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调查研究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的组成比,为制定喀什绿洲内脏利什曼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8、2011年在新疆喀什绿洲伯什克拉姆乡、浩罕乡于白天和夜间以人工小时法、灯诱法采集白蛉,解剖鉴定蛉种,计算当地长管白蛉和吴氏白蛉的种群组成比,结合以往新疆喀什绿洲内2种白蛉的组成比的文献,比较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化。结果夜间共捕获白蛉1 453只,其中吴氏白蛉1 066只,占73.4%;长管白蛉387只,占26.6%;白天在人房内捕捉白蛉,共捕获白蛉104只,以长管白蛉为主,占87.5%(91/104),吴氏白蛉仅占12.5%(13/104)。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长管白蛉占当地蛉种构成比(30.7%)下降。结论夜间村内捕获白蛉以吴氏白蛉为主,白天人房内捕获白蛉以长管白蛉为主。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因此应重视吴氏白蛉在当地内脏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溴氰菊酯项圈防制家犬-白蛉接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棉质帆布带制备杀虫剂项圈,每克布带含溴氰菊酯23mg或77mg,将佩 戴项圈的犬与中华白蛉置同一蚊帐内,观察杀虫剂项圈防制犬-蛉接触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不佩项圈的对照犬相比,佩杀虫剂项圈的犬在三个月内能有效地降低白蛉的吸血率,增大白蛉的死亡率。佩含溴氰菊酯77g/kg项圈的大减少犬-蛉接触的效果优于佩23g/kg项圈的犬。预计该法在以犬为主要传染源的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疫区使用后,可降低人群中黑热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溴氰菊酯与DDT防治近野栖中华白蛉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溴氰菊酯和DDT防治近野栖中华白蛉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喷洒DDT的畜窑内野外中华白蛉拒绝飞入,该蛉对DDT似已产生行为抗性;在喷洒溴氰菊酯的畜窑内未见相似的情况。对杀虫剂使用不当而产生抗性的情况作了讨论,并提请各方面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疆南部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部分流行区媒介白蛉动态。方法选择库尔勒砾漠地带、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作为监测点;3种类型监测点采用粘性油纸法、诱蛉灯法、捕蛉管人工捕集法和白布灯照诱引法捕集白蛉;对捕集的白蛉观察密度、鉴定蛉种并检查雌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结果喀什、伽师和库尔勒捕蛉管人工捕集法白蛉密度分别为34.83、27.69和0.73只/人工小时;喀什解剖白蛉860只,其中吴氏白蛉占77.6%,长管白蛉占22.4%。伽师解剖白蛉604只,均为吴氏白蛉;库尔勒解剖白蛉11只均为亚历山大白蛉;吴氏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夜间在有灯光的户外和人房外墙活动的优势蛉种;长管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白天主要在人房内和畜舍内活动的优势蛉种,夜晚也可在人房外墙捕到;亚历山大白蛉是库尔勒砾漠地带的优势蛉种。结论喀什和伽师白蛉密度甚高,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传播媒介,降低人群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用白蛉属的三种白蛉去叮咬感染沙鼠利什曼原虫的BALB/c鼠和长爪沙鼠的皮肤病变,表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是沙鼠利什曼的良好昆虫宿主;该种原虫在阿蛉亚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体内发育良好,但仅进展到白蛉的咽基部;而在劳蛉亚属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原虫停滞在胃内。作者分析了我国沙鼠利什曼分布区内白蛉的种类和本文人工感染实验的结果,指出副蛉亚属蛉种是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媒介,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中国白蛉科(Phlebotomidae)已报道的67种白蛉作了剖析,表明我国有3属29种白蛉,其中白蛉属(Phlebotomus)11种,司蛉属(Sergentomyia)17种.异蛉属(Idiophlebotomus)1种.同物异名有19种,需待研究的白蛉有18种.司蛉属司蛉是多态型种类,鉴定和定种时,要严谨和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1980-1982年,在内蒙古不同景观地带的21个旗(县)内对白蛉种类进行了调查。仅在6个旗(县)查见6种白蛉,即白蛉属的中华白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蒙古白蛉,安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司蛉属的微小司蛉新疆亚种。对不同景观地带的调查结果表明,白蛉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带,平原和山丘地区的数量很少,而在半荒漠(沙地)及干旱草原地带则未查见白蛉。  相似文献   

8.
溴氰菊酯和三氯杀虫酯现场灭蛉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2.5%可湿性溴氰菊酯和国产三氯杀虫酯(7504)进行现场喷洒灭蛉结果表明,每平方米墙面使用溴氰菊酯37.5mg、25mg和12.5mg剂量,可使白蛉数量比对照区降低13—19倍,削平季节高峰。当年的灭蛉效果超过50%的可湿性DDT。在模拟土墙和泸纸药膜上,残效至少可达50天以上。建议以每平方米12.5mg作为灭蛉喷洒剂量推广使用;7504每平方米1g的剂量可使白蛉数量降低8.9倍,值得进一步试用,但其剂型应研究改进。连续观察证明,在当地条件下,于喷洒后第三年白蛉密度可恢复到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鉴别吴氏白蛉 (Phlebotomus wui)和斯氏白蛉 (Phlebotomus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 ,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 方法 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 结果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 ,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 结论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 ,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 ,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 (S.minutus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 ,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普查治疗黑热病病人喷洒灭蛉药阻断传播途径。初步查明库车县黑热病性质与媒介白蛉种类和栖性。方法通过对出现的所有病例进行确认,发现新的病例,人工捕集白蛉了解其种类。用利什曼素皮试对当地黑热病流行程度进行初步评估。结果普查2 050人,查出新发病人1例,杀虫剂(大灭)喷洒灭蛉50户。当地1996~2006年6月共发现黑热病病人26例,死亡3例。皮试78人,阳性13例。捕获白蛉54只,除1只为吴氏白蛉外,其余53只均为长管白蛉。结论库车县三区(乡)黑热病特点与喀什周围地区黑热病相同,应加强防治工作。同时应当深入调查库车县黑热病的流行范围,使防治工作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家犬药浴防治中华白蛉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用溴氰菊酯沐浴家犬,力图防治白蛉阻断传播。经预试验认可后,正式开始观察。据对27只药浴犬轮换测试结果表明,供测试的白蛉濒于死亡,幸存者极少数,这些活蛉多在饲养后4小时内死亡。而对照的白蛉24小时死亡率为5.4%-14.9%。药浴犬残效长达30-104天,大多数残效达60-75天,预示用菊酯类杀虫剂药浴家犬,防止白蛉叮咬,阻断山区犬内脏利什曼病的传播。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新疆伽师县的白蛉种类、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方法 2009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伽师县卧里托克拉克乡的居民点和野外采集白蛉,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性别比例,统计白蛉数量和密度,观察白蛉通宵活动情况。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情况;以油纸、捕蛉罩等方法调查白蛉栖息地。结果捕获白蛉4540只,其中99.9%为吴氏白蛉,微小司蛉新疆亚种仅占0.1%。人房处在5月底6月初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8月中旬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白蛉的活动主要集中在22:00~次日4:00,午夜0:00达到活动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嗜人血习性;在4只白蛉体内查到内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野外(3只)的自然感染率高于人房内(1只)。栖息地调查发现畜圈内墙壁缝隙等处是白蛉的栖息地。结论新疆伽师县的优势蛉种为吴氏白蛉,其每年有2个世代,主要栖息在各种隐蔽、恒温的洞穴和缝隙中。  相似文献   

13.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鉴别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t)和斯氏白蛉(Phlebotomus 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方法 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结果 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结论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S.minutus 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相似文献   

14.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实质性问题。认为分布本区山野的中华白蛉无论个体大小、分布海拔高低应概称中华白蛉。其主要依据是:不同垂直高度区内的中华白蛉及其育出的四龄幼虫主要形态特征无区别。其个体大小不稳定,在特定条件下,大个体可以变小,小个体可以变大,它不受基因控制,与遗传无关。在自然界和实验室内大个体和小个体中华白蛉均可自由交配。雄蛉的触角列式存在2/(3~15)和2/(3~8)及1/(9~15)二种类型,是本区中华白蛉种型分化的标志,但从羽化的第2代雄性白蛉的触角列式来看,原属于2/(3~8)及1/(9~15)触角列式的,在6只中有3只触角列式恢复到2/(3~15)。而原呈2/(3~15)列式的雄蛉触角属稳定型,在剖检的53只雄蛉中其触角列式仍全部是2/(3~15)。据此认为其分化梯度甚低,在分类上并无意义。 我们核对了四川白蛉标本,实际上它就是我们反复说明的主要分布在海拔2千米以上的个体较大的中华白蛉,所以四川白蛉应是中华白蛉的同物异名。作者对白蛉分类的现状和以成蛉形态为主要分类依据的缺陷作了研讨。对苏联学者Artemieve,M.M.(1980)作艾蛉亚属白蛉的修订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5.
白蛉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经多年研究,我国白蛉的分类系统虽已经基本阐明,但在许多种类的分类地位上仍存在异议.该文综述了我国记录的白蛉种类,并分析了主要传病蛉种的分类现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灭蛉与家犬药浴措施后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影响。 方法 在四川省南坪县野外洞穴用奋斗呐(50mg/m2)滞留喷洒灭蛉和药浴 (2.5%溴氰菊脂可湿性粉剂250mg/L)家犬防治中华白蛉措施后,逐年进行野外洞穴白蛉密度观察和当地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野外洞穴白蛉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家犬药浴和白蛉密度降低后,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起到一定作用。 结论 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采取家犬药浴和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灭蛉措施,对预防和阻断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存放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BMNH)的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地的有关白蛉标本 ,发现丁绍铎和何凯增 (196 2 )报道的“硕大白蛉”(P.major Annandale,1910 sensu Ting & Ho,196 2 )及杨赣源、熊光华(196 5 )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 major wui Yang & Xiong,196 5 )两者皆是斯氏白蛉 (P. smirnovi Perfiliew,194 1)的异名。丁、何的“微小白蛉新疆变种”(P.minutus var.sinkiangensis Ting & Ho,196 2 )应属于司蛉属 (Genus SergentomyiaFranca & Parrot,192 0 )司蛉亚属触角组 (antennata- group Theodor,195 8) ,兹重新命名为新疆司蛉 Sergentomyia(Sergen-tomyia) sinkiangensis (Ting & Ho,196 2 ) nom. nov.,并确定了选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地域的7种白蛉(白蛉属5种,司蛉属2种)咽甲内侧壁的超微结构.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咽甲超微结构的分析.结果白蛉咽甲的内侧壁由一些齿形结构和横嵴组成,齿形结构和横嵴的形状、数目以及排列方式在各蛉种间表现不同.结论不同种属的白蛉咽甲在超微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可为蛉种鉴定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证实分布在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是斯氏白蛉的异名. 方法对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标本与包括同模标本在内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的斯氏白蛉标本以及在内蒙新捕获的中国标本做了分类学的详细对比研究,查清了这一白蛉的全球地理分布结果在冷延家、Lane及Lewis(1987)所做研究的基础之上,取得更加详实的证据,依据当代白蛉分类学进一步地证明了"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应是斯氏白蛉[P. (La.) smirnovi Perfiliew,1941]的同物异名.对中国这一蛉种的澄清,开辟了国际共用有关此蛉科研成果和防制经验的的道路. 结论斯氏白蛉1941年发现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它的分布连续地自中亚向东,经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内蒙直达外蒙.中国的"吴氏白蛉"首先在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之西的新疆发现,而且它连续地分布在此二盆地的东西两侧.这一事实否定了Artemiev和Neronov (1984)认为吴氏白蛉是斯氏白蛉自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向东在横过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的迁徙过程中,演化而形成为独立的新种"吴氏白蛉",而后才进入中国和蒙古的假说.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的白蛉区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观清于 194 8年首次记载了甘肃省的蛉种及其分布的一些资料 ,指出在永靖、临夏、皋兰、通渭、平凉和泾川 6县有中华白蛉的分布 ,在皋兰和永靖还查见了蒙古白蛉[1] 。 195 1年 ,甘肃省建立了黑热病防治所 ,在开展对该病防治工作的同时 ,也对白蛉的种属及其地理分布进行调查。此后 ,虽然分管黑热病 (内脏利什曼病 )防治工作的单位几经更迭 ,但对蛉的调查工作迄未间断 ,除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部高原地带尚待调查外 ,其它地带 ,包括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和河西走廊荒漠 ,都曾先后用人工捕集、捕蛉器和粘性纸等方法收集白蛉并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