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报告的50例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ADR)。方法:50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按照不良反应类别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同期儿科ADR临床报告共106例,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47.35%(50/106)。涉及青霉素类31例,占62.57%;头孢菌素类19例,占37.43%。共23种药物,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11例,占22.91%。ADR涉及人体器官10个,其中皮肤粘膜损害40例,占81.56%。其严重程度,轻度6例(占12.85%),中度41例(占82.12%),重度3例(占5.03%)。结论:本次调查报告中,青霉素类ADR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绝大多数涉及皮肤粘膜损害,ADR损害程度以中度为主,但还有些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例1 患者女,26岁,因停经28周、咽痛、咳嗽7d,于2009—03—06来我院门诊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7.8℃,脉搏72彬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0—70mmHg。双侧扁桃体Ⅰ°。肿大,无分泌物和伪膜,咽部充血,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率76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复合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口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共价键与细胞壁合成有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选择性好,是最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半个多世纪来,在化学结构上,由青霉烷衍生物发展到氧青霉烷、青霉烯、碳青霉烯、头孢烯、氧头孢烯、碳头孢烯乃至单环β-内酰胺;在来源上,产生菌由真菌发展到放线菌乃至细菌,而半合成与全合成β-内酰胺又有效地弥补了天然β-内酰胺的缺陷:在抗菌作用上,由仅对G^+菌与少数G^-菌有效发展到对绝大多数细菌都有较强作用,并出现了抗菌作用以外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的结构基础。方法结合笔者近年来研究,综合国内外有关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的文献,评价该类药物间交叉过敏反应的结构基础。结果与结论青霉素类之间、头孢菌素类之间和两类抗生素之间均存在部分交叉过敏反应,识别部位如侧链在交叉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当药物共有结构如母核成为识别位点时,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当药物侧链成为识别位点时,具有相同或相似侧链的药物间可能发生交叉过敏反应;而当药物特有结构成为抗体识别位点时,可能仅对该药发生过敏反应,即特异性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缩短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分析周期,减少工作量,优化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葡聚糖凝胶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对几个品种进行检测。调整其进样量,降低流速,改善流动相B。结果:其方法可行,与标准基本一致,并且针对测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含量测定方法与原标准比较结果基本一致,检验周期缩短了近2/3。但检测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仍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收集的2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主要给药方式为静脉给药;青霉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最多;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主。结论:β-内酰胺类抗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发展,各种细菌对其耐药性随之增多,由于该类抗生素易被致病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产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此类抗生素耐药性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方,恢复抗生素原有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强、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本文以青霉素G、半合成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部分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探讨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索合理使用的一般原则、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氧青霉烷类(oxapenams)复合抗菌药的奥格门汀(augmentin),泰门汀(tim-entin〉,舒他西林(sultamicillin);氧头抱稀类(oxacephams)的拉他头抱(latamoxef, moxalac-tam)和氟莫头抱(flomoxef);碳青霉烯类(carbopenems)的亚胺破霉素(Imipenem)1单环办-内?t胺类抗生素 (monobactam antibiotics〉的氣曲南(aztreonam)和卡芦英南(carumonam〉等非典型卢-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作用、药理和临床应用作了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10.
当今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医疗中使用得越来越多,它与抗生素配伍使用的情况也日渐普遍。将抗生素和中药进行合理的配伍能够中西合璧地解决许多医学领域的问题,还能够有效地缩短疗程,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但是不合理的配伍不仅不会缩短疗程,还会产生毒素,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配伍应用是当今医学中十分值得研究的一门课题。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使用最早、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在抗生素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由于长期大量的应用,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严重.产生耐药性机制很多,其中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最主要的机制.因而为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有的抗菌作用,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邱敏  龙娜娜  高鸣乡  周洋莹  孙丰慧  林琳  代敏 《中草药》2019,50(7):1629-1635
目的探讨丁香油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以及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联合使用抗MRSA的体外活性。方法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丁香油、丁香油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对2株MRSA标准株和32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法分别测定丁香油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级抑菌浓度(FIC)指数;生长曲线法分析丁香油以及丁香油和头孢氨苄联合使用对MRSA生长的影响。结果丁香油具有明显的体外抗MRSA活性,MIC为0.25、0.51 mg/m L。丁香油分别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联合使用时,FIC指数集中分布在≤0.5和0.5~1,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其中与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的协同率分别为58.8%、97.0%、64.7%;丁香油能明显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活性,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量,使其MIC50和MIC90降低为单独用药的1/4~1/2和1/2~1。生长曲线结果表明,丁香油能明显延长MRSA延滞期,抑制其生长速度,生长量明显降低,且抑制MRSA生长呈明显量效关系;当丁香油(1/4 MIC)与头孢氨苄(1/4 MIC)联合使用后,MRSA生长几乎被抑制。结论丁香油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还具有协同增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作用,具备治疗MRSA感染新药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生物分配胶束液相色谱(BMC)建立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某些药动学性质具有预测能力的定量保留-活性关系(QRAR)模型。方法通过油水分配系数(logP)研究BMC中Brij35的浓度,用已优化的色谱条件分析测定模型药物。根据实验所得容量因子(K)与文献所得生物活性参数,采用软件进行拟合,建立各参数的QRAR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自身评价。结果AUC、t1/2α,t1/2β和F%的QRAR模型在置信度95%的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预测能力较优。Lag-T、ρmax的QRAR模型在此置信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单一参数(K)来预测β-内酰胺类药物某些生物活性是可行的,QRAR色谱模型是一种研究药动学的有效模型。  相似文献   

14.
具有 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目前应用在临床上的约有 30多种。这类药物的测定方法中国药典 1995年版中规定的有碱滴定法、碘量法 ,HPLC和微生物法等。我们应用强酸水解 Fe(Ⅲ )氧化 EDTA滴定法测定 β内酰胺类药物 ,方法简便 ,重现性好 ,准确度高 ,用于几种常用药物的测定 ,结果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与试剂 对照品 :头孢氨苄 (91.4 % ) ;头孢噻吩钠 (94 .4 % ) ;青霉素钠 (99.5 % ) ,均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药物 :头孢氨苄胶囊 (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 ,批号 9810 0 71) ;头孢拉…  相似文献   

15.
综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效应的相关概念及各效应的产生机制,并就影响后效应的主要因素做了具体分析。着重讨论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后效应及其相应的测定方法。根据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的后效应理论,分析了代谢速率不匹配的药物配伍合理性,并结合临床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指标阐述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是一类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相似的抗菌药物。按其大环结构含碳母核的不同,可分为14、15、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0年代14元环的红霉素因对革兰阳性菌抗菌作用强,对治疗社会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具有良好疗效,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世界药学工作者陆续研制开发了对酸稳定的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改善了抗耐药性,扩展了抗菌谱,增强了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药在体内对MRSA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中药含药血清与MRSA共同培养的方法进行耐药性逆转实验,用K-B纸片扩散法观察实验前后受试菌抑菌环直径的变化,同时进行耐药基因mecA、femA的检测。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K-B纸片扩散法对比,五倍子、绿茶、防风、丹皮、黄芩、浙贝组对苯唑西林钠、头孢唑啉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钠、头孢美唑等药物抑菌环直径扩大均有不同程度扩大,由耐药或中敏恢复为敏感;对青霉素抑菌环直径无影响,仍表现为耐药。MRSA标准菌株、对照组菌株均检测出耐药特异性基因mecA、femA,丹皮、五倍子、防风、黄芩、浙贝、绿茶组未测出femA基因, mecA基因条带显示明显减弱。结论:MRSA经五倍子、绿茶、防风、丹皮、黄芩、浙贝含药血清处理后均恢复了对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且耐药基因mecA、femA的表达明显受抑制,推测其可能通过作用于mecA、femA或其调控因素,影响耐药基因的表达程度, 使PBP2a产生减少或消除,从而达到耐药性逆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上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4~2004年国内期刊上公开报道的3l例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药品不良反应多见于男性中、青年患者,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该药所致的肾功能损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45.16%的ADR出现时间在1d内。结论:β-七叶皂苷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一般比较轻微,治疗预后良好,但临床使用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避免严重ADR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基本情况及其发生特点。 方法 :对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6月上报到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的123例ADR报表各项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引起ADR涉及到的药物中单一用药106例(86.18%),合并用药17例(13.82%)。涉及到抗感染药物的有78例(总数的63.41%),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57例(46.34%)。3岁以内幼儿的ADR发生率为53.65%,为各年龄组中最高。 结论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其特殊性,应加强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并及时上报,以减少其发生率,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ADR的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收集的287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以抗感染药居首位;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静脉给药方式占多数.结论:重视ADR,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