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芳村区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疫情和鼠间监测情况 ,提供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1984~ 2 0 0 3年疫情统计资料和 2 0 0 1年芳村区居民区鼠间监测资料。结果 :芳村区 1984~ 2 0 0 3年共发病 19例 ,其中常住人口 15例 ,外地人口 4例 ,病死 1例 ,病死率 5 .9% ,病例分布于 6个行政街 ,以 3~ 4月发病较多 ,职业以工人最多 (7例 ) ,年龄以青壮年为主。芳村区 2 0 0 1年鼠密度为 19.4 % ,褐家鼠占 85 .3% (带病毒率 11.6 % )、黄胸鼠占 8.3% (带病毒率 8.0 % )、臭鼠占 6 .4 % (带病毒率 5 .3% )。结论 :芳村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呈散发 ,属低发病区 ,近几年有上升趋势 ,与居住环境鼠密度高有关 ,并以家鼠型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汉坦病毒携带状况。方法在全省选择有代表性的8个设区市作为监测点,分别于春季、秋季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携带情况。结果春季居民区平均鼠密度2.01%,野外平均鼠密度1.28%;秋季居民区平均鼠密度1.34%,野外平均鼠密度0.81%;鼠带毒指数为0.008~0.066。宿主动物构成以褐家鼠为主(353只),在20只褐家鼠、2只小家鼠和1只黑线仓鼠中检测到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结论河北省是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的混合型疫区,目前预防控制的重点是东部的秦皇岛市和唐山市,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北部承德地区人间和鼠间疫情监测,从而有效控制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唐山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唐山市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177例,年发病率2.34/10万,无死亡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1.92 %.鼠带毒率高于历年平均水平.结论:加强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关注鼠密度及鼠带毒率的高低,重点人群实施预防接种,对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阜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监测结果,研究流行特征,预测发病趋势。方法对2008年阜阳市人间、鼠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全市共报告发病20例,发病率0.24/10万,无死亡病例;各县市区均有病例;发病率比上年下降57.45%。秋冬季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范围19~70岁,以男性青壮年(20~59岁)农民为主。全年布鼠夹7542个,捕鼠297只,鼠密度3.94%;其中室内3.69%,鼠种构成以小家鼠为主,占52.87%;野外4.27%,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100%)。共检鼠肺288份,阳性率4.17%,其中室内鼠肺150份均阴性,野外鼠肺138份阳性率8.70%;带病毒鼠指数0.04。结论阜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持续下降,稳定在低发水平;野外鼠带毒率明显上升,需进一步加强人、鼠间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综全征出血热的发病情况与鼠感染汉坦病毒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为我市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采用现况调查法,查找传染来源.结果 我市近五年(2008-2012)全市共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2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96∕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住宅区平均鼠密度为5.09%,野外平均鼠密度为3.95%,均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带毒率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较高.结论 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带毒率较高,是主要传染源,以接触传播为主是造成我市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采取多种形式防鼠灭鼠、注射出血热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减少出血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趋势。方法 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常规方法。结果 2005年我省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57例,死亡3例,分布在合作市、夏河县、庄浪县等14个县(市),集中发病在10~12月份(43例)。鼠间监测,共检测鼠肺885份,出血热抗原阳性29份,甘南州鼠密度高,局部乡镇鼠带毒率高达24.32%。结论 我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在扩大,疫情较平稳,局部地区的暴发与鼠带毒指数高、人群疫苗接种率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及鼠类种群密度和带病毒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对1990-2007年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鼠总带毒率为1.47%,室内以褐家鼠为主,为1.20%。野外以社鼠最高,为7.14%,黑线姬鼠为5.71%。室内鼠种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65.93%、31.85%,平均鼠密度为3.93%;野外以黑线姬鼠、灰仓鼠、大仓鼠、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24.14%、23.79%、17.24%、16.90%,平均鼠密度为6.48%。华亭县1990年首次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1991和1994年发病率分别达35.18/10万和98.86/10万,流行强度为高发水平。1995年发病率陡然下降为5.32/10万,之后连年处于低发水平。结论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需进一步加强相关媒介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我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规律与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了1997~ 2 0 0 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情况与特征。结果 :1997~ 2 0 0 3年共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 92例 ,累计发病率 3.38/ 10万。疫情为高度散发 ,波及全区的每一个乡、镇、街。 4~ 5月为发病高峰。男性高于女性 ,2 0~ 5 0岁的青壮年占病例总数的 89.13%。流动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地户籍。发病与职业和居住环境有关。结论 :鼠带毒指数与发病高峰相关 ,做好灭鼠工作应是遏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河北省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疫情发展动态,为防治HFR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夹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抗原检测及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2012年河北省共报告病例687例,发病率为0.95/10万,死亡2例。病例分布在全省85个县(市、区),占总数的48.30%,主要集中于秦皇岛市和唐山市。发病明显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季节高峰,春峰高于秋冬季峰,占发病总数的48.90%。15~70岁人群为高发人群,占发病总数的88.50%,大年龄人群发病有增加趋势;病例男女比例为2.4:1;农民发病占79.48%。居民区平均鼠密度为2.88%,野外为1.08%,居民区鼠带病毒率为10.54%,野外未检出,均高于去年。居民区和野外优势鼠种仍为褐家鼠。阳性血清和鼠肺进行PCR分型,结果均为家鼠型(Ⅱ型)。结论河北省HFRS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重点为河北东北部的唐山和秦皇岛两市,属于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防控应对重点区域采取针对家鼠型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献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携带汉坦病毒状况,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县4个监测点,分别于春季、秋季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病毒抗原。结果 2009-2011年监测点居民区鼠密度波动在0.00%~5.00%之间,野外鼠密度波动在0.00%~1.50%之间,居民区鼠密度高于野外(χ2=8.41,P<0.01);鼠带病毒率居民区为4.00%,野外为0.00%;鼠种构成居民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大仓鼠优势鼠种;1份阳性鼠肺标本为褐家鼠。结论褐家鼠是献县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在HFRS的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均较低,预示献县HFRS不会出现大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探讨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治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上半年我区报告EHF共69例,发病率14.38/10万,农村高于城市,发病高峰为3~5月,以20~54岁青壮年为主,男高于女,农民和工人高于其它职业者。褐家鼠为本区优势鼠种,2005年10月底平均鼠密度为3.6%,鼠带毒率为4.5%。结论我区EHF流行符合家鼠型疫区的流行特征,应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人间和鼠间疫情监测工作,及时报告疫情,控制其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兰州市鼠间带毒、鼠密度及鼠种构成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群发病的关系,为今后更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HFRS疫情,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和粉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抗原、抗体。结果1994—2006年兰州市报告HFRS病例7例,死亡3例,发病年龄在25—58岁,职业以农民为主,男女发病性别比为2.5:1。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占46.10%,鼠带毒率11.86%,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53%。2004—2006年灭鼠前鼠密度20.86%~32.65%,灭鼠后降至1.53%~1.68%。结论兰州市成为家鼠型HFRS新疫区,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和控制HFRS疫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003—2012年承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趋势的调查分析,了解承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特点,为判断疫情趋势、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Excel软件对承德市既往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承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呈现波动上升的特点,在县区间存在发病差异,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年龄分布集中在青壮年,发病高峰为双峰型。结论承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正呈上升态势,疫情范围逐渐扩大,疫情的控制面临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13-2017年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资料,了解近5年鞍山市出血热流行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鞍山市2013-2017年出血热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全市两个出血热监测点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分别取鼠肺和鼠血,用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分析鞍山市鼠密度及其带病毒情况。结果 2013-2017年鞍山市共报告出血热病例214例,发病呈现平稳态势。无暴发疫情,均为散发病例。发病集中在岫岩县和海城市,占发病总数的88. 89%;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呈现出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季节高峰,秋冬峰高于春季峰;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 82∶1;以青壮年居多;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待业者为主。居民区、野外优势鼠种分别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鼠密度及鼠带病毒率相对稳定。结论 2013-2017年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以散发为主,但危害人群仍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应加强防鼠灭鼠,疫苗接种,宣传教育等。  相似文献   

15.
高煜  杨淑华  张平  陈君  洪江 《医学动物防制》2010,(11):1008-1009
目的查清疫区鼠种组成,为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鼠夹夹夜法,诱饵为花生米。结果共捕获鼠种8种,分布于居民庭院、库房及野外农田、草地、灌木丛等。村内平均鼠密度为10.80%,优势种为褐家鼠。村外平均鼠密度为6.30%,优势种为黑线姬鼠。结论凤城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流行高峰和春秋季节鼠密度较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宁夏某非疫区发生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故对该地部分人群及宿主动物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方法采集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液标本;在患者现居住地及周边地区随机调查16~60周岁人群,采集血液标本;居民区及野外进行鼠种构成、密度调查,并采集鼠血、鼠肺标本。对人、鼠标本分别进行出血热抗体或抗原检测。结果患者急性期血清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患者居住地96份人群血清肾综合征出血热IgG抗体均为阴性。居民区鼠密度为2.10%,优势鼠种为小家鼠;野外鼠密度为2.40%,优势鼠种为小家鼠。81份鼠肺、鼠血标本中,鼠肺出血热抗原、鼠血出血热IgG抗体均为阴性。结论此次调查工作虽未找到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但病例为确诊病例,需加强宿主动物监测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探索病例发生的原因,有效防控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泾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宿主动物构成、密度、带毒率,为HFR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的要求,对2005-2012年间泾源县的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抗体,RT-PCR法进行汉坦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2005-2012年泾源县居民区平均捕获率为4.27%,野外平均捕获率为3.69%,以2006和2012年为高.居民区以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黑线姬鼠和灰仓鼠为优势鼠种.在2005-2012年中,有5年未检出带病毒鼠,带病毒鼠指数从2011年开始有所上升;主要带病毒鼠种为黑线姬鼠和灰仓鼠.汉坦病毒基因分型显示均为HTN型病毒.结论 泾源县目前仍为HFRS姬鼠型疫区,近年来鼠密度和带毒率有所上升,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葫芦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葫芦岛市200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市共发病116例,死亡2例,发病率为4.41/10万,死亡率为0.08%,病死率为1.72%,与2006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52.8%,死亡率下降了34.11%,病死率上升了39.65%,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6.25%,春季鼠密度:居民区4.8%,野外1.33%;带毒率:居民区6.67%,野外0;感染率:居民区8.33%,野外0秋季鼠密度:居民区3.45%,野外0;带毒率:居民区为12%;感染率为14%.结论加强出血热的防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广州市1983~2008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结果1983~2008年广州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在0.04~1.41之间,死亡率在0~0.07之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007年全市发病91例,发病率为0.8443/10万(91/1004.58万),2008年全市共发病69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0.6777/10万(69/1018.20万),发病率较2007年下降了19.73%,检测疑似出血热患者血清891份,检出阳性126份,抗体阳性检出率14.14%(126/891),采集健康人群血清标本447份,未检出阳性标本,在五个区县级市进行了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有效布笼2751次,捕捉小兽数量501只,平均鼠密度为18.21%。结论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疫情监测和流动人口管理,科学防鼠灭鼠,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保留前免疫是预防疫情发生、防止疫情扩散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沧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汉坦病毒携带状况,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1998-2009年居民区鼠密度波动在(0.52~5.19)%之间,鼠带病毒率在(0~27.91)%之间,宿主动物构成以褐家鼠为绝对优势鼠种,占83.03%,其次为小家鼠12.88%,大仓鼠和黑线姬鼠分别为3.61%和0.47%。结论褐家鼠是沧州市HFRS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采取以消灭住区褐家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可以有效控制HF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