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沟为急救主穴,然临床因证施于杂病,亦每取捷效。兹举验案数则,谈淡水沟主治功能及临床应用。【解郁启闭失音发声】杜××,女,41岁。1983年10月24日诊。反复发作失音已十五  相似文献   

2.
一、失音李××,女,32岁,教师。1982年10月26日诊: 1月前,因感冒而引起咽喉疼痛,发音不畅,逐渐声嘶,×医院诊为“慢性咽炎”,经西药治疗,咽痛减轻而声嘶加重,伴见潮热盗汗,舌淡红少苔,脉细略数。辨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以滋阴补肾之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淮山药2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桔梗12克、诃子10  相似文献   

3.
麻黄具有发汗、平喘、利水之功,常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或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或水肿而兼有表证。笔者用其治疗失音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兰×之婆母,女,82岁,住陇县东南乡郑家沟村。1986年10月5日来诊。心悸短气,喘咳不得平卧一日。素有哮喘之证,每逢感冒或过劳即发,已十余年。昨日在院挂玉米棒后汗出当风,晚间即觉恶寒发热,喘咳心悸,胸紧如石压,喉中有物上涌之状.张口吸气。其孙兰×即赴某医疗室查方取中药一剂,服后发热出大汗,头眩昏难以自主,气陷欲脱,面青肢冷,心悸短气,喘  相似文献   

5.
喉瘖即失音,系指声音不扬,或语声嘶哑,甚至不能发声而言。临床多见为暴瘖新病,笔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收到满意效果,举验案二则如下。 例一:卿××,女,27岁。1984年7月23日诊,患者昨日因吵架哭泣,中午时突然音哑,不能言语。伴焦虑烦躁,嗳气不已,舌尖红,苔薄白少津,脉弦细,此为暴怒气逆,音窍闭塞之失音证。治宜理气降逆,宁心开窍。乃针刺双侧翳风穴、通里穴,平补平泻,留针观察疗效刻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但中医也辨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即以“辨××病脉证并治”或“××病脉证治”为篇名。无论病或证,都是由症状来体现的。医者通过对症状的采集,进而分析病机、确认病名、辨出证候,再去选方遣药,这是用方的常规思路与方法。本文则以个人或师友临证经验为例,谈谈非常规的活用经方的若干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医对咳嗽与哮喘的治疗,历来着重于从肺来进行辨治。认为无论外感、内伤之喘咳“无不关于肺”。《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明确指出:咳本属肺,但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而且不止于肺。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互相影响,皆可导致喘咳。笔者认为:然喘咳一症的产生,在很多方面与情志失常——气郁痰结,气滞血瘀;气机不顺调——气逆、气乱、气血不和有关。根据“脏腑相关”的理论,在临证时对于常见较难治的}“风痰痉咳”、“内  相似文献   

8.
痰证误辨救弊录王荫三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证的精华,而准确地辨证又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当按常法辨证不能奏效时,则需详审脉证,注重被疏忽的证候,犹可补偏救弊。今录痰证误辨案2则为例与同道共磋。1脱发王××,女,54岁,干部,1988年10月20日初诊。...  相似文献   

9.
笔者用宣肺通腑法,以麻杏石甘汤合小承气汤治疗肺热喘咳、大便不通之证,疗效甚佳。兹举治案二则如下: 例一,李×,男,8月。1975年1月5日就诊。患儿发热(体温39.1℃)已两天。头身有微汗,喘咳痰多,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舌红苔黄而干,小便短黄,大便两天未解,指纹青紫浮露子气关。此属肺热壅盛,宣降失职,肺气上逆则喘咳,肺失清肃下降则大肠腑气不通,肠热上熏于肺,则喘咳加重。治宜清  相似文献   

10.
升降散证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升降散为《伤寒温疫条辨》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本方虽为温病而立,然方中药物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有使火郁之邪得以宣泄疏发之效。近几年来,余将本方应用于外感及诸多火郁之证,疗效确实,兹举病案三则于下: 一、乳蛾王××,男,5岁。1985年5月24日诊。5天前患发热、咳嗽,经服退热片等西药,证  相似文献   

11.
生脉散,源于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主治暑热伤气,气津两伤及久咳肺虚,咳嗽痰少,短气自汗等。笔者临床中,用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喘咳证、虚劳证、失眠证等多种疾病,投之辄效,现择验案三则,简介于下: 一、喘咳证患者:李某,男,52岁,社员。1980年10月21日就诊。素有咳喘宿疾,近一月来,症状加重,屡治屡犯。症见:喘促短气,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口  相似文献   

12.
平脉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全书397条,关于脉诊的原文就有146条,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书中尚有“辨脉法”(34条),“平脉法”(42条)专论脉法。且《伤寒论》各篇命题均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仲景对切脉尤为重视。他不仅运用切脉诊断疾病,确定治法,而且依据脉象变化阐发病因病机,判断六经病之间的相互传变及预测凶吉。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源于《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疏利枢机的功效。因其组成严谨,配伍精当,故现代临床运用范围日益扩大。此方不仅适用于外邪入于少阳之证,而且对内伤杂证及一些疑难病证均可选用。兹举例于后,以飨同道。顽固性呃逆井××,女,48岁,农民,1978年4月8日初诊。呃逆五年,症状时轻时重,情绪不舒时呃逆明显,多方诊治,效果欠佳。近四个月来因心情  相似文献   

14.
伤寒脉法,是《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六经各篇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名,在全书397条原文中,脉证并举的有145条,约占三分之一强。这不仅说明了脉法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脉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此,笔者拟从《伤寒论》脉法的作用、特点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刘××,男,42岁,矿务局机关行政处职工。发作性失音10余年,病起子与他人争吵诱发,每日发作数次,发作时伴心胸闷憋,历时10余分钟或数小时不等,间歇期如常人。西医诊为“癔症失音”,历经中西药医治无效,于1987年4月20日延  相似文献   

16.
病例介绍: 孟××,男,58岁,农民,1971年10月24日就诊。患者因失音以笔代述,因感寒后饮冷酒,次日即失音。本人自购麦冬、胖大海、甘草、青果等泡茶饮,不见功效,遂来我院就诊。诊脉浮,伴有恶寒,舌苔白腻,纳减。证属风邪外袭,寒湿内停,上闭清窍,致使金实不鸣。治宜疏散风寒,宣利肺气为要。处方:炙麻黄10克,杏仁15克,炙甘草10克,炙枇杷叶15克,云苓15克,细辛2克,葶苈子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桔梗10克。患者执方踌躇未决,恐药辛燥与病有碍,要求服药一剂试探治疗。 25日复诊,喜曰:“服药后失音霍然而愈,外邪  相似文献   

17.
从肺系喘咳的基本因素、辨治大法 (首辨虚实、善辨表里、宣降并举 )以及仲景汤方在肺系喘咳中的应用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久治难效 ,可从肝论治 ;痰饮久伏 ,可着眼于瘀 )等方面进行阐述 ,对于临床指导肺系喘咳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阳和汤系治疗外科阴证的著名方剂。但临床并非拘用于外科,只要辨证准确,稍加化裁,用于治疗内科疾患,亦获良效。现举数例介绍于下: 例一:喘咳熊××,男,50岁,干部。1986年10月4日入院。主诉:喘咳三载,遇寒即发。三个月前感寒而发,累进止咳平喘剂及抗生素,喘咳反而加剧。入院时喘咳,胸满,不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内就列“××病脉证并治”。时隔一千柒佰多年,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对病和证的认识更加深刻,将古老的中医注入新鲜的现代医学,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辨证为本,辨病为用,立法遣方,治疗疾病。是当今中医临床医生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20.
生脉散新用     
生脉散新用杨群玉生脉散原出自金代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功能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笔者多年来用生脉散略为加味,治疗阴虚气滞之证,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1偏头痛林××,男,61岁,教师,1993年8月3日初诊。素体阴虚火旺,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