70%~80%。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果病变发生在额叶、颞叶、边缘系统或病变损害了足够容量的脑组织,导致记忆、执行功能和语言等  相似文献   

8.
通心络胶囊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是"小卒中,大麻烦",进一步强调了对血管病变特别是微血管病变的重视。在老年患者中多发的腔隙性脑梗死即为缺血性小卒中,因为临床表现轻微或呈亚临床表现往往被患者甚至医生忽视。近期研究表明 腔隙性梗死后1—5年,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风险增加1.6倍,总死亡增加1.8倍,而且与认知功能损害及抑郁有关。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现将近年来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得到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梗死部位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院近年来240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易患因素、梗死部位、临床表现及预后加以分析研究。结果本组240例,经临床综合治疗,完全恢复192例(80%),好转40例(16.7%),稳定8例(3.33%),出院后随访1~2年,再发缺血性卒中16例,出血性卒中风8例。结论腔隙性梗死患者病灶多位于基底节,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对控制本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梗死部位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院近年来120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易患因素、梗死部位、临床表现及预后加以分析研究。结果本组120例,经临床综合治疗,完全恢复96例(80%),好转20例(16.7%),稳定4例(3.33%),出院后随访1~2年,再发缺血性卒中8例,出血性卒中4例。结论腔隙性梗死患者病灶多位于基底节,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对控制本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血脂紊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等是诱发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而他汀类药物的多个药理机制能通过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形成等方式干预上述危险因素,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梳理了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国内外缺血性卒中防治指南,以期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分析43例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同期45例青年女性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比较;卒中组患者根据脑梗死灶面积大小分为3个亚组比较组间血清Hcy的差异。结果卒中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组患者亚组间血清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cy是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应将血清Hcy作为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的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 占我国卒中的69. 6% ~70. 8% [1].急性轻型脑卒中是指NIHSS 评分≤3 分的患者.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类型, 其起病时症状轻微, 溶栓治疗存在的颅内出血风险, 考虑到溶栓治疗的风险/效益比不高, 既往大部分重要的静脉溶栓试验研究将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排除在...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认为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前兆,因此,对TIA患者进行短期卒中的风险评估,预测TIA患者的预后,降低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ABCD2评分法对TIA患者进行短期脑梗死危险度的评估,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探讨临床上简单有效的对TIA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比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我院接收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临床自愿接受治疗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医治组、对照组),医治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医治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不良反应总率及脑梗死再发率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结论借助氯吡格雷药物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效果明显,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抗凝治疗被认为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预防策略的基石。新型口服抗凝药相较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 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药物相互作用少以及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等优点, 被普遍应用于预防治疗中, 大幅降低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但对于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颅内微出血等增加卒中及出血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临床抗凝治疗及启动时间的选择无疑是个挑战。本文将对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合并常见脑血管病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防、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对13例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心病合并脑梗死发生率为5.46%,治疗有效率58.30%。患者表现多不典型,确诊有赖于CT检查。结论肺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时检查血液流变学及D-二聚体能做到早期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及时行头颅CT检查对明确诊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MR新技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应用于临床[1],脑内出血的检出率较CT及常规的MRI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脑微出血[2(]CMBs)作为脑出血的预测因素已经成为目前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成为临床多种脑血管疾病的预测性指标。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SWI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有无合并CMB及探讨阿斯匹林对脑微出血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011年9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42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外伤、脑肿瘤、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占当年疾病死亡人数的第二位,致残人数的第一位。在整个卒中人群中,缺血性卒中占有很大比例,对每一个患者而言,由于在起病原因、临床表现等方面的不同,患者应得到个体化的治疗。对社会而言,了解不同类型卒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对开展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回顾国际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脑梗死的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脑的供血动脉出现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坏死的总称。临床主要四种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进展性卒中(SIE),完全性卒中(CS)。TIA无脑梗死存在,而RIND、SIE和CS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存在。为进一步了解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性,笔者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