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联鱼鳞病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联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发病。它不仅累及皮肤,而且累及其他系统。该病是由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缺失或突变引起的,目前已发现一些不同的部分缺失形式或点突变,对发病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药物和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将来预防和治愈本病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类P基因与小鼠的红眼缺失基因同源,定位于15q11-q13,与人类的色素生成有关,人类该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可导致多种色素障碍性疾病如Ⅱ型白化病等,对人类P基因结构、核苷酸序列、多态性、突变和缺失以及编码蛋白的研究,有利于阐明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的分子发病机制,为临床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类P基因与小鼠的红眼缺失基因同源,定位于15q11-q13,与人类的色素生成有关,人类该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可导致多种色素障碍性疾病如Ⅱ型白化病等,对人类P基因结构、核苷酸序列、多态性、突变和缺失以及编码蛋白的研究,有利于阐明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的分子发病机制。为临床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PUVA治疗诱导皮肤线粒体DNA 4977 bp缺失突变累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4977bp缺失突变与皮肤光老化之间的关系,采用三条引物PCR的方法检测长波紫外线光化学疗法(PUVA)治疗的银屑病患者背部非皮损区皮肤mtDNA4977bp缺失突变的累积。结果发现,在PUVA治疗期间3~21天、治疗后1~6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以上的各组活检标本中,发生4977bp缺失突变的mtDNA占总mtDNA比例分别为0.06,0.12和0.19,和未经PUVA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线粒体DNA4977bp缺失突变累积与皮肤光老化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衡量皮肤紫外线损伤程度的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鱼鳞病是一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疾病,不同的鱼鳞病其基因表达,染色体定位,遗传方式均有不同。本文主要介绍X-连锁鱼鳞病。X-连锁鱼鳞病是一种较罕见的鱼鳞病,该病主要发生于男性,仅由异性合子的母亲传给男性胎儿,女性仅属携带者发病极少。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皮肤干燥、粗糙、黑褐色鳞屑,主要累及肢体伸侧和躯干侧面,颈部、面及耳部。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是由编码类固醇硫酸盐的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引起的遗传病。对其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的特异性表现,确诊依靠生化及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1例I型先天性厚甲症患者KRT6a基因突变。方法:提取该患者及其父母和10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设计针对KRT6a和KRT16基因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KRT6a和KRT16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直接测序。结果:PCR扩增结合DNA测序发现该患者KRT6a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异常,第514—516位的3个核苷酸AAC缺失,导致第172位氨基酸一天冬酰胺(N)缺失。患者父母及100名正常对照均未发现此突变。未发现KRT16基因突变。结论:KRT6a基因N172del突变可能是导致本例I型先天性厚甲症的致病突变,该突变非遗传自父母,为新发突变。  相似文献   

7.
补体C2缺失与风湿性疾病相关,并可以增加其对感染的易感性。已经发现C2有两种类型的缺失[1],Ⅰ型缺失是由于在C2基因外显子6处28bp缺失导致C2蛋白质不能合成。Ⅱ型缺失是由于一错义突变导致C2蛋白质能够合成但不能分泌[2]。在C2缺失患者,10%~30%有SLE的表现[3]。而我们对C2基因Ⅰ型缺失在云南汉族人群的分布及其与SLE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此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1例Ⅰ型先天性厚甲症患者KRT6a基因突变.方法:提取该患者及其父母和10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设计针对KRT6a和KRT16基因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KRT6a和KRT16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直接测序.结果:PCR扩增结合DNA测序发现该患者KRT6a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异常,第514-516位的3个核苷酸AAC缺失,导致第172位氨基酸-天冬酰胺(N)缺失.患者父母及100名正常对照均未发现此突变.未发现KRT16基因突变.结论:KRT6a 基因N 172del突变可能是导致本例Ⅰ型先天性厚甲症的致病突变,该突变非遗传自父母,为新发突变.  相似文献   

9.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皮肤肿瘤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13K/AkdmTOR信号转导通路是促存活通路,在很多肿瘤中组成性激活.该通路激活的机制是肿瘤抑制基PTEN功能缺失、P13K扩增或突变、Akt扩增或突变.近年研究发现,该通路失常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和生长,持续活化在皮肤肿瘤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发现抑制该通路中的信号分子可以治疗多种肿瘤,目前,针对该通路的抑制药物也在研究中,主要集中于mTOR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鉴定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DSRAD基因的突变。方法 收集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1个家系成员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扩增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DSRAD基因的检测。在内含子区域检测到一个碱基替换后,进一步提取患者外周血RNA,行RT-PCR,直接测序后分析其异常剪接方式。结果 在该家系患者的11号内含子区域检测到1个非经典的剪接位点突变,(c.3021-2G > A),RT-PCR结果发现,12号外显子缺失,在13号外显子处发生移码突变。结论 DSRAD基因11号内含子区域剪接位点突变(c.3021-2G > A)造成mRNA的异常剪接,导致邻近的12号外显子缺失和13号外显子移码突变,从而引起该家系患者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一例散发的伴丘疹损害的先天性无毛症(APL)患儿进行Hairless(H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提取患儿及其表型正常父母的血液样本DNA,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APL患儿HR基因突变。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HR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位于第10号外显子的新的移码突变c.2270delC和位于第15号外显子内的新的错义突变c.3038 T>C。以上两种突变在100名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结论:在该患者中检测到了HR基因的突变,其产物无毛蛋白的缺失或者功能减退可能是导致该患者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分期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 a,CTC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7的缺失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7月本科收治的41例CTCL患者及9例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分析外周血CD7表达。结果 41例CTCL患者中,早期(IA~ⅡA)23例和进展期(ⅡB~ⅣB)18例,CD3+CD7-T细胞比例进展期组与炎症性皮肤病组及早期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进展期18例患者中6例CD7缺失(33.33%),早期23例患者中仅1例CD7缺失(4.35%),提示CD7缺失在进展期显著高于早期(P<0.05)。无外周血累及的25例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患者中有2例CD7缺失,均为进展期,提示进展期MF较早期MF更易出现CD7缺失(P<0.05);在进展期MF的CD3+CD7-T细胞比例均高于早期MF和炎症性皮肤病组(P<0.05)。结论 进展期CTCL和无外周血累及的进展期MF外周血CD3+CD7-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早期及炎症性皮肤病组,CTCL进展期较早期更容易发生外周血CD7缺失。  相似文献   

13.
X-性连锁鱼鳞病是一种相对常见的性连锁隐性遗传角化障碍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附着深褐色大片状鳞屑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角膜混浊、隐睾症以及临床综合征.目前大部分研究表明,该病是由编码类固醇硫酸盐的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引起的遗传病,如患者同时伴有中间丝相关蛋白突变会加重临床表型.由于组织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改变,诊断往往依靠临床的特征性改变,而确诊主要依赖于生化检测和遗传信息学分析.目前对发病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在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色素失禁症一家系NEMO基因突变。方法:收集该家系内2例患者及1名正常人外周静脉血和临床资料,提取家系及100名健康对照全基因组DNA,针对NEMO基因外显子区及其侧翼序列设计引物,PCR产物扩增后进行Sanger测序,同时MLPA检测该基因是否存在大片段缺失。结果:该家系2例患者均检测出NEMO基因第5号外显子存在一移码突变c.723_c.724insCAGG,但该家系正常人和100名健康对照个体均未检出此突变。家系内三位被检测者均不存在NEMO基因大片段缺失。结论:该色素失禁症家系内NEMO基因c.723_c.724insCAGG突变可能是其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幼年黄色肉芽肿伴发多发性咖啡斑的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对5例幼年黄色肉芽肿伴发多发性咖啡斑患儿的临床资料与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儿幼年黄色肉芽肿发病中位年龄为8个月,最小1个月,最大10岁,其中4例小于1岁。男女比例为2∶3。4例幼年黄色肉芽肿皮损多发,头面部多见;1例累及眼部。随访1~3年后幼年黄色肉芽肿大部分自行缓解。5例患儿多发性咖啡斑平均发病年龄为2.4个月,皮损分布全身,随访1~3年5例均出现腋窝和/或腹股沟雀斑。全身体检可见2例眼距宽,1例先天性斜视。5例患儿基因检测均可见NF1基因突变,1例来源于母亲,4例为自发突变。2例移码突变,1例剪接,1例无义,1例错义。5例均为致病性突变。结论 幼年黄色肉芽肿伴发多发性咖啡斑对于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1,NF1)诊断有预测价值,5例患儿均有NF1基因突变,突变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19岁,囚伞身疣状斑块、左侧牙部分缺失19年,于2011年9月15口来我科就诊。患者出生时头、面、颈、胸散在棕褐色斑块,逐渐增多,并累及左上肢、双肩胛。左侧牙白小缺失。自觉智力、理解力较差,无癫痫史。足月顺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道1例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并检测其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SLURP-1和STS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对扩增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对SLURP-1基因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患儿躯干、四肢泛发规则排列的棕褐色或黑色多角形鳞屑,掌跖、肘膝、腹股沟、肛周红斑,过度角化,向背侧延伸,诊断为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基因检测提示,STS全基因缺失;SLURP-1基因第3外显子第286位核苷酸发生C→T纯合突变(c.286C>T),导致其编码蛋白质在第96位氨基酸出现终止改变(p.R96*),其父母均为c.286C>T杂合突变携带者.健康对照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该患者携带STS全基因缺失和SLURP-1基因纯合无义突变,可能是导致X连锁鱼鳞病并发Meleda角化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117例口腔天疱疮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疱疮是一种累及皮肤、黏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较高,尤其发生于口腔的天疱疮,往往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深受皮肤科和口腔科关注。文中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6月-2009年6月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沈阳市口腔医院确诊并治疗的117例口腔天疱疮患者的资料,旨在探讨累及口腔的天疱疮的发病情况、治疗及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Bjornstad综合征患儿的基因突变。方法:提取患儿,其表型正常父母及100名正常人的外周血DNA,采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患儿的基因突变,然后应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发现患儿及其父母在BCS1L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在第7个外显子上发现c.818delC缺失突变,在第8个外显子上发现c.917G>A错义突变。健康对照中未检测到BCS1L基因突变。结论:该患儿存在BCS1L基因突变,可能与Bjornstad综合征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家系的KRT9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PCR扩增KRT9基因编码氨基酸的7个外显子,对扩增产物进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NA测序。结果 在所研究的3个EPPK家系中,发现KRT9基因第1外显子第497位核苷酸A缺失并插入GGCT,导致角蛋白9分子第166位酪氨酸缺失并插入色氨酸和亮氨酸,即Y166delinsWL。片段特异性PCR证实了该突变不是一个常见的多态性,而是国际中间纤维突变库(http://www.interfil.org)中未报道过的一种新突变。结论 KRT9基因497delAinsGGCT突变可能是部分中国人EPPK患者发病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