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臂肌群急性高压电击伤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前臂肌群急性高压电击伤的MRI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9例17只急性高压电击伤的前臂均于72h内行术前MRI检查,并作病理对照。7例14只前臂并行增强扫描。结果 9例17只前臂均于MRI检查后立即行筋膜切开扩创术。单纯扩创者6例11只并臂,MRI表现主要为前群肌肉的损伤,范围较小,呈等T1、长T2信号;后群肌肉损伤较分散,无一定规律,损伤程度较轻,病灶近端增强后和T2WI均示边界锐利,呈刀尖样改变。其中4例8只做了增强扫描,见显著异常强化(Ⅰ型信号),术中电灼刺激相应肌肉有收缩,但较正常减弱,病理见不同程度坏死;在增强4例8只前臂中,有1个移行区者6只,有2个移行区者2只,各移行区边界均较清楚。扩创后截肢者3例6只前臂,MRI表现为弥漫性前后群肌的损伤,呈混 合信号,前臂近端以Ⅰ型信号为主,远端大片呈等T1、长T2或短T2信号,且无明显异常强化(Ⅱ、Ⅲ型信号),术中电灼刺激相应肌肉,未见明确收缩,病理提示几完全坏死。所有截肢前臂均有2个移行区,边界不清,第2移行区均呈花边状强化。结论 前臂肌群急性高压电击伤MRI表现为3种信号,怀病理有明确对应关系,有助于临床处理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臂肌挛缩症     
李乐涛  何进才 《武警医学》1995,6(3):163-164
  相似文献   

3.
1病历简介患者,男,25岁,因头昏、纳差、尿少3个多月,经住院检查确诊为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逐行药物及规律性血透治疗,1次/周,采用右桡动脉穿刺建立血管通路,在血透进行1小时后,出现右前臂肿胀、疼痛。检查:右前臂增粗但无红、肿及局部青紫等颜色改变。实验室检查:血小板55×109/L,尿素氮44.9mmol/L,肌酐1021μmol/L尿酸1024μmol/L尿常规红细胞 。超声检查:患部探见肌纤维束连续性尚正常肌纤维束之间见带状液性暗区,肌包膜下液性暗区肌纤维被压缩、变细、回声致密,后方回声增强(图1)。2讨论前臂肌群因外伤、骨折所致局限…  相似文献   

4.
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2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新初  刘三军 《人民军医》2000,43(10):568-569
由于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TSAH)常不伴颅内其他部位血肿 ,易误诊为脑震荡或轻型脑外伤。为了解此类伤的误诊情况 ,我们对 1 989~ 1 999年收治的STSAH 82例诊断情况进行了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53例 ,女 2 9例 ;年龄 2~ 78岁 ,平均 4 1岁。其中≤ 1 4岁 7例 ,1 5~ 4 5岁 4 6例 ,≥4 6岁 2 9例。致伤原因 :跌伤 35例 ,车祸伤 2 7例 ,击伤1 6例 ,坠落伤 4例。受力部位 :额部 32例 ,颞部 2 3例 ,顶部 1 5例 ,枕部 1 2例。伤后神志清楚 73例 ,一过性意识丧失 9例 ,头痛、头昏 68例 ,恶心、呕吐 1 3例 ,颈…  相似文献   

5.
小针刀治疗外伤性疤痕挛缩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针刀治疗外伤性疤痕挛缩48例巩万林★张双元★关键词瘢痕挛缩小针刀外伤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622我院门诊自1994年开始用“小针刀闭合性手术”,治疗外伤性疤痕挛缩4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43岁...  相似文献   

6.
7.
我们于1986年4月以来应用前臂尺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8例,均获得满意效果。本文简要介绍了前臂尺动脉皮瓣的应用解剖学及手术方法,作者认为前臂尺侧皮瓣出血少,毛发稀,部位较强蔽,手术时间短,术后手无功能障碍,是颌面整形外科优良的皮瓣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28岁,因煤块坠落砸伤左腰背部,下半身不能动弹9小时入院。检查,呼吸30次/分,其余生命征正常。左胸廓较膨隆,呼吸运动左胸较弱,左第3、4肋有压肩,呼吸音左胸明显减弱,左心浊音界消失,呈鼓音,心尖部仅听到微弱心音,胸骨右缘可闻心音较左侧明显。  相似文献   

9.
郭彦军  王波  胡鹏 《人民军医》2004,47(4):218-219
1998~2002年,我们采用小针刀剥离配合痛点封闭治疗前臂伸肌腱周围炎1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自1983年始我们应用显微外科方法修复手前臂巨大感染创面45例,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例,女10例;年龄15~35岁(平均ZO.5岁),病程l~7个月。损伤原因:机器伤30例,烧伤14例,咬伤1例。损伤部位:全手IS例,前臂20例,手前臂10例。病损性质:均为肉芽创面,经彻底清创后肌腱外露者35例,肌腱及骨同时外露者IO例。创面大小为20cm×100m~40cm×12cm,应用显微外科方法修复伤口后一期愈合率为94%,二期愈合串为6%。有39例经功能训练,恢复了较好的手指及腕关节屈伸功能,6例经肌腱松解恢复了功能,皮瓣外现…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院收治72例胸腹部外伤中,合并膈肌破裂8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运动员下肢肌群拉伤102例针灸治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自1984年8月至1994年8月,以阿是穴为主配循经取穴(1—3穴),针刺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并施予间动电刺激,共治疗运动员下肢肌群拉伤102例(新伤76例,陈旧性拉伤26例)。治疗结果:针2-5次痊愈86例;6-8次痊愈9例,显效7例。治愈率为93.14%,显效率100%。作者认为:取穴精当、“气至病所”与针后遵医嘱主动活动伤肢,是获佳效的要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试不同材质的网球拍线对底线击球表现和持拍前臂冲击载荷的影响,分析被试持拍前臂肌肉在击球过程中的表面肌电特征。方法:15名网球运动员使用相同线径、不同材质(聚酯与尼龙仿肠)拍线的网球拍进行底线击球测试,通过雷达测速仪和ITN网球技能评价标准测量底线击球速度和控制性,运用加速度测试系统、应力应变测试仪及无线表面肌电测试系统记录分析被试击球时球拍的振动频率、加速度峰值和应力应变峰值,以及持拍前臂表面肌电的变化特征。结果:聚酯线与尼龙仿肠线条件下被试的击球速度与控制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聚酯线的总体趋势要高于尼龙仿肠线;网球拍线材质对球拍的振动频率、加速度和应力应变无显著影响(P>0.05);聚酯线对被试持拍前臂表面肌电峰值、均方根振幅和放电时程的影响趋势高于尼龙仿肠线,其中肱桡肌肌电峰值、旋前圆肌均方根振幅(RM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网球拍线材质对底线击球表现无显著影响,但聚酯材质比尼龙仿肠材质的网球拍线表现出较高的影响趋势;网球拍线材质会对持拍前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聚酯材质的网球拍线对持拍前臂产生更大的冲击载荷,其中对伸肌群中的肱...  相似文献   

14.
例1 男,19岁。因左肱骨髁上骨折,经石膏固定1月后,致前臂、腕、手指功能障碍10年。诊断:左前臂Volkmann肌挛缩。在高位硬膜外加臂丛麻醉下行同侧背阔肌-肌皮瓣转位术,背阔肌面积7cm×36cm。皮瓣面积5cm×18cm。在腕部将背阔肌筋膜分为2条,分别与屈拇长肌、2~5指屈指深肌腱缝合,用皮瓣将前臂瘢痕创面覆盖。石膏固定于屈肘、屈腕、屈掌指关节位。术后切口一期愈合,经6年随访,肘关节伸  相似文献   

15.
1973年Axer曾报告用部份背阔肌连接一条阔筋膜蒂来修复屈指功能。国内卢世壁等采用背阔肌转位与屈指肌缝合的新方法来恢复屈指功能。我科收治二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致手屈指功能完全丧失,一例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致手伸、屈指功能丧失,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皮瓣重建屈、伸指功能,均获成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正>枕下肌群综合征是指枕下肌群劳损而引发的颈枕部疼痛、僵硬不适、头晕、头痛、视野昏暗、神经衰弱等一系列症候群。随着手机、电脑的频繁应用,人们长时间的屈颈低头和伏案久坐,同时忽视日常的颈部肌肉锻炼,导致近年来枕下肌群综合征的患者逐渐递增。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采取水针刀治疗枕下肌群综合征患者8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枕下肌群综合征门诊患者86例。男35例,女51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1 )通过测试健康男女青年前臂旋肌群的力量 ,为运动训练、损伤和康复提供数据和科学依据 ;(2 )探讨健康青年前臂旋肌群的生物力学规律。方法 :利用CYBEX -60 0 0测力系统对健康男女青年前臂旋前、旋后肌群进行等长和等速测试。结果发现 ,在等长测试中 ,男女旋后肌群峰力矩随着测量角度的增加而减少、旋前肌群峰力矩随着测量角度增加而增加。在等速向心测试中 ,男女旋前、旋后肌群的峰力矩随着所测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少。两种测试均表明旋前肌群峰力矩要大于旋后肌群的峰力矩 (P <0 0 5 )。男性与女性相比绝对力矩较大 (P <0 0 5 ) ,但去除体重因素后 ,男女力矩间的差距缩小。结果表明 ,用相对峰力矩比较男女间的差别更为合理。通过测试发现健康男女青年前臂旋的力量较薄弱 ,这可能与平时前臂旋肌锻炼少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臂和手部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将15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腋路臂丛阻滞(B组)和肌间沟臂丛-尺神经阻滞(C组)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 A、B、C组的麻醉效果完善率分别为50%、70%、94%,C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B组(P<0.05)。结论经肌间沟臂丛-尺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前臂和手部的手术效果满意,提高了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